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樱花背后的日本“国民病”
【来源:虎嗅网】
每年三四月,是朋友圈最温柔的滤镜时刻,樱花开了,哪棵树没被拍过?但也正是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街头开始“变了味”。
社交媒体里,樱花烂漫,青春洋溢,让人仿佛置身幻境;现实生活里,身边的日本朋友却突然哑了嗓子。
抬头望去,对面的他“湿了眼,红了脸”,这究竟是为何呢?
樱花之下,人人流泪
三四月的东京,风有点冷。烂漫春日,穿上春装、带上相机、拿上便当,我准备出门赏樱。当然,我还需要一整包纸巾。
此时此刻,最能引起日本全民关注、日本举国共鸣的,便是樱花开花预测图“樱花前线”了。各大店铺也早早就为“国民赏樱”做好了准备,推出了一系列与外出郊游赏花相关的樱花商品。
我们先来看看2025年度的樱花前线图。打开日本气象协会首页,你就能看到樱花开花预想已经发布到了“第七回”,可见日本国民对此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日本官方也是大力推行樱花前线预测的,日本国土狭长,从三月至四月,全国各地就像举行“樱花接力赛”一样,从冲绳九州一路传递到国土最北端的北海道,是最能引起激发日本国民的一体意识,增强集体观念的时节之一。
制作樱花前线图的机构很多,大家可能会好奇他们是怎么制作每年的开花预测图的,例如日本气象协会,他们主要是关注对花蕾生长过程有重大影响的秋季以后的温度变化,预报以气象学为基础,注重从当地气象站和公园等合作机构的样本树上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
顺便提一下,他们观测对象的大多数都是日本“染井吉野”,俗称吉野樱,是日本种植数量最多且最常见的樱花品种之一,约占日本樱花数量的80%。吉野樱起源于染井村(现在的東京都丰岛区付近)的工匠,是一种人工杂交的樱花。
但伴随樱花季的一同到来的,却是有日本“国民病”之称的花粉症。仿佛只有嗓子哑了,鼻子堵了,眼睛痒了,才预示着日本正式进入了春季。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日本目前约有接近一半的人群患有花粉症,从学生到上班族,没有人能够幸免。早在新冠疫情以前,口罩就已经在日本成为“战服”。从1998年开始,花粉症患者每10年约增长10%,令和元年(2019年)花粉症患者的比例已达到42.5%,国民医疗保险负担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费用高达3600亿日元(172.8亿人民币)。花粉症是名副其实的日本“国民病”,更是日本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由此便就有了以下来自日本网友调侃的名句:
“春天来了,
樱花开了,
我哭了。
不是感动,我只是对春天过敏了。”
花粉这么多,怪谁?
作为一个不理解日本人痛苦的中国人,更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大多是:
“都是浪漫樱花惹的祸!”
其实不然,日本人的全民花粉症,不仅仅是简单的过敏,其可谓背后大有文章。上文提到,令和元年(2019年)花粉症患者的比例已达到42.5%,其中大约38.8%的人均为杉树花粉过敏。杉树每年2月-4月会释放大量花粉,与樱花开花季有所重叠,自然让人觉得是可爱樱花的惹的祸。
下图是日本自然保护协会制作的漫画,简明易懂的向人们普及了花粉症历年增加的原因,除杉树外,扁柏(桧木)释放的花粉也是导致花粉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科普漫画(上为杉树,下为桧木)
而这其中的历史渊源这还得从二战后说起,日本最早出现花粉症约为5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新发的疾病。我们先来说一下杉树的生长特点,杉树在日本分布广泛,且生长迅速,树干笔直,且生长期短,十五年左右即可采伐使用,是一种理想而经济的建筑用木材。
20世纪50年度开始,日本进入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期,经济复苏需要大量的建筑用木材,杉树使用范围广泛,由此便成为了需要扩大种植范围的主要人工林树种。下图资料显示,日本的人工林约占日本森林总面积的4成,而人工林的7成大多为单一的杉树和桧木林。
其实,本来的“不断种植,不断砍伐”的模式是不会导致大面积的花粉症出现的,但由于后期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建筑木材需求逐渐降低,且海外进口木材价格低廉等原因,便导致了“国民病”花粉症等社会问题,以及诸如生物多样性低下、森林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等的环境问题的出现。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科普漫画后篇
然而,多数杉树是在种植30年后开始释放大量的花粉,且杉树的开花年限一般可以持续20年之久。二战后日本大力种植的杉树用于重建,几十年过去,这些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开始疯狂释放花粉,造就了今天的“鼻子过敏国”,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政策遗留问题”。日本厚生劳动省表示,日本的国民病“花粉症”,可能要到2050年左右才能有所缓解。
日本的国民病,其实都是杉树和桧木惹的祸!
