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变成了没有情绪的中年人:数字浪潮下的记忆打捞与情怀守护

【来源:虎嗅网】

红黄色调在阳光中碰撞闪耀,爽朗清脆的笑声在滑梯上回荡,新款玩具在玻璃柜台里发光……从前,麦当劳这座金色的城堡,托起了无数小朋友的期待与梦想。

那一代人,在与麦当劳叔叔的合照、粉红姐姐举办的生日派对、取得好成绩的奖励餐庆祝等一系列具身体验中,构建起了对麦当劳的共同记忆与情感。

(开心乐园生日派对与麦当劳叔叔)

如今,记忆的形成场域从现实空间迁移至赛博空间,年轻人用表情包续写与麦当劳的故事。粉丝的群体认同既源于当下的情绪共鸣,也是对童年情怀的数字化追忆。双方在社交平台的互动共创,重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

而现实空间中,餐厅装修却变成了单色的极简商务风,从布局上看,单人餐桌并排紧挨,成了打工人的“牛马食堂”。

(麦当劳餐厅的外观变化)

刻着一代人情感基因的麦当劳,在加速社会中变了模样。那个装满童年的金色城堡,不知何时变成了“没有情绪的中年人”。曾经是小朋友的我们希望它能像从前那般,供应简单的快乐。

但其实,开心乐园一直存在。没有情绪的不是麦当劳,而是一手拿汉堡、一手敲击键盘的我们。

仪式感的消解:从金色城堡到牛马食堂

“小时候的社恐是在麦当劳治好的。”

麦当劳是每个小朋友锻炼勇气的乐园,好似“敢自己去要番茄酱=长大”。

从去柜台踮起脚尖兑换餐券,因独立点餐“成为大人”而欢呼雀跃;到在小程序提前下单“13.9元穷鬼”套餐,为节约了几分钟而沾沾自喜。吃饭的仪式感被一点点消解,体验式的享受变成了功能性消费。

(选择麦当劳的原因转变)

在加速社会下,人们在单位时间重叠完成多个行动任务,争做“时间管理大师”。吃饭也成为了有待“优化”的流程,咀嚼变成了回信息和刷短视频的背景音,食物被当作维持生命体征的燃料。

曾经,麦当劳是淘气堡、是玩具屋、是具有仪式感的大Party。我们带着考满分、庆生日的喜悦进入麦当劳,每一口都是幸福与满足。

如今,麦当劳是解决温饱的加油站,单手抓起外带牛皮纸袋,即来即走。


(“麦门”表情包)

大家吐槽麦当劳的汉堡越来越小了,却没注意到,自己吃饭的速度早已超过了味觉感知的速度。当奖励餐变为糊弄饭,汉堡在咀嚼仪式感的消逝中逐渐缩水。

胃就像加速社会下的我们一样,在未经反应下就被塞入了许多信息,无法消化,更无法转化为丰富的营养。饱腹感填补不了精神的空洞,生理和心理都逐渐走向了“亚健康”。

人们一边吐槽汉堡变小,一边迅速吞下两个巨无霸。就像在平时一边抱怨加速社会的压力,又仍下意识地为提升效率倾尽全力,在自由解放的假象中跌入了现代性的“谎言”。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揭开汉堡坯观察沙拉酱分布、为薯条带上番茄酱帽子的童心,还有对“吃饭这件事本身”的感知与体验,以及在咀嚼、吞咽与味觉互动中对身体的觉察与呵护。

(《我吃故我在》:探讨过快饮食背后的社会原因)

记忆的迁徙:从具身体验到符号狂欢

身体层面的互动构成了独特的记忆密码:与蹲下身的服务员阿姨平视对话,接下她从哆啦A梦口袋般的围裙中拿出的番茄酱。身体的“在场”构成具身化的互动仪式,情感互动将其升华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分析家庭记忆时指出:“家具的摆放、节日的仪式等物质符号与身体实践构成了代际记忆的‘社会框架’。”空间物件与仪式动作并非孤立存在,集体记忆在物质符号与身体实践的双重锚定中建构起来。

(20年前的麦当劳)

