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禁烧政策成为压垮小农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虎嗅网】
自去年年底到今年四月,作为旅游胜地的泰国北部城市——清迈,时常笼罩在浓烈的雾霾之中。 3月29日这天,清迈被IQAir评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AQI(空气质量指数)达188,是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指南的17.4倍。
相当一部分空气污染物来自甘蔗焚烧。在泰国北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12至2月正好是一年一度焚烧甘蔗的季节。
这里所说的甘蔗,指的是榨糖用的糖蔗。其叶片非常多,而且细长锋利。如果是人工砍蔗,需要花大量力气砍掉没什么糖分的蔗梢和蔗叶。糖分主要积累在甘蔗的主干,且蔗茎的纤维层很厚,火烧难以影响内部糖分,所以先烧再砍成了很多蔗农的选择。
●收割甘蔗必须先去除没什么糖分的蔗梢和蔗叶。人工砍伐,需要花费大量力气而且成本较高。由于劳动力短缺、机械化程度低,许多蔗农仍然坚持采用燃烧的方式进行收割,这是目前最可行且经济的选择。来源:stopsugarburning
泰国是世界第三大糖生产国和出口国,仅次于巴西和印度。但这一支柱产业背后的环境代价无法忽视。在收获季节,甘蔗种植区的PM2.5浓度水平是平时的两到三倍,特别是在1月和2月进行收割前的焚烧季节。
在空气质量和维持生计之间,烧还是不烧,蔗农也陷入了循环往复的困境。
一、空气污染,关闭糖厂
泰国政府为了解决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在过去十年间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尝试逐步减少甘蔗焚烧。对蔗农较为严格的规定之一,是限制糖厂接收烧焦甘蔗的数量。在2023~2024年度,根据泰国甘蔗和糖业委员会的决议要求,全国58家糖厂接收烧焦甘蔗比例不得超过25%。
根据今年官方统计数据,全泰国平均每天接收的烧焦甘蔗占压榨甘蔗总量约15%。但仍有一些糖厂不配合规定,接收烧焦甘蔗比例超过25%。
其中,乌隆府糖厂收购烧焦甘蔗的数量最多,达到43%,是全国甘蔗焚烧比例最高的省份。乌隆府位于泰国东北部,是泰国最大的甘蔗种植省份,甘蔗种植面积为12万公顷,占该省面积的10%。
在全国饱受空气污染威胁之下,泰国政府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不同部门分头行事,加急“处理”污染源。
今年1月14日,泰国工业部以违反安全法为由下令关闭乌隆府的糖厂,以此惩罚一直以来其超额收购烧焦甘蔗。
关停糖厂,惩罚的其实是蔗农。
蔗农在前往糖厂前已经提前焚烧收割甘蔗,但在抵达后才得知糖厂关闭。将近2000辆卡车被困,货车一辆接着一辆堵在糖厂门口。蔗农在门口焦急,期待政府松口,糖厂能够重新开放。随着等待时间变长,甘蔗腐烂的程度也在加重。
泰国东北蔗农协会秘书沃拉蓬·布鲁斯帕克迪透露,总计近五万吨烧焦甘蔗受到影响,损失估计超过5000万泰铢(约人民币1070万元)。
泰国总理佩通坦·钦那瓦认为农民应该承担空气污染的责任。据The Nation Thailand的消息,针对此次曼谷重大空气污染,她表示,如果发现农民焚烧清理土地,政府将在今年6月1日至明年5月31日停止发放任何补贴。
该地区的蔗农表示,乌隆府糖厂收购他们的烧焦甘蔗已经很多年了,这是第一次,政府如此果断地关闭糖厂。
二、甘蔗为什么烧不尽
2016年, 泰国政府开始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支持贷款购买收割机;收购时对烧焦甘蔗扣除每吨30泰铢(约人民币6.42元)。但是效果有限。烧焦甘蔗的比例在当时仍占甘蔗总收割量的65%左右。
到了2019年,泰国政府推进了更严格的措施,包括更进一步地支持农业机械的使用;建立禁烧区;为新鲜甘蔗提供每吨120泰铢(约人民币25.68元)的补贴;限制糖厂收购焚烧甘蔗,限额控制在30%,并在随后两年逐步降低至5%。
补贴激励和处罚措施在一开始确实起了作用。焚烧甘蔗的比例在三年内从60%降至26%。但是好景不长,2021年之后焚烧比例又开始上升。2023~2024年度,焚烧甘蔗的比例为30%。
原因很简单:收获新鲜甘蔗的成本是焚烧的三倍左右。收购烧焦甘蔗时,每吨罚款约6元人民币,对新鲜甘蔗补贴每吨约26元人民币——无论惩罚还是激励,数额都太小,根本不足以弥补两者成本的差距。
不少蔗农一算账,宁愿交罚款,也要烧。
其实蔗农也清楚新鲜甘蔗的好处,比如更容易被糖厂收购,更高的糖分,以及更好的空气质量。烧甘蔗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空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致癌有机物和微量金属。暴露于这些污染物的健康后果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癌等。最直接的受害者自然是蔗农和附近社区。
但是对他们来说,生计比健康更重要,所以甘蔗屡烧不止。见效不佳,政府的措施是继续提高罚款。在2024~2025年度,泰国工业部早早采取了更严格的措施,例如减少烧焦甘蔗的收集点,并将烧焦甘蔗的罚款大幅提高至每吨约26元人民币,以进一步阻止焚烧并支持新鲜甘蔗收割。
面对更加严格的禁烧规定,蔗农开始承受不住了。即使2023年泰国糖价达到近年最高点,但是生产成本也随之飙升。农民种植甘蔗的利润已被压得很薄。“我们很努力地遵守政府的规定,但是压力太大了,有时候超出了我能承受的范围。” 来自孔敬府的一位农民查拉特(Chairat)说。
