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溪,“中国面包之乡”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虎嗅网】

2025年上半年让节食群体最破防、最难抵挡的美食是啥?

一块奶香四溢、外脆里嫩、热量爆炸的黄油年糕!

把传统年糕裹上黄油,烤出焦糖脆壳,咬开是拉丝的米香——这招在烘焙小圈子中的“土洋结合”在年初为国人送上了一记“甜蜜暴击”。而当以桃酥为主打的点心店泸溪河正式下场推出黄油年糕,更是直接引爆全网。

黄油年糕成为今年爆款,谁不爱这一口“热量炸弹”呢?动图来源/爱吃面包的牛马

鲍师傅连夜推出“法国进口黄油年糕”,詹记的“新西兰黄油版”紧跟其后,连街角夫妻店都挂出“网红同款”招牌。网友戏称:“黄油年糕大战,比奶茶内卷还疯。”

但没人想到,这场狂欢的“幕后总导演”,竟是江西一个非常低调的小县城——资溪。

你可能没听说过资溪,但极大可能吃过“资溪帮”做的面包。

这座常住人口13万人(本地人仅占三分之一)的小县城中,走出近5万名烘焙从业者,从而使得全国至少有2万家以上的面包店具有资溪血统。许多耳熟能详的连锁店,如在北京发家的鲍师傅、江苏南京的泸溪河与扬州的麦香人家、安徽合肥开始的詹记、河南郑州的桂洲村,都有着抹不去的“资溪血统”。

这个如兰州牛肉拉面、沙县小吃一般遍布全国的“现象级存在”,究竟有多香甜?让我们走进江西最边缘的这个山坳小城一探究竟。

肉松小贝、冰淇淋桃酥、芝士麻薯,资溪面包的“爆款宇宙”有多甜?

资溪人可能最懂中国人对碳水的终极幻想:“要香!要软!要‘罪恶感’!”

当别家还在卷“低糖”、“全麦”时,资溪师傅第一时间翻出“老气”的年糕,浇上新西兰黄油,烤箱定时精确到秒——这极具“反差感”的“黄油年糕”带着甜糯焦香,成了2025年资溪面包师傅的“核心武器”。

然而,但这只是资溪面包“爆款宇宙”的冰山一角。这座武夷山脉脚下的小城,似乎天生携带破解中国人碳水基因的密码。

资溪县位于武夷山脉之下,紧临福建,这里并不是小麦产地,为什么会成为“面包之乡”呢?制图/夜鸣蝉

晨雾还未散尽,资溪建设中路的街角已飘出第一缕麦香。数十年如一日,这里的孩子们在放学后的“日常”便是攥着硬币冲向“爱心面包店”,抢购刚出炉的老面包——外皮烤得微焦,内里蓬松如云,一口咬下,滚烫的甜香在舌尖炸开,连指缝都沾着蜂蜜的余韵。

这是上世纪80年代,资溪人烤出第一炉“爆款面包”的味道:没有花哨馅料,出炉时表皮脆如蝉翼,内瓤撕开能拉出蛛网般的丝。

资溪的面包香气,是几十年来资溪人共同的童年回忆。摄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如今,同样的香气正从上海地铁站旁、北京写字楼下、成都网红店里涌出,让疲累一天的牛马们更加走不动道,心甘情愿掏出手机扫码。

三十多年后,老面包依然是资溪人的精神图腾。

的确,当你掰开泸溪河的传统桃酥,咬下鲍师傅的肉松小贝,或是被桂州村的蛋黄酥脆到心坎时,总能尝到那股熟悉的、老面包般的扎实甜香——那是这些赣东人藏在爆款基因里的乡愁。然而乡愁之外,“资溪面包帮”更擅长用疯狂的想象力颠覆传统。

无论是中式老面包还是法式司康,传统桃酥还是创新肉松小贝,资溪人都能做到行业标杆。左上摄影/资溪县融媒体王子豪;左下摄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右上、右下摄影/大伟

