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西降”:我的美国见闻

【来源:虎嗅网】

今年初到三月,正好处在大A猛如虎,外资又双叒叕看多;反观纳指不如狗,“仓又嘉措”的状态。“东升西降”的呼声再一次此起彼伏地出现了。

之前发的在葡萄牙的见闻大家反馈还不错,说喜欢这样的记录。正好,三月份去了一趟美国,从东到西待了大半个月,东边去了新泽西和纽约,西边去了拉斯维加斯,加上跟在美国的朋友们的聊天,从生活和工作方面都有些非游客式的体验,所以记录一下我的感受和经历吧,供大家参考。

衣食住行几方面,一个一个说。

出行

我的美签是2017年办的,十年期,所以买了往返机票,登记Evus之后也没有什么多余操作。落地是纽约纽瓦克机场,可能是欧洲航班的原因,入关的时候就简单问了几个问题:来干嘛,待多久,有没有带香蕉或者橙子之类的水果,回答完后就放行了,比较顺利。曾经刷到过很多什么入关被关小黑屋啊之类的经历,所以出发之前挺忐忑。

出机场后找的接机是一个华人接机团队的大哥,团队成员基本都是台湾籍在美有卡人士。跟他聊起来收入,他客单价是60美元,合人民币440元左右,每天少的话收入300美元,多的话4、500美元。一个月25天,每天工作时间大概八小时,基本是上午5点~8点,下午1点到3点,晚上9点到11点这样,避开早晚高峰(主要是接送机服务的原因)。客源比较稳定,都是长期客户(新泽西华人很多)

大哥开特斯拉,一路开着FSD自动驾驶,手都不在方向盘上。我开玩笑说大哥你这钱赚得蛮轻松,自动接单自动导航自动驾驶。大哥说也有隐忧,马上特斯拉无人车如果全美运行,生意会受很大影响。我问他你觉得会不会完全替代,他认为不会,这个市场太大了,一个是很多客制化需求没法满足,另一方面现在物价上涨,很多人都在兼职Uber司机,全面替代的话就业会有问题(我说这个逻辑怎么跟海对面这么像,师傅说那你看现在这位不是各方面都越来越像了么)

(大哥就用FSD这么“开”了一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前在课本上学“车轮上的国家”,亲身体会在美国的大半个月,出行基本都是汽车,感觉还是不一样。路宽车速快,人的生活半径是更广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验过FSD、看到路上的特斯拉露出率和交通工具带来的差异化生活方式,还是蛮震撼。

(街头出镜率并不低的Cybertruck)

那几天正好特斯拉遭到抵制的各种新闻,股价也是暴跌,所以在220的位置入了一些(非投资操作建议)。上次对它操作,是2024年4月,从200到160一路买,2024年7月调仓,254出的,其实很妖,上蹿下跳的持有体验并不好。但撇开科技性不谈,和TSM一样,最大的风险是政治风险。

物价

再说说食品价格。本身Costco一直是我喜欢的公司,但股价一直比较高,所以低买高卖,主要做周期波段。来之前的一个月,看国内新闻上铺天盖地宣传,说美国人吃不起鸡蛋了,因此第一站先去Costco直观感受一下物价水平。这家基本上也算是平民超市,食品价格有一定代表性。

首先是鸡蛋价格。在Costco的购买价格是8美元24个(合人民币约58元),如果去99大华这样的亚洲特色超市,大概是1美元1个。总体而言,价格确实上涨了,但远不是宣传上的那种水深火热。西边拉斯维加斯和东边新泽西差不多。与西欧蛋价平齐。

(不同价格的鸡蛋,2025.3.10摄于拉斯维加斯Target超市)

其次是肉类价格。很久没在国内买过肉,但较西欧的物价水平而言,美国的肉相当便宜,包括鸡、牛羊、鱼等。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跟国内山姆一样,这边包装要大一些,对于单身或独居人士来说,没有那么方便——一买就得买很多。