但问题来了:并没人想去砍它们。
“浪漫”与“现实”的错位
春天,一个最令人期待的季节,赏花、野餐、吟诗、品酒……
国民动漫《樱桃小丸子》里也有描绘樱花季去赏花的场景,一边品味“春季限定”的美食“樱饼”,一边赏花,可谓是人间一大乐事。
《樱桃小丸子》1330集比起赏樱,果然还是要吃樱饼!
在这集动画中,樱奶奶也为我们科普了樱饼的两种做法:在红豆外裹上米粒的做成馒头形状的“道明寺”和用小麦粉做成细长形状的“长命寺”。当然,两种形式只是关东和关西的不同做法,最关键还是要提前腌制樱花树叶。
与之相对,对半数的日本国民来说,春天却是“地狱”的开始。不知从那一天起,日本街头突然变了味,还没看见花,集体的“春天过敏”就已开始。樱花的盛开短暂而盛大,象征着日本三四月毕业季、开学季的“离别”与“相遇”,是日本对“无常美”的喜爱;而花粉症则是春天里的“慢性绝症”。
由于杉树砍伐成本高,需要又少,大家只好一边赏花,一边忍着打喷嚏了。
这便产生了以下的文化错位:
·明明在樱花树下,却不得不隔着口罩感受春天;
·拍照记录“春天来了”,但朋友圈的状态确是“睁不开眼”
·街头樱花烂漫,药妆店内却是“全民抗敏”的商业战场。
人们的赏花计划可能是这样的:
·周末和朋友朋友去公园野餐→戴好口罩+眼药水
·摘下口罩一起拍一张合照→一秒钟含泪+模糊了眼妆
·回家后流鼻涕+发烧→医生诊断确认,不是感冒……
有人调侃:
“春天的浪漫,便是在风中打喷嚏时,还有人愿意和你一起坐在樱花树下。”
浪漫与现实的错位,以及拿着菊与刀的日本人。
解决“国民病”的对策
纸巾是军备,口罩是盔甲,抗敏药是信仰。
虽然谈不上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困扰的人数之多,以及对人们造成的精神压力确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今年2025年,可能是因为杉树花粉量达到了新的巅峰,日本的花粉症非常严重,本来没有花粉症的人也加入了过敏大军之中。
症状严重的人除了流鼻涕、打喷嚏、面部瘙痒外。甚至会出现声带嘶哑、发烧、拉肚子等一系列症状。以为是普通感冒而不加以干涉,严重时甚至会诱发哮喘病。因此,虽然花粉症很难被治愈,药物治疗只能起到减轻症状的作用,但日本整体还是提倡早用药,早治疗的对策。
花粉症的本质是一种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人体免疫系统把“外来物质”花粉误判为危险入侵者,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过敏反应。比起柳絮,杉树的花粉颗粒更小,长期漂浮于空中,使人的过敏反应更加严重。因此,除使用药物干涉外,洗脸、戴口罩、漱口等仍被视为是缓解花粉症的有效对策。
但从国家层面来看,解决这一“国民病”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构建长期对策。日本政府甚至设立了“关于花粉症的内阁会议”机制。
通过下图各位可以看到,日本内阁政府2024通过的花粉症对策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源头对策、传播对策与对出现过敏情况等的对策。
源头对策包括通过扩大杉树木材的需求,加快对战后种植的杉树的砍伐,推动种植花粉较少的树种,以及提供林业劳动生产力等内容。传播对策则是通过提高对花粉传播量的预测精度,减少杉树花粉的传播。最后,政府还表示积极推动药物开发、严格资质,并通过社会企业等进行宣传普及预防花粉症的知识。
此外,除以上指向性的对策外,日本政府甚至精确地制定了具体的量变目标。
“10年内至少减少现有杉树2成,30年内实现花粉量减半。”
但目前来说,普通人的现实应对方法仍是“药物+耐心+忍耐”。
夹在樱花与口罩之间的矛盾春天
春天总让人错觉是一场诗意的开始。
阳光柔和,绿树飘香。
有人说,日本的春天有浪漫的樱花,
却殊不知其背后的日本“国民病”花粉症。
但毕竟,
赏花是春天的仪式感,
喷嚏只是身体对春天参与的诚实表现。
樱花树下流泪的人,不一定是被美景感动。
他们也许,只是忘了吃抗过敏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