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没啃动的80亿独角兽,还是被卖了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编辑:张昊,作者:苗诗雨

背靠三峡资本、曾与宁德时代传出被收购绯闻的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道新能”),转投国资。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衢州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案》,信息显示,交易前,创始人刘勇持有29.03%的表决权,单独控制。交易后,衢州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衢州工控”)将持有不少于34.05%的表决权,单独控制一道新能。

“这个消息很突然,前后公司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动。”接近一道新能的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针对此次调整给公司带来的影响,暂未可知。

一道新能最近一次曝光,是去年下半年,行业盛传它要被宁德时代收购,以至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罕见公开回应“暂未考虑”。但不到半年,收购案还是发生了。

“买家”衢州工控是衢州市国资委100%持股的一家控股平台,成立于2018年。新能源为衢州明确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一道新能正是在2018年成立于衢州。虽然在此前的股东结构中,当地国资并未明确出现,但一道新能一直是衢州高新区重点扶持的企业之一。去年初,一道新能还当选为衢州新能源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光伏产业分会会长。

“一道新能此次交易很神秘,除了公开信息外公司层面没有其他回应。”隆众资讯光伏产业链分析师方文正说。

这就包括交易价格,冲击IPO之前的2023年,它的估值已近80亿元。到2024年上半年,一道新能位居全球组件出货排行榜第八位,“快枪手”名声响彻光伏圈,短时间内超越了众多成立十年以上的老玩家。但后续IPO的失败,使得该独角兽公司多次被传出现资金问题。

行业前十名的公司被收购,这笔可能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因创始人和管理层此前的“神秘”,在雪球等股票平台上少有讨论。

在前几年,光伏行业如火如荼之时,一道新能的崛起有其必然性,行业普遍归因于“豪华”的股东结构。成立初期,光伏巨头隆基绿能就间接持有15%股份。之后,更是有“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之一的三峡集团旗下资金进驻。

刘勇曾表示:“从股权结构上看,一道是央企主要控股的公司,大股东是三峡资本,超过40%的股权。这种股权结构带给我们很多优势,比如当我们的股东在投资电站或者持有电站时,我们自然而然地有了下游渠道。央企将清洁能源作为重点战略目标在发展,一道这样的企业在下游端发力,彼此都可以双线推进,发挥最大优势。”

但“双刃剑”的反面是,三峡集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一道新能的局面,尤其是光伏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一道新能推动IPO的2024年,恰逢光伏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多家企业最终搁置上市。

而同时期,三峡集团管理层接连换将,占据公司订单量超30%的第一大客户退股的消息也甚嚣尘上。直至此次收购案彻底坐实,公开资料显示,衢州工控接盘的正是三峡集团间接持有的“老股”,交易交割后,原有大股东将只持有一道新能约2%的股份。

“从第二梯队企业到国资进驻,算是不错的改变。”一位头部光伏公司内部人士表示,现在行业出清不及预期,一线企业很多都出现财务吃紧的情况。

“但这笔交易很难复制,地方国资出手要考量的内容很多,资产是否优质、预期前景如何等等,类似案例也仅有润阳一家。”方文正说。

他提到的润阳股份曾在去年8月,与行业头部公司通威股份达成了不超过50亿元的被收购协议,但今年2月,该交易被终止,行业普遍认为的触发因素是去年9月,江苏盐城国资介入,成为单一最大股东,这让润阳股份有了另外的选择。

针对交易金额、内部管理层情况等未披露信息,《中国企业家》记者联系了一道新能方面,对方回应称“希望保持低调”。

“快枪手”

一道新能刚成立时,刘勇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布局N型(在硅晶体中掺入五价元素)电池。

当时看来,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因为市场是否买单是未知数,即便是行业前十名企业,大笔资金布局N型的也寥寥无几,P型(在硅晶体中掺入三价元素)电池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2019年,P型单晶硅片的市占率还由前一年的39.5%增长到60%,N型单晶硅片的市占率约为5%,较2018年基本持平。布局“非主流”技术、终端产品份额占比低,意味着订单和商业化模式的不确定性。

但这更像是一个提前“谋划”好的盘子。刘勇是行业“老人儿”,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物理学专业,先后在多家光伏公司担任过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相关岗位,包括中芯国际、晶澳太阳能、中来光伏等。

跟其他光伏公司创始人有着本质区别,他极少抛头露面,发力点并不在销售端。这也一定程度上能对应外界给一道新能贴的标签——不缺钱,也不缺订单。

它近乎疯狂地布局N型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说,大概3~4年前,很多猎头公司在帮一道新能挖人,薪资待遇很可观。

