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经历过的历史性破事

【来源:虎嗅网】

川普的骚操作又来了,今天正式上线。全球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无非欧美亚非拉,一同体验上了川普游戏的公测服。坦率说站在国家的角度,我肯定会说:咱不能怂,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退让不会得到对方的理解,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但站在一个普通打工人的角度,我也会思考,这会如何影响我和我身边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还在外企的朋友,或者和外企有紧密合作的朋友。时代一粒沙,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后口罩时代这几年,不少中国职场人本身也面临非常大的困境。如今川普再来一波人祸,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处境可能会是屋漏偏逢龙卷风。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作者:Sean Ye,题图来自:AI生成

咱职场人要经历一些历史性的破事,往往需要小半年时间才能获得真实反馈。

举个例子,2018年的互联网寒冬,其实2017年下半年就已经有了征兆,创业相关的投资减少,新兴企业减少,出于自救目的的并购失败,公司出现资金问题,然后逐渐波及其他互联网细分行业的大小公司,再到公司裁员,接近1年时间才让我们打工人感受到。

如今的川普“解放日”新政也是如此,先是出口相关行业受到影响,然后才是逐渐波及其他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打工人。

我想从我自己过往经历的一些历史性破事身上,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

一、2008年:人生第一次海啸

我人生第一次经历转向,是在2008年。

那会儿,我刚刚毕业2年,希望换一个大公司。于是抱着诚实待人的心态,我先辞职,然后再开始找工作,毕竟在职的时候,时不时还能接到HR的电话,所以我认为我会很快拿到offer。

事后回头看,这是一个挺离谱的决定,我离职的时候是2008年2月,也就是在3月份不少美国头部金融机构的年报出来了,而这些年报都很难看。

我不知道。我那时候经历了两年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太焦虑,当年的股市一路向上,股民纷纷喊出上证1万点的口号,大家都觉得未来是极好的。

我在5月份入职了Randstad,没过多久,当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了。在彼时,身处外企的我们都在讨论这件事,没人能够想到这么大的机构也能破产,但更没人能够想到的是,这一系列事件会对我们中国的打工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很快,也就是1个半月之后,10月底,公司高层已经开始准备“应急方案”了。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和全球经济居然绑定得这么紧。

美国一家银行倒了,1个半月后我桌上就放着需要离职的员工名单了,那些经常和我一起吃饭,入职时给我不少帮助的同事很快就要离职,但我啥都做不了,职责所在,我还得保密。

到了年底,欧洲的高管来华,我陪同他们和每一个业务Leader开会,这时候我才发现,猎头业务部门已经有1~2个月没有任何收入了——我们的客户全是外企,外企已经统统把HC锁死,客户不招人,猎头就没收入。

还好,欧洲高管看起来气定神闲,他反复鼓励Leader们和客户共渡难关,并表示以欧洲过往的经验来看,这次不算什么大事。

当天晚上,我送高管回酒店,我问他,欧洲情况如何?我希望得到一点利好的信息。

他的回答是:欧洲比这里更糟,那边也需要更大范围的裁员——但我必须说点好听的,鼓励我们的团队——总不能告诉他们我们全玩完了吧,对了,我们这段话你记得保密。

我记得当时是一个冬夜,风很大。

我清楚,当时的Randstad刚刚通过对另一家竞争对手的收购,迈入了财富500强的门槛,公司现金是紧张的,如果雷曼都能倒下,如果AIG都能被托管,那么……

我从没想到第一次进入一家财富500强企业,就赶上这么大的破事。

当时感觉天塌了,这老外,安慰了一堆职级比我高的Leader,然后让我自己一个人独自扛着这么大的破事。

但中国的复苏很快,裁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快结束的时候,公司突然发现要赶紧招人进来,否则业务多得做不过来了——4万亿之后,中国的民企招聘需求突然起来。

后来,我特意看了好几遍《大空头》,才意识到,真正接近海啸中央的美国人其实在2006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危机的存在。

回顾那段时间后,我总会觉得我自己过度反应了。

回头看这段引发诸多所谓“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摇摇欲坠的海啸,可能也就持续了小半年。

但对我们没有经历过下滑期的中国职场人来说,反而是一个机会。

很多人离开外企之后,加入了民企,赶上了未来10年的互联网爆发期。比如阿里云的奠基人,曾经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副院长,王坚。

福祸相依,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究会给我们开一扇窗。

这次破事,让我逐渐对破事的破坏力,没有那么怕了。你无所谓,不妥协,自然不会被吓到。

二、2018年:第一次被互联网打脸

说来也巧,我可能真的是那个破坏大环境的人。

2008年加入外企赶上金融海啸,2018年我加入互联网创业项目,赶上了互联网寒冬。同样是半年时间,同样是5月加入,12月初项目撤资。

但幸运的是,2018年的时候,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二曲线(救命稻草)——自媒体。

当时的我虽然焦虑,但不至于活不下去。

于是,我在公众号里,试探性问了一句:大家感受到了寒冬了没有?

