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经济危机的密码
【来源:虎嗅网】
在经济领域的广袤版图中,债务问题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 当前,全球债务规模庞大,截至2024年底,全球债务总额已经突破了313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全球GDP的3倍。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意味着地球上每个人都“背”着接近4万美元的债务。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债近期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大关,不仅引发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而且让债务周期与经济危机这一主题重回公众视野。
美国桥水投资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全球著名对冲基金经理瑞·达利欧在其著作《债务危机:我的应对原则》一书中,分享了自己对债务周期的深刻洞察,并提出了应对债务危机的原则。
达利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投资家,还是一位思想家。他坚信通过研究历史和经济规律,可以为应对未来局势制定适用的原则。《债务周期:我的应对原则》一书揭示了债务周期的内在规律及其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达利欧通过研究过去500年的经济史,发现短期和长期的债务周期是经济兴衰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他指出,债务周期不仅影响经济的短期波动,还会引发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这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债务周期的运行机制
达利欧在书中构建了一种债务周期理论,揭示了债务如何影响经济运行,这是“破译”经济危机的关键密码。书中提出了两种债务周期,分别是短期债务周期和长期债务周期。短期债务周期主要与信贷扩张或收缩有关。信贷是指赋予他人购买力,他人承诺今后偿还该购买力,即偿还债务。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就会产生债务问题。
判断信贷/债务快速增长是好事还是坏事,取决于信贷产生的结果和债务偿还情况。在经济上行阶段,市场信心充足,借贷活动频繁,资金急剧流入市场,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然而,随着经济过热,货币和信贷供应收紧,利率上升,导致消费和投资减少,资产价格下跌,经济放缓。这种信贷的松紧交替,恰似潮汐的涨落,构成了短期债务周期的基本律动。
长期债务周期则更为复杂,也比短期债务周期时间跨度更长。当经济体历经几轮短期债务周期后,总体债务规模将逐渐扩大,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然而,随着债务的累积,偿债压力逐渐增大,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下行阶段。此时,债务人面临更大的还款困难,不得不削减开支,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债务周期进入收缩期。
达利欧认为,长期债务周期的核心在于债务的积累和去杠杆化过程。在债务积累阶段,信贷的大量创造推动经济增长,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债务。当债务水平达到不可持续的程度时,去杠杆化过程开始,导致经济衰退和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此时一旦市场信心的基石动摇,泡沫瞬间破裂,经济便会坠入衰退的深渊。
在实际中,不同类型的债务周期影响也有差异。短期债务周期一般会导致债权人承担债务人无法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消费者因信贷而产生的消费支出也会放缓。长期债务周期中,有些比较缓和,有些则比较极端,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决策者如何运用各种工具妥善应对。
两种典型性债务危机
根据一国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比例不同,书中提出了两种典型性债务危机,分别为通胀性债务危机和通缩性债务危机。这两种周期在形成原因、表现形态及应对策略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通胀性债务危机主要发生在依赖外币融资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债务主要以外币计价。当这些国家面临债务问题时,通常会伴随着汇率泡沫的形成。因为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无法将债务货币化。当外资流动放缓时,汇率就会产生波动。
在通胀性债务周期的各个阶段,可以观察到不同特征,早期经济健康发展,债务水平和经济增长相对平衡,由于基本面改善,资产回报率提高,外资不断流入,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央行为了防止本币升值,在外汇市场出售本币买入外币,提高外汇储备。
随着债务与收入比率的急剧升高,资产价格也开始飙升,此时经济开始出现泡沫,增长往往不可持续,因为资本流入的减少(如出口下降、借贷成本上升等)会触发资产价格的疲软和经济状况的恶化。进入泡沫顶部,资本流入进一步减少,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国家陷入国际收支危机和通胀性萧条。货币贬值,央行通过外汇储备、提高利率以及资本管制保护汇率,但总体效果不佳。
当经济从顶部回落,进入萧条期时,央行放弃保护汇率,允许货币贬值以促进出口。然而,这往往伴随着消费下降、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增长停滞。债务负担加重,国际收支恶化,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当资本流入停滞下降并趋于稳定时,货币供需相对平衡。汇率稳定,通胀率下降,经济逐渐从底部恢复。旧的周期结束,新的周期开始,这便是通胀性债务危机的5个阶段。
与通胀性危机不同,通缩性债务危机主要发生在债务以本币计价的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面临国内资产泡沫的问题。通缩性萧条的国家国内债务融资比例较高,且以本币计价,当发生债务危机时,会带来国内资产的抛售和违约,但不会引起汇率问题。通缩性债务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早期,债务强劲增长,但增速低于收入增速。例如,政府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经济增长。此时,债务负担最小,资产负债表健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泡沫阶段。债务增速快于收入增速,资产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加速上扬。
然而,这只是幻觉,因为快速增长的债务最终会导致不可持续的经济泡沫。市场已经好到不能再好,但每个人都认为它还会更好的时候,市场的顶部就形成了。此时,短期利率上升,信贷体系受损,股价下跌。
进入萧条阶段,决策者通常会通过降息应对经济萎缩,但当利率接近0时,这一政策就失效了。此时,债务重组和财政紧缩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没有适度的刺激措施来平衡通缩性力量。收入下降速度快于债务重组速度,偿债会减少债务存量,但为了支付更高的利息成本,借款人不得不承担更多债务,债务负担加重。
