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期货作用 助力畅通双循环
【来源:期货日报网】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期货市场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拆除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政策藩篱;期货市场则以价格发现功能,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大宗商品贸易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最终,二者可以形成“制度供给—市场反哺”的化学反应。
这种化学反应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更在于可以助力中国从“世界工厂”进阶为“定价中心”的全球产业链角色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更让产业企业得以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目前,我国已有24个境内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包括原油、铁矿石、PTA、铜、棕榈油等,覆盖了能源、金属、化工、农产品等重要领域。这些品种不仅是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核心载体,更是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的关键抓手,组成了我国期货市场开放的“先锋队”。
拿上海原油期货来说,其以人民币计价、保税交割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原油定价体系,成为全球贸易商参考油价的“新标尺”。此外,铁矿石期货通过持续引入境外交易者,让国内相关产业企业得以从“被动接受价格”转向“主动议价”。这些品种的国际化,让“中国价格”走出了国门,在深刻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同时,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风好正是扬帆时。中国期货市场正加快从局部试点,向全方位对外开放迈进。年初,上期所及其子公司上期能源、郑商所、大商所、广期所等纷纷发布公告,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品种范围。至此,我国面向QFII和RQFII开放的境内期货品种达75个,覆盖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新能源材料、金融衍生品等全产业链。
我国期货市场的开放之路,走的是多元化路径,每一步都旨在将“中国价格”的影响力在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得到提升。比如,挪威浆纸交易所于2023年挂牌上市了基于上期所纸浆交割结算价的现金结算合约;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于2024年推出以大商所豆油交割结算价为基准的创新产品;大阪交易所计划以上期所天然橡胶期货交割结算价为基准,开发以日元结算、现金交割的“上海天然橡胶期货”合约,将于今年5月26日挂牌上市。
巧匠舞锤凿,器物生辉光。中国期货市场通过持续开放,“圈粉”全球客户。自2018年以来,国际市场经历了对“中国价格”从观望到试探再到深耕的认知改变。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主动调整交易策略,将中国期货市场的品种纳入跨时区对冲网络。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客户数量看,2024年年末境外有效客户数同比增长17%。从交易情况看,境外客户参与度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年末,境外客户持仓量同比增长28%。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以首创性突破和集成式改革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开放提供了更大空间。通过在全国率先试点期货保税交割、跨境仓单质押融资、双币种结算等创新政策,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国际化期货品种提供了跨境监管协同、数据跨境流动、税收便利化等可复制的政策“工具箱”。此外,自贸试验区特有的政策集成优势,也为期货市场从单一品种试点向全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制度保障。
自贸试验区定位为“畅通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期货市场的开放可以促进国内外要素的高效配置,通过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可加速自贸试验区“贸易—金融—物流”的高效循环,强化其枢纽功能。
未来,在全球贸易格局面临重构的背景下,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期货市场“双轮驱动”,将助力中国在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中更加有力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