很快,我收到了近百条小伙伴的留言。都是大几百字的留言,现在想来,也算是公众号的巅峰时刻了。

有人遗憾地离开了:

去年冬天,我带着运营团队的几个小朋友筹备年初的千人线下活动,在寒冷的北京冬天从东头跑到西头,终于定下了几个备选场地。然后一周过去,总监突然没了声音。再然后,我被通知项目解散了。今年,相同的天气,相同的诡异气氛,相同的想要最后一搏的姿态。然而,突然被告知了结局。就好像攒满了力气,却打在棉花上

我很能体会这种无力感。

大厦将倾,无力回天。自己明明没做错什么,却改变不了命运。

也有留下的人忐忑不安:

今晚知道了全公司第二波裁员的消息。我们部门人员本就精简,还要缩减60%的成本。一想到坐在身边的同事,可能下个星期就突然再也见不到了,心里总觉得难过。他们都很优秀,也都有大公司背景,和拿得出手的经历,但也要面临被优化的命运。工作快5年,每年冬天都会有公司裁员,但从来都觉得与我无关,可这一次离我却这么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职场生活的现实与冷酷。

当时,我在线下也聊了很多伙伴。

至少有7~8个朋友向我表示,2008年证明了外企靠不住,2018年证明了互联网也靠不住。

谁靠得住?自己创业才靠得住。

然而,声音喊得山响,仅此而已。

到了2019年年中的时候,尽管当时的996.ICU和随之而来的马老师福报论引发了很多讨论,但关于创业的声音又消失了,虽然互联网靠不住,但自己创业更靠不住。

似乎人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候迸发出最大的能量,然后发现并没有那么危险,然后又躺下了。

我现在复盘起来,2019年我没有继续选择做创业项目,而是调头进了互联网中厂继续做一个打工人,可能是一个错误。

我总是对自己说,你是一个职场博主,自己不上班的话,写出来的职场也没了灵魂。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选择上班,就是选择一种追求安全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们追求安全,就给我们提供安全。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未来还会再来,如果我不善于应对变化,它们多来几次,总会杀死我的。

三、2020~2022年:人生第一次居家办公

当局者迷。

无论是2008年,还是2018年的历史性破事,我大约都要等到1年后,才意识到,这破事,并不仅仅属于我和身边的一小群人,而是整个中国职场都在经历的历史性破事。

到了2020年,这件破事,和绝大部分网友一样,我们都意识到了:

这破事,是一定会被写入教科书的。

当然,这3年的经历中,对于中国职场人来说,有一段相当赢麻的时间段。

2020年下半年开始,到2021年之间,随着中国率先摆脱口罩,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互联网都有种奔跑在康庄大道的feel,然后很快,这份豪迈,就淹没在上海的鸳鸯锅里。

当时,我在互联网公司,本身年头经历过一轮“广进计划”,算是幸存者,计算下来,总是能坚持到2023年的。

然而,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收入是抱着双十一的,当年的双十一算是崩了。

公司上下都没哭,想想坚持到双十二还有一波逆袭的机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双十二无论是客户还是供应商,有一个算一个全躺下了在吃药。

公司没办法,不得不追加了一轮“广进计划”。

于我而言,2022年的关键数字,除了三天两检,就是一年三裁。

具体的故事我不重复了,之前写过:《如果 40 岁时注定被裁员,那我们应该提前做些什么?》

好消息是,我来得晚,没赶上互联网的红利,还好有这波裁员,总算是拿到了互联网的最后一桶金。

2018年、2020年,再到今天2025年,这些杀不死我们的,一波波来,也是挺消耗的。职场老鸟如我虽然焦虑但也至少有点积淀,这两年进入校园给大学生做分享时,他们的情绪是非常悲观的。

核心表达就一个:为啥我一毕业就遇到这种破事……

写一点观点

从川普上任开始,我大概能猜到他会整一些幺蛾子。

但以我凡人的智力,还是没想到如此之妖。

大概率,从进出口行业,到出海企业,到外企,到外企的供应商们,有一个算一个都会受到影响。

前两天,WS微创,作为微软的外包商,因为微软项目丢失,已经开始考虑广进计划了。

2016年,Mercer CEO访华时提到他在当年达沃斯峰会上听到的一句趋势:

Everyday is faster than yesterday.

未来的每一天都会比过去发展更快,变化更多。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好消息是,有变化是好事,这意味着无论历史性破事有多破,它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短,杀伤力也没那么强。

今天这桩历史性破事,可能会在半个月后就有新的变化。

毕竟咱知道,和病毒这种天灾不同,这是人祸。人祸就有挽回的空间。

川普的政策本来也就主打一个“摇摆”,反正无论怎么摇摆都是自己赢了,主要服务为MAGA人群提供情绪价值。

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历史性的破事,还会再来。

我前两年学到一个新词,叫做“提桶跑路”——职场人需要有提桶跑路的能力。

我很喜欢这个词,这意味着我的桶里有足够的技能和资源,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曹丹的世界里活得更好。

还有一个流行词,叫做“一人公司”,如果你的技能包和资源包足够,你脱离了公司也能存活。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前提是我们需要学会复盘。

最后,再次推荐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作者:Sean 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