(三文鱼80元/斤,摄于2025年3月5日摄于新泽西Costco超市)

(各种鱼类,摄于2025年3月5日摄于新泽西99大华超市)

第三是蔬菜方面。比起欧洲,美国的蔬菜价格也便宜。在亚洲超市,国内南北方的特色蔬菜都有,品种比之西欧也丰富很多。

(各种蔬菜,摄于2025年3月5日摄于新泽西99大华超市)

我是在周二下午两点和周三上午十一点逛的Costco,跟北京西红门周末的山姆人差不多,(好奇大家都不上班的么),而隔壁的沃尔玛就没有什么人。整体逛下来,看结账排队的顾客消费,平均100美元左右能买一个家庭3天的食物量。因此如果自己做饭不下馆子,按照平均收入,食品消费价格并不算高(挣美元花美元的比值)。毛估估,如果按照我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美国的生活成本,应该是要比在比利时、荷兰这样的西欧国家低的;而相同的生活成本,在美国从食品质量和丰富程度来说,要比欧洲更友好。离开美国那天,在机场以900的价加了Costco的仓。

中餐

顺带再说说中餐厅的价格。在欧洲的中餐厅价格中,瑞士、北欧国家排在前列,西欧、中欧国家其次,南欧和东欧国家相对较低。体感来说,美国新泽西的中餐厅菜价和中欧国家差不多,但美国有强制小费制度,算下来也差不多赶上欧洲第一梯队了。

(当地排名前列的中餐馆价格,摄于2025年3月4日摄于普林斯顿)


穿

至于穿方面,没怎么太在意,主要我每年买衣服也就花个三五百块钱,没什么经验。给特斯拉充电的时候在一家奥特莱斯逛了半小时,运动品牌阿迪耐克这类跟国内感觉价格差不多。以Timberland的经典款大黄靴价格作为对比的话,欧洲奥莱大概在120欧元一双,美国新泽西这家是99美元,整体来讲不是白菜价,但至少不贵。

我住在新泽西爱迪生(因那个灯泡爱迪生在此安家而得名,华人科学家李飞飞也曾在这里居住)。这里人口约10万,亚裔(华人、韩裔)比较多,超过总人口40%,市长民主党人,韩裔。从爱迪生出发去纽约,火车和开车都近1小时,有不少人是在这里生活,在纽约上班,有点像北京通州和大兴。我去的公寓很新,两室一厅约一百平,公寓内包含免费停车位,狗公园、游泳池、儿童游乐园、游戏厅、台球厅、影音室、会议室等等,月租金大约3200美金(合人民币约2w4)

(实拍一个普通家庭每月的一些固定支出,包括水电网暖保险养车等)

  • 根据2023年的数据,新泽西州家庭收入中位数是101,050美元(引用1),人均个人收入为82,103美元(引用2);2025年,新泽西州平均租金为2029美元/月(引用3)

  • 买一栋House,挂牌中位价格约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10w,引用4),均价在54万美金。而房地产市场在这里仍旧是“卖方市场”,应该是得益于地理位置和新人口持续流入,房屋的市场天数DOM(Days on Market,指房屋从正式挂牌到与买家签订购房合同的时间)大约在47天(引用5),2024年同比增长7.2%~9%(引用6),有预测2025年涨幅约在2%~4%(引用7)

数据引用:

1.https://datausa.io/profile/geo/new-jersey

2.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NJPCPI

3.https://www.apartments.com/rent-market-trends/nj/

4.https://www.redfin.com/state/New-Jersey

5.https://www.houzeo.com/housing-market/new-jersey

6.https://www.zillow.com/home-values/40/nj/

7.https://cameronacademy.com/navigating-north-jerseys-2025-real-estate-market-a-forecast-for-steady-growth/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一个美国新泽西家庭如果想住得比较舒适但又不奢侈,大约会花24%~32%的年收入在租房上。

