和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餐
【来源:虎嗅网】
2025年3月4日,是著名导演吴天明突发心梗逝世11周年祭日。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吴天明以《人生》《老井》《变脸》等作品著称,更以提携扶持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群的伯乐著称,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作品及人品,都在电影史和人们的口碑中,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值此祭日,我们缅怀敬仰他,就意味着他的高贵精神与人格魅力永远活着。
正如著名歌星程琳在我主编的《永远的吴天明》一书中的悼文《他像父亲一样》里的描述:“他不管跟谁在一起,那一刻钟,他是全心全意地在关注着你,关注着你的心灵,那个时刻,都会接收到来自他的爱的能量,这种能量,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能改变对世界的看法,能把失望变成希望,能把冷酷变成热情,能把陌生变成熟悉,能把阴暗变成光明,他点燃了很多人的心灯。”
是的,我与程琳感同身受,吴天明导演也是点亮我心灯的人。
我认识吴天明导演,是在一个文化圈的饭局上。
吴导很喜欢做饭,在与他交往的8年时间里,我已记不清吃过多少次他亲手做的饭了。
2014年2月16日,吴导给我打电话说:“我从西安带来了野生的地软,你带‘小家伙’(指我女儿)过来,我给她包包子吃。”
那天,我和女儿目睹了吴导和面、拌馅、擀皮、包包子、上屉蒸,每一道工序,他都动作娴熟,一看就是包包子的老手。
女儿站在一边看着吴导戴着红色围裙,像大厨一样熟练操作,忍不住惊讶道:“爷爷,你太厉害了,你竟然连包子都会包!”
吴导咧嘴一笑,故意做出得意的表情,问:“什么叫优秀?”然后,他竖起大拇指对着自己说:“这——就叫优秀!”他那种老顽童式的模样,逗得女儿笑开了花。继而,吴导又对女儿说:“你要趁早跟爷爷学,要学会做饭,这样长大后就能够活得独立!”
女儿听话地表示要学,吴导便给她拿一件蓝白色细格子的长袖围裙,亲自给她穿上,教她学习揉面、擀皮、包包子,并且最后成功地包出了三个包子,虽然她包的包子显得皮厚馅少,模样奇怪,但吴导还是乐呵呵地竖起大拇指把热情的夸赞送给了她。
吴导包的包子,女儿一口气吃了6个,吴导大为高兴地说:“小家伙,你太给爷爷面子啦!”吴导还熬了超级好喝的玉米碴子绿豆粥,我们一人喝了一大碗。
吃完包子,我洗碗清理厨房。吴导说他买了很多新的电影光盘,便拉着女儿去挑光盘看电影,结果是,因为光盘太多了,他俩挑啊,挑啊,最后两个人干脆都坐在地板上,把所有500多张光盘给整理归类了一遍,一边整理,一边说笑,开心得如一对亲爷孙,温馨动人的画面,足让人怀念一辈子。
最后,看完了一张电影盘,已是夜里十一点多了。我和女儿道别回家,出门前,吴导装了12个包子让我带上,我说已经吃了很多,不带了,吴导笑着逗女儿说:“小家伙,你喜欢吃爷爷包的包子,你提上,这两天,你妈做的啥你都别吃,你就只吃爷爷包的包子吧。”女儿嘻嘻傻笑着提上了。
可是,做梦都想不到,那是在吴导家吃的最后一顿他亲手为我们做的饭,距离他心梗突发辞世,间隔仅仅15天。
2014年2月21日下午,吴导打电话说:“小家伙后天要开学返校了吧?走,今天再请你们去看场电影。”
吴导开车带我们来到天通苑龙德广场,把车停在了地下车库,然后去看下午5点开演的《霍比特人2》。
电影刚看完,吴导说他要上洗手间,便自己先匆匆出去了。
我和女儿随着人流慢慢走出来后,站在离洗手间不远靠近检票口的地方等,左等右等,不见吴导出来,最后,却发现吴导站在检票口外面向我们招手。随后,他递给我一张“观影钻石卡”说:
“我刚去给你们办了一张电影卡。”
我惊讶地问:“干吗办卡呀?”
他说:“我不在时,你娘儿俩来看!”
然后他带我们去吃晚饭,每次在外面吃饭前,他总会先问女儿:
“小家伙,想吃什么?”女儿笑着说:“跟爷爷一起,吃什么都行。”
吴天明一听,像以往一样,把胳臂重重地搭在她肩上,表情一本正经地盯着她说:
“吃Shit——Shit行不行?”女儿立即做出恶心状干呕起来,此时的吴导,就像恶作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样,非常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那老顽童式的诙谐模样,每次惹得我们忍俊不禁,快乐无比。
笑完之后,吴导本来打算带我们去吃湘菜,但门口排队很长。便选了一家新开业的温馨饺子馆,吃了好几种馅的饺子,其中一种是吴导最爱吃的羊肉大葱馅饺子。
吴导向来吃饭很快,大馅饺子一口一个,女儿像以往一样监督说:
“爷爷,慢点吃,快了对身体不好!”吴导一听,立即把夹住饺子的筷子停在半空中,同时连嘴里的饺子也不嚼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像个突然听话的顽童一样,完全一动不动了。那种乖乖地愣在那儿的滑稽表情,顿时惹得我和女儿笑喷了,笑得半天都停不下来。
片刻后,吴导又接着开吃,速度依然不减,不一会儿,他就吃完了。
吴导刚放下筷子,他的电话响了,接完电话,他又兴奋地说:
“咱们再看一场电影吧,我女儿刚打电话说《北京爱情故事》不错。想不想看?”
我和女儿都说:“你想看几场,我们就陪你看几场。”
吴导脖子一歪,眉毛一挑,眼睛亮亮地笑着说:“OK,那咱就再看一场!”
吴导对我们娘俩的仁慈关爱,常常让我无限感激感恩,每当我忍不住对他说谢谢时,他就十分洒脱地耸耸肩说:“不用谢,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交往和情谊,都是上帝在他的电脑里早就编排好的。要谢,你就谢上帝吧!”
那天在书店,他给自己买了几本书,也给我和女儿买了几本书。抱着书出来,又去看第二场电影。吴导迈着大步走在前面,嘴里哼着小曲儿,他那种精力充沛,精气神十足的状态,很让我佩服。
可是,中间只隔了短短10天,他人就突然没了,上天啊,简直就像在搞恶作剧。后来,在八宝山吴导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女儿眼看着张艺谋、冯小刚、谢飞、李少红、黄建新、张纪中等众多大腕导演和明星绕着吴导的遗体洒泪告别,并一一从我们眼前握手走过时,她一边泪流满面,一边仍然不能接受事实地对我说:
“妈妈,这是在拍电影,只是这次爷爷在演戏!”……
现在回想,吴导当时给我电影卡时说的“我不在时”四个字,竟然一语成谶,短短10天后,他这个至善至美极具有趣灵魂的人,居然就真的不在这个世界了。
那两场电影,是我和女儿跟吴导一起看的最后的电影。
那张观影钻石卡,变成了让我和女儿无尽泪奔的永远的纪念卡。
来也饺子,去也饺子,中国人最喜欢用饺子表达回来或离别。而那天,在两场电影间吃的那一顿非常温馨的饺子,也成为此生我们跟吴导一起吃的最后一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食谈,作者: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