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了,我依旧没有吃饭的自由?

【来源:虎嗅网】

说起挑食,我会想起一个笑话:

小时候总疑惑为什么大人都不挑食,直到自己成了大人才明白,原来大人只会买自己爱吃的。

不过许多家庭小时候都会经历过类似“餐桌上的战争”,孩子拒绝吃某种食物,而家长拿着勺子就是往你嘴里灌。

甚至有些人成年以后和父母吃饭,依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反复说着:“我不喜欢吃这个。”但是家长会不厌其烦地把东西夹到他碗里:“别挑食,这个有营养。”

你反复申明,反复强调,发起抗议,还是无效,最后只能大发脾气阻止家长往你碗里夹菜的行为,但是可能得到一句谴责:“对你好还不知足?”

你感觉哑火吞进了肚子里。

为什么家长这么喜欢管孩子吃饭呢?

你可能都已经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了,但当你在家里点个外卖偷吃垃圾食品,都得轻手轻脚来到门前,叮嘱外卖小哥不要按响门铃。

不只是家长,当你遇见类似家长的角色,你会发现自己的吃饭都被控制着。

像婆婆会和媳妇在吃什么上较劲,要求说,为了奶水,你怀孕期间必须吃这个炖汤。

像在酒宴上,领导喜欢的菜,领导喜欢的酒,你就得喜欢。

挑食控诉背后的私心:我可以支配他

抛开营养学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对吃饭的控制,是一种权力体现?

大人,有些家长可能会申辩:那我是为了孩子啊,他这不吃,那不吃,不是会营养不均衡吗?

那我们想想是什么时候开始挑食的?

大概是一岁半。这个时间,恰好也是埃里克森所说的婴儿后期(1.5~3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学会了各种各样的动作,他们能走能爬,能抓能握,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排便,孩子在这个阶段发现:我原来可以自己控制决定我自己!

他们发现了自己是有“自主意愿”的,这也是孩子自我形成的开始。

然而,当孩子有了自我,他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被父母支配了,父母发现,过去我可以把它当玩具一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但是今天孩子会自己爬到别的地方,我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控制他了。

儿童的自我意愿与父母的自我意愿会发生冲突。

从前,大人给什么吃什么,给多少吃多少,但是孩子希望他可以开始决定自己吃什么,就像他能控制自己走路、排泄。

如果父母过度溺爱,完全放纵他乱吃零食,可能导致孩子自负,过于关注自我,和空虚感,但太过严苛,过于控制孩子,就可能导致孩子的羞怯感,缺乏自主意志。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对孩子的饮食有一定控制,比如不要给孩子吃太高盐高油的食物,限制孩子吃零食,在固定的时间提供三餐,这都是正常的,不过,也要开始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当孩子决定自己吃饱了,或者不吃某个东西,那家长也应该尊重他。

问题是,很多家长将孩子饮食的控制持续到了孩子青少年乃至成年。许多情况下的控制,并不是出于对孩子健康的考虑,而是纯粹为了施展自我的权威。

一个网友分享家长总是强迫他吃黄豆,但是他很不喜欢,一吃就吐。

按理说,吃黄豆不就是为了补充蛋白质吗?如果吃不了黄豆,换肉、鸡蛋也是一样的。

但是家长偏不,为此骂也骂过,打也打过,换着法子把黄豆掺和进各种食物里,有一天网友回家,发现桌子上摆满了黄豆炖猪蹄,黄豆汤,豆腐烧肉......这又是一次强迫他改掉“挑食”的戏码。

网友心下一横,到餐桌前大口喝汤,大口吃豆腐,吃了几口就开始狂吐,咽几口下去继续吐,从喷射状呕吐到后来整个人痉挛吐出血来,最后昏迷到医院里,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把豆腐端过来。

从此他终于摆脱了黄豆,代价是切除了半个胃。

他不吃黄豆是因为对黄豆过敏,所以生理性排斥,而父母却把他的拒绝当成了对他们权威的挑衅。

很多时候,父母用糖衣炮弹包装了他们的控制欲,用“营养均衡”“为你好”“我花心思做的”去要求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就像酒桌上领导用“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要求下属喝酒。

黄豆的营养价值真的高到无法取代吗?酒真的和面子挂钩吗?

