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破算法黑箱,也要防止对它污名化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信海光

面对此前颇具争议的“算法”问题,抖音正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主动与外界实现更为积极的互动。3月30日,“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上线,详细介绍了抖音平台推荐信息的算法原理、计算公式。4月15日,抖音又邀请一批用户和媒体参加“安全与信任中心开放日”活动,由算法工程师更为详尽地对其算法原理进行解读。

作为具体技术,“算法”堪称一家科技公司的核心机密,比如被美国政府觊觎的“核心算法”。不过,近期抖音对外界公布的算法原理、计算公式显然不属于这种商业机密。抖音主动向外界分享其算法运行机制,除了消减公众安全疑虑之外,也反映出,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算法所引发的争议,切切实实让抖音感觉到了压力。

在算法时代初期,算法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可以说是完全正面的,它代表了一种“高大上”的科技,用来解释一些公司或产品为何能够在短期内神奇崛起,比如当年的“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在高科技叙事下,算法意味着信息高效精准推送、用户体验优化、商业创新赋能……算法在手,天下我有!几乎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宣称自己拥有强大的算法。

然而伴随着算法的鼎盛,其社会形象的拐点也随之到来,这一变化中有一篇文章令人印象深刻:《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所谓系统,实际就是一个由算法支配的制度体系,劳动者在其中疲于奔命。在这一系统中,人从享受算法服务的主体变为被算法控制的客体。此后,公众对算法的观察视角,也从科技进步转变为科技异化。

随后,信息茧房、诱导沉迷、大数据杀熟、算法黑箱等更多争议出现,算法在公共舆论中开始被围剿。再后来则是监管上位,2022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今年,由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启动了针对网络平台算法的专项治理行动。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看出,算法的经历与宿命其实与诸多科技进步如出一辙。技术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但它同时也常常走在监管和市场前面并呈现出引起争议的一面,随后是监管制定规则或是技术以垄断之力独自制定规则,新的技术又突破这些规则,如此你追我赶,人类加速前行。

毫无疑问,面对汹涌而来的算法,公众是有真实痛感的,所以才产生如此巨大的热议。据《人民日报》报道,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曾被“算法”推荐服务困扰,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生活中普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绝大多数用户认为,算法推荐技术潜藏了窥探、泄露用户个人隐私的重大风险。甚至还有人为了“反抗算法收割”而试图“反向训练算法”。

但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并不一定真的了解算法,又有一种把各种伤害都丢给算法“背锅”的倾向,算法逐渐被污名化,有变成技术“口袋罪”的趋势。从长远而言,这对中国的科技进步不利。

比如“信息茧房”一词,并非出现在算法时代。如果将“信息茧房”作为一个既成事实进行观察,未来打破“信息茧房”的希望反而可能要借助于算法。因为你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正被“信息茧房”包围,但洞察人心的算法却可以。事实上,从维系用户来说,“信息茧房”未必对内容输出者最有利,因为单一内容会使用户厌倦,导致活跃度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对算法的质疑实际上源于利益。时下有海量群体依附于各大互联网平台谋生就业,他们的收入和奖惩与平台流量深度绑定,但流量却被算法所左右。比如当主播们付出辛苦劳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流量,就很容易质疑算法。对于这一群体,平台有义务披露更透明的“流量密码”。对外卖骑手也应如此。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指出提供算法推荐服务,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等原则。鼓励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优化检索、排序、选择、推送、展示等规则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这其实是给出了当下各种算法纠纷的解决之道:公开透明。既然在算法面前人是透明的,那么算法在人面前也不应是黑箱。算法的透明性不一定能帮助人实现反向训练算法,但至少可以促进消除误解,更是对权利平等的维系。

算法技术还会一直加速进化,监管需要不断加强与完善,公众的舆论监督亦不能缺席。这是因为,虽然技术是中性的,但掌握技术的主体却又自有价值取向。若要保证这种取向与公众利益大体一致,除了企业、平台要尽到责任之外,还需更多外部力量予以监督制约,及时匡扶算法技术通往向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