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个月再融资超600亿元!回应成立芯片平台部:一直都有 负责人已入职多年

【来源:东方财富】


  据新浪科技报道,4月15日,小米日前内部宣布,在手机部产品部组织架构下成立芯片平台部,任命秦牧云担任芯片平台部负责人,向产品部总经理李俊汇报。

  资料显示,秦牧云此前曾在高通任职,担任高通产品市场高级总监,后加入小米。相关话题引发关注。

  但在当天傍晚,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发文回应关于成立芯片平台部相关消息,表示小米集团的手机产品部的芯片平台部一直存在,主要负责收集产品芯片平台选型评估和深度定制,而秦牧云也加入小米已久。

图片

  小米大动作!1个月再融资600亿元

  4月14日,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米通讯”)200亿元公司债项目状态更新为“提交注册”,这距离其母公司小米集团配股募资425亿港元仅过去20天。

  资本市场尚未消化前一轮融资余震,新一场再融资行动已然启动。

  从港股配售到境内债券发行,从债务优化到神秘“项目建设”,雷军掌舵的小米正以近乎激进的姿态重构资金版图。

  在这六百亿筹码的背后,隐藏着一条清晰的逻辑线——通过资本杠杆撬动技术、制造与全球化三大支点,在手机红海与造车鏖战中杀出一条血路。

  但市场更关心的是:当科技行业从“轻资产”转向“重投入”模式,小米的负债会否成为未来增长的枷锁?这场豪赌又能否改写科技巨头的竞争规则?

  4月15日,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1%。其中,三星以20%的市场份额重夺第一,苹果以18%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小米以1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

  2025年3月至4月间,小米集团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

  3月25日,小米宣布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8亿股,募资42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96亿元),这也是其登陆港股后的第二次配股举措。

  而仅仅过了不到半个月,4月7日,上交所债券项目信息平台便披露,小米集团核心子公司——小米通讯计划于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发行总额不超过200亿元,且该债券将采用分期发行的方式推进。

  4月14日,上述项目状态更新为“提交注册”。

  由此,小米在一个月内先后抛出总计高达近六百亿元的再融资计划,相当于其2024年全年净利润236.6亿元的约2.5倍。

  如此密集且大规模的融资动作,在小米发展历程中尚属首次,凸显了公司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资金需求与战略野心。

  近年来,科技巨头融资规模与频次显著提高,反映出行业整体从轻资产模式向重投入模式的转变。

  有财务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科技行业已进入“资本密集化”发展阶段,研发投入、生态建设、全球扩张等都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支持。

  据悉,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长期维持巨额现金储备,并通过公司债券等多种工具灵活融资;国内华为、OPPO等企业也加大了融资力度,以应对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的需求。

  当行业竞争进入“军备竞赛”阶段,小米的巨额融资是未雨绸缪还是背水一战?

  从小米的财务状况来看,近年来公司汽车业务投入巨大。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小米的流动比率为1.28、速动比率是0.93,均为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一般来说,这两个指标越高说明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小米近期采取多渠道并行的融资方式,既能够分散风险,又能满足不同期限、不同成本的资金需求,体现了该公司财务管理团队的策略性思考。”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原定于2025年举行的投资者日因故延期至6月3日,这一时间点恰好在债券发行计划披露之后。

  投资者日的延期虽未说明具体原因,但结合融资计划公布的时间节点,不排除小米有意借此机会,向市场更全面地阐述其战略布局与资金运用计划,以增强投资者信心。

  债务优化剑指未来

  根据小米通讯债券募集说明书披露,本次募资在扣除发行等相关费用后,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偿还公司有息债务、补充流动资金以及项目建设投资。

  不难看出,债务结构调整是此次融资最直接且明确的目标。

  科技行业作为资本密集型领域,企业往往需要通过借贷来支持研发投入和市场扩张,但这也容易导致负债率攀升、利息负担加重。特别是在2025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仍存的背景下,通过发行新债来置换既有债务,无疑有助于优化资本结构。

  “此举有望显著降低小米的财务成本,提高盈利质量,为后续发展减轻包袱。”北京一位TMT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企业通过积极的债务管理,目的是增强在波动市场环境中的抗风险能力。

  流动资金补充构成了资金用途的第二大板块。这既是对正常经营需求的回应,也为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提供了缓冲空间。

  债券募集说明书显示,目前小米的系统芯片依赖于高通等全球知名的系统供应商。在此背景下,若公司因各种原因而难以维持与其业务合作关系,无疑会导致业绩“受伤”。

  同时,近年来小米产品线不断扩展,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可穿戴设备,生态布局日益完善,但这种多元化战略也对流动资金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债券融资补充营运资金,小米能够确保各业务线顺畅运转,避免因资金短缺而错失市场机会。”前述受访者表示。

  此外,项目建设投资体现了小米对未来的战略布局。尽管募集说明书中的“项目建设投资”未指明具体投向,但综合小米近年来的战略布局及公开信息,这些资金或将流向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其一,智能制造。随着小米汽车业务的持续推进,生产基地建设、生产线投入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其二,研发基础设施。雷军曾表示,小米坚持技术立业,2021-2025年,预计五年研发投入1050亿元,2025年预计达300亿元,AI及相关业务将占四分之一。

  其三,全球市场拓展。在今年3月的年报业绩会上,小米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对记者表示,小米将推进全品类和全球化的端到端化,并在海外建新零售,通过全球基建实现模式输出,以实现其持续质量增。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对资金用途的描述中还包含了“其他法律法规允许的用途”这一弹性条款。在快速变化的科技行业,这种灵活性往往至关重要——它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抓住突现的机会,或在危机来临时快速调整策略。

  可以明确的是,小米一方面通过债务优化稳固财务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战略性投资培育长期竞争力。但这种两手抓的策略能否奏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米能否在接下来的业务布局中找准方向、高效执行。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