大多数时候,这只是权力展现的手段罢了。

喂养中的自我救赎渴望

加害者往往曾经也是受害者。

父母对孩子的强迫进食,也是他们对自我创伤的补偿。

他们通过喂养孩子来达成三种渴望:

1. 被关爱的渴望

食物某种意义上象征着爱,经历过食物匮乏的家长,会将多吃与被爱等同,获得父母更多爱的孩子,总会分到更多的食物。

许多家长在他们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们也不知道正确的爱人方式,于是只能把灌输食物误以为是浇灌爱。

而孩子拒绝食物,等于拒绝他们的爱。低分化水平的家长们将自己需要爱的感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当孩子拒绝时,他们感觉不可思议,难以接受,他们渴望的东西,怎么会有人拒绝呢?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这件事。

2. 存在感确认的渴望

我在B站上看到过一个B采访,一位男士讲述他小时候的经历:他的父亲沉默寡言,与家里其他人缺乏交流,自己从小被母亲照顾,自然而然和母亲比较亲近,很多时候,父亲在家里就和隐形人一样。

父亲最有存在感的时候就是在餐桌上的时候,他会要求自己吃饭时一口饭、一口菜,顺序一定不能错,一旦他两筷子夹的都是菜,父亲当场就会举起巴掌往他脸上扇。

在接受采访时,那位受访者笑着表示:如果按电影情节,我长大后应该成为犯罪者,逼别人坐在餐桌上,一口饭、一口菜地吃,如果他们做错了,我就杀了他们。

在餐桌上,通过对他人行为的控制,父亲终于让妻子和孩子感受到了他的存在,哪怕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然而,对人来说被遗忘、排除在外或许更加难以忍受,受挫的家长通过餐桌重获掌控感。

3. 转移死亡焦虑的渴望

这一点是亲子关系独有的。

食物与生长相关联,孩子在长大,父母在衰老,他们意识到自己在逐渐逼近死亡时,就会把他们的后代当成另一个自己,孩子的成长等于他们的成长,孩子的延续等于他们的延续,所以让孩子吃得饱,把孩子喂得胖,对他们来说,等同于看见自己的生命获得可视化的延续。

被控制者的回击与沉沦

家长们为食物的选择建立了一套道德体系。

青菜等同于自律,炸鸡等于堕落,剩饭等于罪恶。

食物与智力挂钩“不吃萝卜就没维生素,以后不聪明”,也和身体焦虑挂钩“吃太多炸鸡会变胖”“不喝牛奶长不高”。

你只有依照家长规定的那样吃,才算符合标准的好孩子,膳食指南变成了军规,养育者变成了饲养员,食物原本限制的是温暖和爱意,却异化为了驯服他人的权力工具,吃饭原本只为生长发育,却变为了一种有道德指向的选择。

在控制中,人是没有自我的,当父母的爱是一种控制时,那么孩子将会用拒绝的方式反抗控制,找回自我。

挑食、拒食、浪费,成为了一种堕落式的自我找回。

父母想要孩子按时吃饭,荤素搭配,忌太油的、太辣的、太冰的,太甜的,那么孩子就反着来:我睡到日上三竿才吃饭,一天吃五顿两顿或者一顿,就是不吃三顿,吃完火锅吃冰淇淋,撸完串子就睡觉,父母想让我吃的,我都不吃,父母不让我吃的,我高低都得尝尝,如此一来,我才有自主的实在感,我才能知道,我是能被我自己控制的。

那些在婴儿后期自主性没能得到满足的小孩,在长大后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找回对自己的控制。

父母给孩子的是“好”的食物,是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而当孩子企图脱离这种“好”的控制,那他就不得不选择“坏”了,只有选择坏,他才能感知自己不是被父母所控制的,只有证明我堕落了,我才能理直气壮地控诉说:“你们过去对我所做的、对我的教育方式都是错的。”

如果他在父母窒息的控制下,变得完美无缺,变成了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模样,那不就等于在认同父母的做法?这无疑是对自我的背叛。

可悲的是,父母依然放弃不了这种控制,他们甚至觉得,正是因为孩子无法自觉健康饮食,他们才需要更严厉地管教,所以哪怕孩子成年以后,他们依然按照对待小孩的方式:不打招呼就把做好的食物端到你面前,要求你吃下。

写在最后

吃饭,一个生物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生命诞生之初就习得啜饮之能,进食是一个原本不需要哄着、骂着就能自主进行的活动,但在控制下,挑食、拒食、浪费反倒成了一种看似违背本能、实则是保存自我的唯一选择。

家长们需要意识到,一个人有权利决定自己吃什么、不吃什么,哪怕那个人是你的孩子,他的生命在于他自己,他如果选择了不健康的饮食,那也是他的选择,我们不需要为另一个已经成年的生命负责。

而成年了依然在餐桌上得不到自由的人们,我知道你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家长”指点着你们的进食,你吃青菜是因为父母希望你健康,你喝补品是因为婆婆希望你乳汁丰盈,丈夫希望你诞下男婴,你节食是因为社会眼光要求你保持身材,你喝酒是因为有个领导要签项目,你暴食又催吐是因为吃播是你的收入来源......

我不敢劝说你拥有吃饭的完全自由,有些时候我们确实无力选择我们吃的方式,我知道你有时候会通过不健康的、自毁式的方式进食,如同你知道熬夜不好但只有夜深人静玩手机时才能感觉到这是你自己的时间,然而,我依然希望你有一个自由轻松而又健康的进食时刻,我们并不一定需要自毁式的活动才能达到自由。这不是要求,只是祝福,我祝福你至少在某一时刻,获得吃饭的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沈家宏心理,作者:商昔,责编:彭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