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前几天,科技博主何同学在微博吐槽打车的事,大意是司机主动要他打好评,他说过去可能含糊答应,但现在决定一改讨好型人格,直接对司机讲真话。从他微博帖子的凌乱排版来看,很可能是刚一下车有感而发的。

人红是非多,何同学的几句牢骚,很快在评论区引发了雪崩般的讨论。争论基本围绕着他是“拒绝讨好”还是缺乏共情展开,不久官媒也开始参与讨论,何同学第一次以他未曾有过的方式上了热搜。

这件事可能对何同学不会有太大影响,该做视频接着做,该接的商单继续接,下次库克来中国没准也不妨碍谈笑风生。其实这样的争吵几乎天天在微博、小红书、抖音上演,用户们消费何同学、张同学、王同学这些博主的内容,关注他们、赞善他们、批评他们、取关他们。

在互联网流行的这些年,流水的博主来来去去,铁打的平台起起伏伏,只有流量仿佛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非凡之处,它在赛博空间中圈了一个乐园,欢迎所有人来玩,它不会给表演者支付报酬,也不会向围观者收取门票,但鼓励表演者分享自己的意见、生活和一切,鼓励围观者尽可能多待一会儿。

“羊毛出在猪身上狗埋单”是人们对互联网免费模式的通俗概括,揭示了这个乐园里三位一体的产销规则:“用户免费生产内容、算法系统制造黏性、注意力套现商业闭环”,这是一套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截然不同的生产系统。

当你在TikTok刷到宠物卖萌、在小红书收藏穿搭教程、在微博围观明星塌房时,你的一举一动早已成为一场精密工业的原材料。平台用“分享生活”的糖衣包裹着流量炼金术的真相:将人类的情感、时间和社交关系蒸馏成数据原油,通过算法裂解为广告收入。当然,平台也依赖这些广告收入来支付运营网络乐园的成本。

从微博、X到油管,平台通过“创作激励”“流量扶持”等话术,将内容生产外包给用户,设置精心策划的“话题”引发关注和讨论,讨论越热烈,用户停留的时间就越长。TikTok神一般的推荐系统、小红书的CES评分、油管的“下一个视频”自动播放,本质上都是用多巴胺奖励机制培养滑屏动作的肌肉记忆。

你每一次从屏幕上滑过收获的惊喜,都早已在算法暗中标注了价格。当你在油管上看《迷失东京》时,贴片广告已通过RealGraph技术精准锁定你的消费倾向。为了激励创作者的热情,平台们变得越来越大方,油管最初对创作者的广告分成比例是45%,经过两次上调后提高到现在的55%。

如果照搬19世纪资本论的方法来分析平台与用户的关系,可能就过于刻舟求剑了,这相当于拿着蒸汽革命时代的旧地图,是找不到信息革命的新码头的。平台和博主、用户这三者间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流量也不是博主和用户给自己打造的金镣铐,他们是信息技术革命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三角共生结盟。

分配流量的算法只是人性的镜子,它给你提供的只是照见你内心喜欢的,它既无法构建茧房,也无法承诺普通人破茧成蝶的美梦。与其诅咒流量的湍急,不如建造一艘不被吞噬的船。

今天的互联网用户,虽然并不完全是产销合一者(大部分人只是默默潜水浏览,并不直接生产内容,哪怕积极评论的其实只是极少一部分用户),但他们已经和上个世纪坐在电影院里看黑白电影的观众完全不同。原因很简单,互联网远比它所替代的报纸、电视要复杂,甚至互联网早已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人类发明的另一种维度空间,它与我们已知的空间彼此交叉,吃喝拉撒,喜怒哀乐,马斯洛说的人类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几乎都可以在这里闭环实现。

互联网的历史更像是一部拓荒者的历史,它为喜欢冒险、勇于表达、敢于展示不同的人提供了舞台。从硅谷企业家们的暴论可见一斑: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X发布招聘帖子写到“我们不在乎你在哪里上学,甚至不在乎你是否上过学,也不在乎你曾在哪家‘大牌’公司工作过。只需向我们展示你的代码。”Meta老板扎克伯格说 “我只让最聪明的人为我工作。”

与农业和工业时代的大部分人生产大部分物质资料不同,互联网流量的世界中遵循的是“90 - 9 - 1”法则,就是说只有1%的人会主动生产内容,另外9%的人会对内容进行类似转评赞这样的互动,而剩下的90%的人只是默默潜水。

2022年,当时的推特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不到10%的用户贡献了92%的推文内容;Meta旗下Instagram虽然没有官方数据,但statista抽样调查显示只有5%的Instagram用户会每周发帖。

个中原因不难解释,既有用户的因素,内容创作,无论是编写推文、还是拍摄剪辑视频,都需要时间、技能和勇气;也有来自平台流量分配机制的塑造,平台天然青睐专业内容生产者(PGC),大部分用户哪怕天天发布,也缺乏被看见的机会。

套用鲍勃·迪伦翻的一句歌词“智者不入爱河,愚者为情所困”,今天的人们是不是“智者不入流量之河,愚者为奶头之乐所困”呢?但事实并非如此非黑即白,正如珍妮·奥德尔在《如何上网不虚度光阴》所强调的,只有学会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才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自我,不被“奶头乐”困住,真正让网络成为你成长和创造的工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作者:波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