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项举措助力高质量发展 上海加码民营上市公司培育
【来源:东方财富】
“切实回应民营企业期盼和关切的问题,提出的措施不求面面俱到,努力让企业可感可及,更好提振社会预期和信心。”在4月17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表示。
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2024年,上海民营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全市近三成的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超三成的增加值,近四成的税收,贡献了四分之三的新增就业。民营经济是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上海正以更大力度推动民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近期,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聚焦六个方面,提出了26项具体措施。
专家认为,上海正通过系统性政策切实提升民营上市公司竞争力,助力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扩容上市后备军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拓宽融资渠道,上市是重要途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民营企业在上海A股上市公司中占比约55.4%,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介绍,《关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于去年7月发布,即“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我们将以‘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为抓手,做好企业培育,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周小全说。
据悉,“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明确提出,要以“浦江之光”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围绕多层次服务机制、多产品服务内容、多主体服务对象,构建上市公司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力争将上海打造成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上市公司的质量,始于后备资源的厚度。截至目前,“浦江之光”数字化服务平台已储备超3000家优质后备企业,其中136家在对接资本市场过程中,形成了分层分类分梯队的上市资源。
加快孕育创新型企业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韧性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表示,支持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积极推动全领域覆盖、全周期服务的科技创新券“免申即享”,激发各类优质服务机构向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不断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翟金国透露,上海850余家创新基地平台中,由民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平台占比达56%;57家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中,由民营企业承建的占比达95%,有力支撑企业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艺试验和各类规范标准制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产业化。
此外,在推动高质量孵化器加快孕育创新型企业方面,翟金国介绍,上海首批7家高质量孵化器中,有6家是由民营机构运营,在孵企业数量超过2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约占三分之一,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我们推动‘孵化+投资’深度联动,约半数在孵企业获得投资累计约40亿元,A轮(含)前的种子轮和天使轮占比近四成,投早投小趋势明显,融资金额在千万级以上的企业超30家,其中奕拓医药、朗昇生物等18家公司融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翟金国表示。
在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方面,上海将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降低各类民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门槛和融资成本。据悉,2024年,科技履约贷、科创助力贷、小巨人信用贷共计完成授信金额66.68亿元,惠及847家企业。
持续完善并购重组生态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对此,上海积极支持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推动提高上海上市公司质量。
据悉,上海率先响应落实证监会发布的“并购六条”,在去年年底发布了《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从政策优化、资源集聚、机制保障等方面破题,积极营造良好并购生态,进一步提升上海并购重组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周小全表示,将配合产业部门聚焦新质生产力强链补链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并购重组代表性案例尽快落地,提升产业规模效应与集群竞争力。下一步,将牢牢抓住国家层面推动并购重组的有利契机,助力上海民营上市公司产业升级,持续完善民营企业并购重组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措施》进一步明确,支持民营上市公司运用回购、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
上海证监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已有40余家次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贷款公告,合计获得的贷款金额上限近百亿元,部分主体已开启第二轮回购或增持,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对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