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衍生品综合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

【来源:期货日报网】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18条重点举措,旨在助力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链。

上海作为国内金融要素市场最为成熟的地区,同时拥有在全国范围内数量最多、业务最为完整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服务企业跨境结算、融资服务、外汇避险等方面有着优良的基础条件。而衍生品凭借其风险对冲、价格发现等功能,成为企业跨境经营的重要工具。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上海金融要素市场与衍生品业务模式的协同效应,对金融机构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助力企业出海意义重大。

在跨境结算和境内外双向融资的业务运行过程中,跨境经营企业面临的汇率、利率、商品价格等风险,能依靠上海金融要素市场提供的多样风险管理工具来应对。据商务部研究院调研,超70%的“走出去”企业认为汇率波动对其海外业务利润影响显著,约50%的企业受商品价格波动困扰。依托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平台,企业能够利用商品期货、外汇衍生品等,有效对冲商品和汇率价格风险。

《行动方案》对汇率避险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例如,推动更多企业和银行接入“银企外汇交易服务平台”。上海拥有庞大的市场参与者群体和先进的交易基础设施。然而,当前境内汇率衍生产品有限。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2023年,在汇率场外衍生品(包括汇率期权、远期、掉期等)市场,全球份额第一和第二的外汇交易中心伦敦和纽约合计占全球日均交易额(约2.76万亿美元)的80%。而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国内银行间市场汇率衍生品累计成交额仅为23.2万亿美元,其中大多为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汇率期权占比仅为0.18%,远低于国际成熟市场10%~15%的占比。此外,国内汇率衍生产品结构、覆盖货币对的丰富程度也有待提升。

基于此,《行动方案》所提出“支持银行加大汇率避险产品开发力度,丰富人民币对外汇普通美式期权、欧式期权、亚式期权及其组合产品,不断增加境内市场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种类”。上海的金融机构可依托上海金融要素市场的集聚效应,为产品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试验场,加大汇率避险产品开发力度,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不仅限于汇率波动,利率和商品价格风险同样需要有效对冲,国内证券、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其中,大宗商品的均质和全球定价一致性特征使得众多企业可以通过国内期货市场完成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众多品种的价格风险管理。这使得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多个商品期货品种在全球的交易量名列前茅。同时,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利用自身的现货贸易资质和场外衍生品交易资质,一方面帮助企业基于现货交收实现资金和货物的融通,另一方面通过定制化的场外衍生品方案为企业提供商品风险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多家银行、证券和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在内的机构逐步介入到跨境商品收益互换业务中,这为“走出去”企业管理境外商品头寸风险提供了解决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丰富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清算通’参与群体和清算产品”,以及“支持上海黄金交易所等与境外交易所开展产品授权合作,探索特定品种交割国际化”。这些举措进一步强化了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撑作用。“清算通”着眼于解决中小微等实体企业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交收环节面临的资金结算体系合规性不足、交收效率低、跨行结算难度大、供应链金融配套服务不健全等问题。企业通过期货套期保值锁定成本和利润,再借助“清算通”高效完成交易结算,实现了实物交易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推出后,国际投资者参与度显著提高,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黄金市场的定价话语权逐步增强。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黄金期货、期权品种与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业务形成互补,企业既可以利用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实物交割、询价交易等业务满足实际生产经营中的黄金需求,也可以利用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借助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和灵活交易机制,实现对黄金价格风险的有效对冲。

上海成熟的金融要素市场和功能强大的衍生品,是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行动方案》为金融机构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协同,支持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工作指引。(作者系建信商贸衍生品部联席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