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国际资金正加速回流香港?

【来源:虎嗅网】

“国际资本正加速配置到中国香港市场。”4月19日,针对当地金融市场近日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持续向好态势,中国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公开表态中给出这一清晰结论。

一系列相关表象背后,“折射出两大趋势转变:一是由于国家经济展现出的韧性、创新科技的突破,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化,让国际投资者担心错失投资好时机;另一方面,美国当局的单边主义和政策不确定性,促使国际资金加速分散风险,增加其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市场的配置”。陈茂波指出。

除了结论,他也给出了两个论据:一、与过去两年相比,一些最近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获得外资认购比例显著上升;二、有外国金融机构表示,正扩大在港业务规模及增聘人手,有些则从其他地区增调高层人员赴港。

前者较为受到关注。因其一方面往往被认为与判断港股近日升势是否可维持有关;此外,其也被认为是判断外资正回流中国香港的重要判断标志。其间逻辑是何?

与中国内地金融市场情况不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国香港,对资金进出不设限制,这意味着要判断资金流动趋势,需借助一系列宏观或微观指标。

从整体角度看,中国香港特区的资金,主要可分为三方面,包括中国香港本地、中国内地,以及国际资金或曰外资。因近年来香港房地产业因价格持续回调变得不太“吃香”,港股市场则正在成为吸引各类资金主渠道。以此观察分析,下面几点现象或值得关注:

首先,中国香港金融市场中的当地资金流向,往往需要结合银行业存款、基金投资情况加以综合判断。

例如,在利率高企之下,大量当地资金会以定期存款形式留存在银行体系内部。而在此基础上,按照4月16日当地强积金顾问公司GUM发表的报告显示:强积金中的美股基金,仅3月已录得59.75亿元(港币,下同)净流出,是当月净流出金额最高的资产类别。

所谓强积金,是中国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的缩写,也被称为MPF。作为当地一项退休保障计划,其管理资产规模高达万亿元,委托多家投资机构进行管理。

与前述美股基金流出形成对照的,则是“进入3月后,强积金中港股基金的净流出情况已有相当大改善,前五位录得净流出的基金资产,都没有港股基金;单计3月录得净流入的基金资产,追踪指数的港股基金录得逾10亿元净流入,显示强积金账户持有人对港股态度变得积极”。

从资金总盘子角度看,今年1月中旬左右,陈茂波也在分析香港金融市场整体情况时透露:一、银行体系持续稳健,截至2024年11月底,存款总额上升超过1万亿,升幅超过6%;二、债券市场方面,2024年前九个月,香港发行债券总额达5100亿美元;三、资产及财富管理业方面,最新统计显示香港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1万亿元。

其次,随着“X股通”等一系列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资金互通机制不断完善,内地资金即“北水”不断南下流入港股市场。因与中国内地资金进出相关,相关机制运行较为透明(例如覆盖范畴就包括公募和私募基金、保险资金和个人投资者)、规模也有据可查。

例如,自2014年底港股通开通至2025年3月中旬,南向资金累计流入港股近4.1万亿元,持股市值接近4.5万亿元。按照3月中旬中金方面发表的预测报告:今年经“港股通”南下扫货资金,将介于约9000亿至1.1万亿元之间,仍可能会有6000亿至8000亿元流入。

解析一系列数字增长,其实主要得益于分红税豁免、个人投资者门槛降低,以及更多标的和产品纳入互联互通机制。以再流入8000亿元计算,南向资金总规模将达约5.3万亿元,占港股通标的总市值的15%左右。

近日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是以资金投资偏好而言,2024年北水南下时,往往主攻高息的“中特估”。但今年3月开始,随着A、H股间差价不断下跌,北水关注焦点也开始逐渐转移到港股的科技创新板块上。

第三,在此基础上,目前各界高度关注的,还包括中国香港金融市场中第三部分资金,即国际资金是否持续回流加入股市。这源于其被认为是港股继续向好的“生水”、即生力军所在。

从春节后至今,北水关注焦点转移到港股科技创新板块,这也被普遍认为是外资关注的热门领域。与港资相比,多年来外资往往较为关注消费类、互联网平台企业相关股票。

3月中旬,摩根大通方面发表报告称:与国际投资者接触后,大部分人士认同中国互联网及资讯科技股具备投资价值。DeepSeek的推出,让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更具信心,进一步支持网路、IT及新能源汽车板块;而汇丰也在其相关研报中指出:自DeepSeek出现,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情绪变得乐观,促使其重新评估中国创新能力。

而今年一季度在港新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已被认为反映了这一趋势:总数达到16家,同比增长近三分之一;行业主要涵盖消费、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领域;港股新股发行募集的资金总额,则达到182.14亿元,同比增长281%。

除上新速度及规模双增,前述陈茂波举例的中国内地新上市企业获得外资认购比例显著上升,其实也有据可查。以中金公司近日披露的研究数据为例:在今年一季度港股新上市公司中,69%的公司有境外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2024年同期,这一数字则仅有25%。

所谓基石投资者,其指在公司上市阶段提前确认认购且会长期持有公司股份的投资者。相关资金参与新股发行,往往被认为在较高程度上反映了对上市公司的前景看好。

多方资金“涌港”后,2023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约为1000亿元,2024年为1320亿元,2025年已突破2000亿元,且2月有3次突破4000亿元。

据一位多次参与相关路演的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今年至今情况之所以被认为相对乐观,一方面是瑞士嘉能可集团、瑞银资产管理公司、英国英卓投资管理公司等国际机构开始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在增量角度来看,“来自中东及东南亚的相关资金,积极性也在不断提升”。

4月中旬,亦有某外资投行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与此前国际资本流入港股主要考虑相关企业基本盘、长线持有相比,近两年资金流入大多以中短线为主,投资逻辑变化或值得关注,“即使不考虑中美之间关税摩擦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港股市场本身,可能也还需持续改革以增强其对国际资金的持久吸引力”。

在此方面,港交所方面一项正在酝酿中的改革,已涵盖当地新股发售三个主要部分,即基石配售、建簿配售及公开认购。如改革如期落地,港股定价机制乃至“打新”活动或将出现较大变化。

另一项也较为值得关注且已确定的改革,则是从7月1日起,按照港交所优化后的《企业管治守则》等规定,中国香港将实施有关“超额任职”上限及独立非执董任期上限的新规定。按照修订后的新条文:独董不得同时出任多于6家香港上市公司董事,并设3年过渡期;董事会亦不得有在任超过9年的独董,将设立6年过渡期分阶段实施。

“新规定有助整体加强董事会效能、独立性和多元性,相信可平衡提升市场企业管治水平的需求,同时为上市公司提供灵活性,确保市场保持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港交所方面上市有关人士曾解释,“加强中国香港企业管治,可增加国际投资者对港股信心,有助吸引外资回流港股,对提升香港资本市场发展有莫大益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作者:焦健,编辑: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