在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中,央行会采取一系列货币政策来重新刺激经济。这些政策包括利率驱动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以及直接为消费者提供资金以激励消费等。此时,经济体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通缩性危机。
在经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后,达利欧提出了应对债务周期的原则。一是当一国债务以外币而非本币计价时,一国决策者分散债务问题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二是虽然债务危机可以得到妥善处理,但一定会有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财政紧缩、债务重组、央行印钞、财富重新分配等4种方式,降低债务收入比率和偿债总额现金流比率,妥善应对债务危机。
然而,这4种应对方法各有利弊。财政紧缩是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来降低债务水平。这一手段往往会导致消费和投资进一步下降,从而加剧经济衰退。
央行印钞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来增加货币供应,以降低债务的实际价值。这一手段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债务重组是指通过减少债务本金或降低利率来减轻债务负担。这一手段可以减轻债务国的财政压力,但也可能损害债权国的利益,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财富重新分配是指通过税收、资产冻结或没收等手段将财富从一部分人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这一手段旨在缓解社会不平等,但也可能引发政治和经济不稳定,加剧贫富差距。
由此可见,债务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而与经济、政治、社会和地缘政治等有关。达利欧认为,债务周期与其他几个相互关联的力量共同构成了整体大周期,包括国内的政治社会和谐与冲突周期、地缘政治和谐与冲突周期、自然大事件(如干旱、洪水和大流行病)以及大型新技术发展周期等。
3个历史案例
为了更好地阐述债务周期理论和两种类型的债务危机,达利欧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3个典型的历史案例,分别是1918年~1924年的德国债务危机与恶性通胀、1928年~1937年美国大萧条时期以及2007年~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
一战后的德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为支持战争,德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战争债券,但战争结束后,这些债券所筹集的资金根本无法弥补战争造成的财政赤字。德国政府随后放弃了金本位制度,开始通过印钞来解决财政危机。这一举措导致了马克的流通量急剧增加,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1921年开始,德国的印钞机疯狂运转,物价飞涨,到了1923年,德国物价上涨了38.7亿倍,马克兑换美元的成本提高了157亿倍。这场恶性通胀不仅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也极大地削弱了社会的稳定性。中产阶级的积蓄化为乌有,贫困人口激增,社会秩序失控,犯罪率大幅上升。最终,德国不得不与协约国协商进行债务重组。
192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信贷市场的宽松推动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尤其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一时期被称为“咆哮的20年代”,经济繁荣却掩盖了潜在的债务风险。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标志着债务泡沫的破灭。随后,经济进入深度萧条阶段,失业率飙升,企业破产潮涌现。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债务违约和信贷紧缩,银行系统陷入危机,经济活动急剧下降。
这次大萧条的核心在于债务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和破裂。政府在危机初期的应对措施滞后,未能有效缓解债务违约和信贷紧缩的影响。最终,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美国经济才逐步恢复稳定。
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核心在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杠杆化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首先是低利率环境和宽松的信贷政策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价快速上涨。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并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将风险扩散到全球市场。
2007年,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次级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金融机构面临巨大损失,信贷市场冻结,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随后,美联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包括量化宽松政策和财政刺激计划。这些措施逐步缓解了债务危机的影响,推动了经济的复苏。
3个案例中,德国是典型性的通胀性债务危机,美国是典型的通缩性债务危机,运用达利欧的债务周期理论,可以清晰地看到德国一战后的恶性通胀以及两次美国债务危机的演变过程。这些案例揭示了债务周期的普遍规律:债务泡沫的形成、最高阶段的破裂以及去杠杆化阶段的调整。
三者共同点在于,债务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导致经济的自我强化收缩。政府在危机初期的应对措施滞后,未能有效缓解债务违约和信贷紧缩的影响。然而,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这些国家最终成功避免了深度经济衰退的进一步恶化。
《债务周期:我的应对原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应对经济现实问题的实用手册。它能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找到危机的根源和规则,无论我们是政策制定者、投资者还是企业经营者甚至是普通大众,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债务危机,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正如作者所言:“了解现实,接受现实,处理现实问题,既是务实的,也是美妙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观书评,作者:周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