孔敬府也是泰国东北部的甘蔗种植大省,其9.6%的土地面积都在种植甘蔗,仅次于乌隆府。每年到了收获季,劳动力短缺也是这里的头号难题。查拉特以种植甘蔗、木薯和大米为生。为了平衡成本和销售风险,他研究出一套精明的策略:在2023~2024年度,他种植的甘蔗80%新鲜收割,剩余20%焚烧收割。
这是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后下的决定,例如当年糖厂收购焚烧甘蔗的比例,糖价和其他生产成本。查拉特表示,新鲜收割只是为了甘蔗能顺利被收购,而不是因为新鲜甘蔗收购价更高。
“今年这么做,并不保证第二年我还会如此,每年的成本都在增加,情况都不同,糖价也在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到来年的种植计划和收割方式”,查拉特说:“新鲜收割的甘蔗虽然价格高,但是种植成本也在提高。”
查拉特的遭遇不是个例,数据显示,泰国农民在2022~2023年度生产甘蔗的成本创下纪录——每吨1122泰铢(约247.34元)。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比如化肥和农药的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致人工费用增加,以及近年来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也导致运输和加工成本在增加。
气候变化也正在成为一个越发突出的成本变量。2022年,查拉特的甘蔗田经历了一场不小的洪水,导致后续收割困难。泥泞的土壤使得收割机难以进入田地,延迟收割甘蔗可能会倒伏,因此他必须聘请工人收割。到了收获季,查拉特发现用人成本创下新高。
2024年,干旱又导致甘蔗长势不佳,泰国的甘蔗出糖量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随着种植的压力增加,一些小农已经完全停止种植甘蔗。
三、小农:遭罪最多,获利最少
即便关闭糖厂的做法过于绝对和粗暴,但是泰国政府不会放弃推动收割100%的新鲜甘蔗。小农户的谈判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一些小农户在思考的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赚更多——生存成了他们的首要问题。
目前最可行的代替焚烧收割方法是使用甘蔗剥叶机和收割机。泰国政府主要是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支持国产商制造收割机在推动机械化,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贷款未能激励大部分的蔗农。简单来说,如果政府和糖厂无法提供直接的资金或者机械支持,小农户难以承担。
泰国中华日报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泰国只有2000~2500台甘蔗收割机,每年能收割6000~7500万吨的甘蔗。如果泰国全境内种植的甘蔗都采用新鲜收割,收割机数量必须提高至3400~4500台。但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地区的甘蔗种植面积和方式都适合使用收割机。
泰国的小农户通常在私人的土地上种植甘蔗,面积较小,每个农场彼此相邻。每家农场都购买机械是不可能的,因为成本很高,而使用频率却很低。一台甘蔗收割机价格高达800万~1200万泰铢(约人民币171万元~257万元),还没算上汽油的钱,每年只在收获季节使用三到四个月。
“我们必须种植超过1万吨的甘蔗,才可能考虑购买机器。” 泰国的蔗农加诺克(Ganok)表示。他认为机械的费用不应该完全由蔗农来承担:“工厂应该通过购买机械来帮助我们,工厂把负担推给农民,而糖价在下降,劳动力成本却在上升。”
尽管这些助农举措看起来捉襟见肘,但是换个思路呢——如何把不能榨糖的残余部分变废为宝?
泰国政府曾针对2015年至2036年出台了一系列替代能源发展计划。其中,泰国政府希望通过支持生物化学产业,尽最大可能利用甘蔗资源,例如用甘蔗渣发电,糖蜜制造乙醇。通过增加甘蔗的附加值来保证蔗农收益的同时,稳定农产品的价格。该计划还预测,甘蔗每年可以产生额外的96亿美元经济价值,并为30万户家庭提供与甘蔗相关的工作。
可惜的是,小农被排除在这个发展计划之外。
根据泰国1984年《甘蔗与食糖法》,每年制糖总收入的70%分配给蔗农,剩余的30%分给糖厂。然而,非糖的甘蔗副产品,如乙醇和电力等收入则不分给蔗农。
泰国东北甘蔗种植者协会近年来一直呼吁重新修订《甘蔗与食糖法》。协会希望蔗农也能在甘蔗副产品上获得相应的收入,使他们在财务上更加稳定。同时希望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支持或补贴蔗农的劳动力成本,从而减少焚烧甘蔗。
泰国学者西里玛·帕尼亚梅蒂库尔教授(Sirima Panyamethikul)呼吁,减少空气污染需要社区参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而不能只是一刀切禁止农业焚烧:“必须向农民提供更切实可行的代替方案。”
然而这样的呼吁,在喊了太多次之后,似乎已经成为正确而无用的废话。上涨的农业生产成本、市场波动、政策的不公正,让蔗农们只能靠剥削环境来获取仅有的一点利润,当他们被冠以“污染者”之名、被强制要求“为污染付费”时,放弃农业,便成为一些人最后的出路。
身陷“要么污染、要么离开”之困境的小农户,又何止泰国的蔗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通社Foodthink,作者: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