如果攒钱买房,一个家庭不吃不喝大概5、6年,一个有工作的人7年,可以买一套独栋,并且房屋的增值是可以覆盖每年约2.23%房产税的。

大概能买个什么样的房子呢?我在房产网上随便找了一个44万的,每个月房贷大概是2700美元左右,地块面积660平米,房屋面积156平。前门带车库,后门带仓库,临河,长这样:

(链接:https://www.realtor.com/realestateandhomes-detail/757-Jamaica-Blvd_Toms-River_NJ_08757_M67946-29847?from=srp-list-card)

相比较而言,纽约市的房价会更贵一些,拉斯维加斯更便宜,我放个表在这里,大家可以自行比对和思考一下,我就不多嘴了。

(美国几地房价对比,仅供参考)

以上是客观情况,下面我来说说主观感受。

个人感受和思考

声明:客观情况是事实,主观感受是观点,观点因人而异,不喜勿喷。

1. 公共交通主导和私家车主导的出行,对居住空间进行了各自重构。我想从某些方面,这也是中美差异的一个切片。在中国这样以公共交通主导的社会,通勤时间取决于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线路的覆盖密度。而在汽车社会,通勤时间转化为“可接受的驾驶时间”这一度量标准。以美国芝加哥为例,30分钟车程的“时空压缩”效果可将生活半径扩展到25~35公里,可以覆盖7个不同行政区的居住选择。

2. 中国城市房价通常呈现从市中心向外指数级衰减的特征(上海内环与外环价差,北京三环、四环、五环的价格差),而美国都市区由于汽车带来的空间平权效应,房价梯度明显平缓。洛杉矶市中心10公里半径内的房价差异系数仅为0.3,而北京同范围的差异系数达到0.8(数据来源:Numbeo 2023)

3. 不同的出行方式导致不同的消费空间和消费方式。中国的消费空间大体可以分为“社区商业-区域商业-城市级商业”三级体系,而美国的则被压缩为两级:社区便利店或者自动贩卖机(0~5分钟车程)+超级购物中心(15分钟车程)。商家会采用“驾驶时间等距线”进行选址,符合六边形市场区理论(Christaller, 1933)

典型例子,比如沃尔玛的选址算法:以15分钟车程为半径(约覆盖8万~12万居民),优先考虑高速公路交汇处而非传统市中心。这种模式催生了“购物中心+停车场”的标配组合,并且停车场面积往往超过卖场本身。这样的选址模型只要跑通一个,就能在全美大部分地区铺开,形成规模化。

Costco的仓储式卖场就是典型产物——Costco平均单店服务半径达32公里,通过提高单次采购量(平均客单价$136)来对冲低频次消费(平均每月1.8次)。从这个角度说,个人觉得Costco的逻辑在美国是很硬的,所以选了它作为底仓之一。

在中国,商家遵循“轨道交通站点引力模型”,形成以地铁站为中心的同心圆衰减。以上海为例,距离地铁站500米内的商业租金溢价会很高,能到300%,这导致商业设施呈现“章鱼触手”状沿地铁线分布。我记得曾经美团研究院有个数据,中国65%的餐饮消费发生在距地铁站800米范围内。而这其中,每个省、每个市的选址逻辑和模型其实都会比较特殊,需要个案分析,人为增加了一些商业成本。

4. 消费方式和居住空间更深层次影响了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美国和中国似乎正在塑造两种文明形态:以汽车为纽带的“移动部落”,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节点文明”。前者追求个人移动自由的最大化,后者强调集体运输效率的最优解。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回看过去几年,甚至追溯长期以来的两边各种决策的逻辑层,是不是有了一点感觉?