我们回忆童年中的麦当劳,浮现的不只是薯条的味道,更是薯条在手指间的温度;回想起的不只有儿童乐园的五彩缤纷,更是一圈圈爬楼梯又滑滑梯的满头大汗的快乐。

麦当劳餐桌的布局、墙壁的图案、柜台里玩具的摆放,这些看似静止的物体,实则承载着每个年轻人的记忆。当我们再次回到麦当劳时,尽管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但某个特定角落的光影可能会瞬间唤醒某刻的记忆。

如今,番茄酱的获取从情感互动简化为系统选项,我们从“小朋友”变为“字母+数字”的取餐码,曾经充满温度的体验空间成为数据流动的终端。

(网友对于麦当劳“去情绪化”装修的感受)

当线下实体空间的情感交流逐渐消逝,人们转移至线上赛博空间维系集体记忆的连续性。然而,当仪式感进入社交媒体,却变为了流量密码。

童年回忆变为话题标签、纯粹追忆成为变现工具,那些曾在心底默默发酵的集体记忆,在对点赞和收藏的期待中逐渐代谢。

过去的记忆,来自调动全身感官参与的共同仪式感。如今,在碎片化的数字交互中形成的记忆,随时可以被算法替换、被流量稀释。

(风靡全网的“麦门”文学)

我们能在云端共唱生日歌,却无法吹灭同一盏蜡烛;拥有跨时空狂欢的超能力,却难以深拥一个真实的庆祝空间。数字化的符号狂欢,堆砌出会被即时替换和遗忘的情绪,无法生出融合在心灵和肌肉记忆中的共同情感。

从需要通过身体实践获得情感联结的共同体,变成依赖数字符号维系记忆的独立个体。曾经一起吃着开心乐园套餐的小朋友们,现在分离为一个个点赞的大人,在转发分享中维系着感情。

线下吃麦当劳的我们越没有情绪,线上的麦当劳就越要扮演记忆剧院。年轻人一边在虚拟世界里搭建记忆剧场,一边在现实的效率法则下无奈妥协,只能在符号狂欢中找到一丝慰藉。

(英国麦当劳开心乐园餐的包装变化)

情感的庇护所:守护情怀与成长续约

褪色的红黄招牌下,那些曾在儿童乐园追逐玩闹的大人们,重构着与麦当劳的关系。不是告别,而是续约,努力呵护着已经变为了情怀的记忆。

有网友说:“麦当劳是服务同一批人的成长型餐厅。”或许,失去了童真与少年感的中年版麦当劳,是为满足长大后的我们对高效率、低价格的需求,提供了安全感与确定性。

(公众号文章“在麦当劳过除夕的都是些什么人”回复)

在“麦门永存”中,年轻人和麦当劳以“超前的精神状态”,用抽象让旧物翻新,用情怀让快餐变“慢”。

“穷鬼套餐”的自嘲文学、“麦乐鸡侠”的都市传说,微小的叛逆中蕴含着巨大的无奈,也隐藏着对那个踮脚要番茄酱的小孩的想念和拥抱。

生活中“两分钟完成点餐”,工作上“三句话弄清底层逻辑”,碎片化和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曾经供应快乐的金色城堡,变为解决温饱的牛马食堂。这或许不是麦当劳的选择,而是我们在加速社会里的被迫妥协。

(麦当劳成为一代人的“情感地标”)

当共同记忆被分离成符号快速迭代,依旧有人在数字化浪潮中固执地打捞,将回忆拼贴、珍藏。总有人愿意娓娓道来,也会有人愿意耐心倾听。无法被标准化的具身情感,藏在心灵褶皱处的温柔角落。

就像童年时总能在滑梯下方找到秘密基地,麦当劳作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总能在每块寸土寸金的商业地带提供一块珍贵的缓冲之地。

尽管麦当劳的装修在“去情绪化”中褪色,但它的内核依旧是承载记忆的情感储蓄罐,永远是包容开放的庇护所。

(无偿提供热水和座位的麦当劳)

品牌不会变老,但情怀会在算法和社会的规训下消逝。我们要保护的不是某个品牌,而是自己的纯粹情感。

开心乐园从未消失,它只是穿上了成年世界的外衣,等待推开玻璃门的人,再次点亮那份踮起脚尖就能获得的勇气和快乐。

实现了小时候期待的薯条自由,更要守护好一根薯条就能带来的简单快乐。

开心乐园永远敞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HUGE透明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