到2022年末,一道新能有关人士就曾表示,这个初创公司的组件产能可以达到20GW。而之后通过TOPCon电池(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N型电池代表)崛起,登顶行业头把交椅的晶科能源,此时投产的行业最大规模N型电池产能项目,也仅35GW。

2022年是公认的“TOPCon技术产业化元年”。原有市场的核心产品PERC电池(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P型电池代表)在新产品的攻势下,可以说是“土崩瓦解”。根据集邦咨询统计,2023年全国招标的287.5GW的光伏项目中,TOPCon为124.7GW,一年时间,市场份额占比已经超过了40%。

于是,一道新能成为第一波吃到红利的选手。

2022年某光伏论坛披露的数据,从已经公布的中标信息看,一道新能凭借4117MW的成绩,位列央国企组件供应商第4位。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一道新能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8.94亿元、86.06亿元和227.24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46.39%。

它也迅速吸引到了资本目光。一轮增资就引入了北京睿汇海纳科技产业基金(有限合伙)4000余万元,该公司正是由三峡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随后多轮融资又得到青岛招商创投、衢州智合等资本进驻。

这次融资可谓是再添“一把火”。根据招股书,2022年和2023年,三峡集团都是一道新能光伏组件的最大客户,分别贡献了当年营收的13.43%以及30.69%。

外界看到的是,这个独角兽公司一直招兵买马,包括任职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13年的宋登元等行业元老级人物陆续加入。到2023年时,一道新能已建成30GW电池和30GW组件产能,位列TOPCon技术的第一梯队。

但公司成立以来十分低调,对于他们与央国企资本的关系,也仅在部分会议上有所提及。

有关报道显示,一道新能负责人曾表示,公司创立之初就获得了三峡资本、招商局创投等央国企资本的战略投资,成为光伏行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标杆,享有国资背书和市场化运营的双重优势,更容易成为央国企及知名企业的可靠战略合作伙伴。

大起大落

商界从不缺乏依赖资金快速扩张的故事,如果一条路走通,资本就会一窝蜂涌入。

进入2023年,N型电池快速出货,扩产、融资的戏码开始上演。当年5月,晶科能源就抛出了一笔高达560亿元投资,计划新增56GW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产能。而2022年,它全年的净利润仅为29.36亿元,这笔投资相当于这一数额的19倍。

行业迅速亮起“过剩”信号。数据显示,到2024年N型组件价格已跌破0.8元/W,光伏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

一直高负债率扩张的一道新能自然亮起红灯。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它的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7.71%、86.54%和86.89%。在行业第一阵营里,“50%”一直是个明确的警戒线。

这或许也是之后三峡集团“退股”的本质原因之一。

再加上2024年以来,三峡集团高层陆续换血。对一道新能的直接影响是,除了中标了三峡集团2024年光伏组件框架集中采购外,在其他项目上并未有太多动态传出。也是同年,两家分手的消息甚嚣尘上。

更大的打击来自于三峡集团并没有停止在上游供应商层面的投资。近年来,三峡集团还投资了青海丽豪(硅料)、正泰新能(组件)等公司,且都处在正常合作中。

一道新能此后押注IPO,计划募资25亿元,但IPO之路尚未走完一年便戛然而止——2024年8月,或是基于市场和资金等情况的多重考虑,一道新能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2022年以来,一道新能多项巨额借款尚在履行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光伏市场仍处在周期中,资金问题无法解决,一道新能面对的结果只有出售或倒闭。

IPO宣告终止后仅一个月,宁德时代拟收购一道新能的传闻就铺天盖地,多方消息显示,双方甚至已经进入了谈判环节。但那个阶段,多家“标的”因IPO受阻同时上架,本来买家不多,使得交易谈判节奏更加复杂。

2024年下半年,润阳股份也上市失败,该公司有关人士向媒体表示,公司原有的计划被打乱,有一段时间陷入被动。

“应该算是当下的最优解了,现在还能资本运作的光伏公司,下一个阶段应该都不错。”对于一道新能的结局,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分析说。

因为短期内,光伏行业的“绞杀战”难以结束。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近期就表示,“行业的这次整合,比较靠前的企业无法经营退出后,才有可能结束。”

“行业趋势上来看,地方国资进驻一道新能的并购行为符合光伏行业整体的并购重组趋势,尤其是在目前光伏行业低谷的时期。”方文正表示。

正如刘勇在一道新能董事长寄语中所写,“当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极目远眺,未来已来,一切都充满了激情和遐想。然而此时此刻的超然与憧憬,只是下一段雄关漫道的开始。”

光伏的“自救”故事仍在继续,至少现在看来,一道新能也许只是个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