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正在“殖民”数据世界

【来源:虎嗅网】

当你站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里,你会见到一幅描绘荷兰殖民时期爪哇糖厂的画作,但在这副美丽作品的背后,却暗藏着一种被当时的社会习以为常“暴力”——看似平静的生产场景中,有一座专门供奴隶工人使用的钟,它提醒我们生产力背后暗藏的权力关系,以及殖民掠夺的残酷。

这也正是梅希亚斯和库尔德里合著的新书《数据攫取:大型科技公司的新殖民主义及其反击之道》(Data Grab: The New Colonialism of Big Tech and How to Fight Back)所带给我们的启示:这本书揭示了历史上殖民主义的、掠夺性的暴力,仍旧在支撑和定义我们如今的数字生活——我们在社交媒体点赞、在电商平台下单时,一场无声的“数据圈地运动”正在上演。

Mejias & Couldry:《数据攫取:大型科技公司的新殖民主义及其反击之道》(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24 年)

数字时代的“东印度公司”

每天早晨,你可能需要陆续经历这样的流程:被智能音箱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叫醒,用面部识别解锁手机查看各种APP推送的新闻,用打车软件或者二维码乘坐交通工具,然后让短视频开启昏昏欲睡的大脑,接着用打卡软件录入了考勤信息……

这是当代人类的标准晨间仪式。但如果我说,你此刻正在经历21世纪最精妙的“殖民统治”,是不是比咖啡因还提神?

在《数据攫取》中,作者认为,科技公司对“人类生活的许多特定方面”的侵占,应当被理解为“数据殖民主义”。作者并没有把“殖民主义”当作一个比喻,也不是仅仅作一个“字面比较”,而是认为这种新型殖民体系遵循着与地理大发现时期相同的逻辑:15世纪的航海家通过绘制地图宣示领土主权,21世纪的科技企业则通过数据采集定义数字疆域。

也就是说,科技巨头们如同21世纪的殖民者,将用户数据视作新大陆的黄金。脸书、谷歌等平台构建的算法帝国,通过记录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将人类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资源。这种“社会量化”机制,与殖民时期将土地、劳动力商品化的逻辑如出一辙。

当科技巨头的“智慧城市”项目在发展中国家铺开时,不仅安装了摄像头和传感器,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数据回流机制——这些国家的水质监测、交通流量、人口迁徙数据最终存储在异国的服务器集群中。

肯尼亚的数据标注工人在昏暗的机房中处理海量信息,他们的劳动让ChatGPT学会了规避种族歧视言论,但这些训练数据却不会包含他们的母语。这让人想起殖民种植园中,原住民的血汗浇灌出宗主国的经济繁荣。

殖民范式的技术嬗变:从“四X法则”到数据闭环

《数据攫取》总结了殖民扩张的四个阶段,包括:探索、扩张、剥削、灭绝。而如今,科技巨头们把这套殖民方法论升级成了数字版。不得不承认,作者对科技公司如何积累数据、创建资本主义驱动的系统,旨在通过将社交参与商品化来最大化利润的叙述,很有见地。

1. X-plore(探索):当年殖民者用望远镜看新大陆,现在算法用你手机摄像头看厕所瓷砖的花纹。你的心跳频率、打字习惯、深夜emo时手机App播放的歌单,都是待开发的“数据新大陆”。

2. X-pand(扩张):就像英国东印度公司把茶叶变成全球硬通货,电商和外卖平台把“1小时送达”包装成文明社会的氧气。《黑镜》最新第七季第一集《普通人》描述了更极端的情景,当一种先进的神经科技被植入因癌症手术而受损的大脑时,这个人似乎恢复了“健康”,但自此却再也离不开这个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并被迫支付不断加码“服务费”和“升级费用”。

3. X-ploit(剥削):殖民时代种植园主说:“你的甘蔗,我的糖厂”;数据时代扎克伯格则会说:“你的自拍,我的元宇宙”。你以为是自己在玩社交平台,但其实是社交平台在玩弄你的多巴胺系统。根据研究,Meta的“情感预测算法”通过2.3万亿条社交互动数据,能够识别用户的情绪波动期,并精准推送极端内容,例如在缅甸罗兴亚人事件中,暴力内容曝光量激增300%。

4. X-terminate(灭绝):当传统行业像美洲野牛般消失,算法推荐的“最优路线”以及自动驾驶正在让出租车司机逐渐失业。而中小企业的生存不再取决于产品质量,而是数据投放能力,这种淘汰机制与殖民时期的产业摧毁具有相同本质。

这些案例印证了《数据攫取》的核心观点:GAFAM(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微软)正通过数据殖民重构全球权力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文明化叙事”,这些剥削被包装成技术创新(谷歌医疗AI)、公共安全(Palantir系统)、经济机遇(Uber平台),实则延续着殖民主义的资源掠夺本质。

在“技术创新”的旗帜下,科技公司将殖民时代需要战舰实现的统治,转化为云端服务器的温柔控制。

温柔陷阱:技术迷思的重塑

《数据攫取》通过对比“殖民即文明使命”等历史叙事,新叙事为科技巨头的破坏性实践正名,强化其不对称权力。作者对于“技术迷思”的解构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我们在数字科技发展中惊叹技术创新时,这或许正重复着18世纪欧洲人对殖民船队的礼赞。

作者解构科技鼓吹者的修辞并层层剖析,迫使我们直面强制便利性、科技巨头对全球南方通信基础设施的把控、助长虚假信息与数字“回音室”激化极端观点的商业模式和已被重塑的公众认知:

1. 效率神话:Alexa宣称自己是为您省时间的贴心管家,但亚马逊没告诉你它同时会24小时检测你的生活和隐私,并将大部分数据转化为亚马逊的利润;滴滴宣称其智能调度系统将城市出行效率提升30%,却未说明这可能是以20%的司机疲劳驾驶率为代价。这种选择性叙事与殖民时代的“文明使命”如出一辙。

2. 连接幻觉:Meta宣称它可以“让世界零距离”,但各项研究表明,Meta实际上将美国用户政治观点极化速度提升300%,在埃塞俄比亚推送仇恨言论导致族群暴力事件增加42%。

3. 进步承诺:自动ChatGPT再次推动了AI热潮,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开始相信“AI将带领人类进入新纪元”。这让人想起《黑镜》第六季《恶魔79》中,看似无害的技术如何引发系统性失控。

21世纪初,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殖民战争。这次的征服所用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点赞按钮和用户协议。

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曾指出,每个时代的霸权都会创造新的控制形式。在这个数据殖民时代,真正的解放不在于拒绝技术,而在于深入思考这些技术背后的数据权力结构,并不断优化数据治理的框架。

昨天关于“仅退款”政策被各大平台取消的消息,就是这一“优化”的最新例证。

未来的数字文明,应该既能容纳深圳或杭州的算法创新,也能守护大理古城的慢速生活;既可利用京东的物流大数据优化供应链,也能保障每个人的数据自主权。在这场文明形态的较量中,唯有将技术批判纳入文明反思的维度,才能避免数字殖民主义成为人类认知进化的终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ternet Law Review,作者:互联网法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