5. 与此同时,我身边美国和欧洲工作的朋友,现在都在开始逐步实行居家办公。要么完全不用去公司,要么一个礼拜需要去几天。这样做释放了中心节点的束缚,传统的城市逻辑其实是被消解了。公司可以把总部搬去税和人工更便宜的州县,员工可以选择便宜且适宜的居住环境办公。

从公司角度,如果业务是与互联网相关,原本高昂房租水电网都不需要再付那么多,同时员工角度如果在家就能办公,并且不用忍受每天几小时的通勤损耗和费用,去特定城市的必要性在哪里?只需要确保开车可达的范围里有生活物资补给,家庭的话有教育资源保障即可。认可与否,这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了。

6. 这种趋势下,商业的逻辑必然重构。所以我加仓了特斯拉,Costco,亚马逊,VST,在考虑可口可乐、Spotify,duolingo和Netflix建仓(个人操作,非投资建议)。科技股当然可以用来仰望星空,但脚踏实地的,还是基于人口因素做的归因。

7. 而在国内,因为人口的另一个逻辑,居家办公并不会成为主导。Private Sector不是主流。消费主力基本拥挤在一个赛道里,这个赛道恰恰是不允许居家办公的——居家办公的逻辑正是移动部落的文明形态,是与中心化、权威和集体天然背离的。最重要的是,居家办公在彼处的蜜糖恰恰会成为此处的砒霜,会动摇基础。倒不是说居家办公了就能如何如何,不居家又如何如何,而是从中去窥见两种不同文化的底层逻辑。总而言之,如果前三四十年的发展靠着人口红利,那在数量优势和普惠教育沟壑将被AI逐步填平的今天,接下来怎么走?我鲁顿,觉得得再琢磨琢磨。

8. 判断一个地方,不能用“好”“不好”这样的二元评价标准。非要二元化,那也应该是“适合谁”“不适合谁”。我在纽约联合国工作的朋友,每个月日子过得紧巴巴,住得好点就要吃得差点,“下馆子还得掰着手指头数数”;另一个纽约朋友的邻居,每天帮人遛狗,上下午各一小时,每一小时30刀。好像没多少,但架不住她一次遛6只,一天也有300美元入账;纽约地铁臭哄哄全是尿味儿,但出了地铁口就是曼哈顿凛冽的大楼,冷漠里透着金钱的味道。

(这样遛狗是不是可以财富自由?)

9. 临走前一天和朋友吃饭,问我喜欢美国吗,我说还挺喜欢的,比欧洲好一些。她问我为什么,我说:like a jungle。是的,Jungle,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都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但是不是该想想,我们是水还是鱼?

(见到了很多女性叉车司机,也见到了不少特殊人群) 

当我回到欧洲,回想美国给我的感受,以及想要回答:从游客的视角回答,什么是美国?

我惊奇地发现没有什么刻板的印象或者觉得有什么东西可以形容它。在欧洲久了,在这儿满大街都是英文,能听懂别人讲话的感觉真好。在纽约看一部讲中国的电影的时候,旁边的法国老太太一直想跟我交流;凌晨打车遇到司机是聋哑黑人带着大金链子冲我憨憨笑,还学了两句手语;在火车上遇到92岁的老头跟84岁的老头说,你还年轻,正处在人生最好的年纪,84岁老爷爷感觉假牙都要笑掉了;拉斯维加斯Sphere看球形银幕的视觉震撼;圣帕特里克节纽约街上是爱尔兰国旗;台居民讲美国烂透了,说等他退休了就回湾湾,医疗不要太好;拉斯维加斯展会上奔波的山东老板,努力想从供应链的底层往上获得定价权……

我问一个在中国九年,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来美国“出差”的纽约大哥,美国是不是要完了?大哥说:F**k it,我从小听到大,管他呢,完了就完了呗,反正大家明天都还得挣钱。

一切纯粹,赤裸,也简单,为了生存,为了生活。

(帕特里克节,街头不少绿色和爱尔兰元素,2025年3月17日摄于纽约大中央车站)


结语

回到标题,当我们讲“东升西降”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讲什么?

我们不讲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关键的问题之类的。我一直想讲的是那些普通的人的真实生活。

现在我去看了一些人的生活切面,记下来,也给你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走无声,作者:大隐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