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机器人隔空较劲?特斯拉秀新外形vs小鹏车展走秀 车企引领产业化落地浪潮

【来源:东方财富】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之后,今日机器人再度引发关注。这一次,站在聚光灯下的,则是特斯拉与小鹏两家车企。

  先是一举一动都足以牵动机器人产业链神经的特斯拉:马斯克最新透露,预计2025年将在工厂部署数千个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到2029-2030年实现年产百万台

  之后Optimus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张工程师在工厂中组装测试机器人的照片,并配文“Me, Robot”——看起来是化用了电影《I, Robot》(我,机器人)的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的Optimus肩膀部分与特斯拉4月初最新展示的Optimus有明显不同

image

  之后,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也在今日现身上海车展,展示了行走、挥手、握手等动作,在步态等方面较上一次科技日有明显进步。小鹏该款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规模化工业量产。

image

  可以看到,在这一轮的机器人落地浪潮中,以特斯拉和小鹏为首的汽车厂商跑在前列。为什么是车企?

  马斯克很早便将特斯拉定位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并多次提出“我们的汽车就是有轮子的机器人”——从造车到造机器人,或许只有咫尺之隔。对于车企而言,进入机器人领域或许根本算不上“跨界”,而是可以重复利用已有技术,降低成本并缩短生产周期,再生产一款“新车”。

  从供应链来说,对于汽车主机厂而言,供应链中关节、电机等诸多零部件都可以复用。

  技术端同样如此,比如特斯拉Optimus头部便是配备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智能驾驶摄像头,内置FSD并与共用AI系统,实现“技术同源”。

  另外,车间重复、标准化程度高的工作更适合人形机器人,券商认为车企更了解应用的痛点,也有更多试验的空间和耐心。

  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所说的,今年“人工智能+”将是汽车产业的新战略机遇。这个“+”可能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或其他。“汽车产业智能化之后,其聚合外溢效应会明显加速,智能汽车产业很容易变成聚合型的智能产业……智能汽车的四条腿变成两条腿就是机器人,汽车就变成了一个深度智能的智能体,可以用到生产和服务领域。”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AI和软件决定了(机器人)硬件。海外厂商中,特斯拉构建了从模型、数据、算力到芯片的完整AI体系,并且建立了高度配套的供应链体系支持,2025年预计机器人产量5000台,未来两年分别以10倍速度增长,产业化进展领先,投资角度重点关注特斯拉链。国产机器人如华为、宇树加速追赶补齐短板,带动国内供应链的机会。分析师建议,国产链聚焦共性关键技术,包括执行器、丝杠、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