如果说老面包是资溪的根,麻薯就是它疯长的枝蔓之一。当其他品牌还在用芋泥、豆沙给麻薯做填空题时,资溪师傅早已玩起了“超纲题”——

黑糖拉丝款必须现烤现卖,扯开的瞬间能拉出半米长的琥珀色糖丝;芝士爆浆款要确保咬破糯皮的刹那,咸香金黄的內馅如熔岩喷涌;更绝的是榴莲流心麻薯——选用进口热带果肉,冷冻锁鲜后包入糯米团,微波炉叮10秒,办公室瞬间弥漫着热带雨林般的浓烈香气(当然,我们还是不建议在办公室用微波炉烤任何榴莲味的食物)

但资溪面包人显然不愿止步于此。在县城的面包技术研发中心这个“爆款实验室”里,资深的师傅说不定正往试着往麻薯里塞红烧肉……

“你会做,别人不久后也能做”,烘焙行业在这种现状下,产品更新迭代非常之快。而精通面包行业的资溪人时刻明白着“不进则退,保持创新”的道理。这种近乎疯狂的实验精神,让“资溪面包帮”以令人咋舌的更新速度攻城略地:

麻薯每月都有新品,连麻辣小龙虾都能被塞进去;传统桃酥不断穿上“高定外衣”:裹上比利时黑巧克力,或夹进香草冰淇淋,舌尖仿佛经历一场微型“雪崩”……

当然,若论“资溪面包帮”最出圈的产品,一定少不了肉松小贝。在鲍师傅的后厨,戴计时器的师傅正在演绎一场精密仪式:海苔小贝中海苔必须现烤现切;柠檬酸奶小贝配料投放精准“多一克腻,少一克酸”;鳕贝中猪肉松与鳕鱼松的极致配比让海陆双鲜在口中绽放……这种偏执让这一小团黄糯的小贝成就了面包界的长久“爆款”。

如今的每天清晨,资溪面包的香气总在全国各大城市准时开战。

这香气背后,是资溪人三十年磨一剑的风味经济学。他们深谙:地铁口的晚风里,打工人要的是扑鼻而来的治愈感;商场柜台前,年轻人追求的是拍照时的油光明亮;而社区夫妻店的秘诀,是让烤盘碰撞声与面包香同步溢出,勾出童年记忆里的馋虫。

带着资溪印记的面包香遍全国,你又被“诱惑”过多少次呢?摄影/钟力民

三十年前,当“资溪面包人”挑着扁担走街串巷时,或许未曾想过,这座被群山遮蔽的小城会完成对全国胃的温柔围剿。如今,资溪街头熟人见面可能问的不是“吃饭没”,而是“最近又发明了啥新面包?”

资溪人早已看透本质:中国人内心对面包的终极期待,从来不是克制,而是放纵。要香得霸道,软得缠绵,甜得理直气壮——最好再带点“明知会胖却停不下手”的“罪恶感”。

靠卖面包坐拥数十个亿万富豪,没有麦田的“麦香帝国”如何“反向收割”

全国34万家面包烘焙店,就有1.6万家直接姓“资溪”,而拥有“资溪血统”的面包店则更多——当北上广牛马们挤破头买爆款面包时,资溪人早已在烘焙界用扁担挑出了数十年的“布局”。

不产一粒麦的资溪,如何收割全国的面包爱好者?

1987年的某个清晨,武夷山脉的晨雾下,退伍军人张协旺面对着铁皮烤箱点燃炉火。面团在炙热的铁板上膨胀,在不产小麦的资溪散发出陌生的麦香。当时路过的资溪人或许都没想到,这缕香气会在三十年后席卷全国,织就一张年产值300亿的面包帝国版图。

资溪坐落在闽赣交界的大山之中,80%的土地是山地,田少禾稀,当地人想要种菜都找不到几块平坦肥沃的土地。没有优质的地理资源,没有出圈的传统产业,甚至没有便利的交通。

最初的资溪面包也如最初的资溪一样,是一场“三无创业”——无技术、无资本、无市场。而如今,这座由三分之一本地人、三分之二移民组成的13万人小县城,出了数千个百万富翁,数十个亿万富翁。

资溪的面包版图能极速扩张,离不开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亲缘纽带”

“只要说资溪话就可收徒弟,招店员先问老家村镇。”在全国开店的“资溪面包帮”们都有着心照不宣的“规矩”,这种“亲带亲、邻帮邻”的模式,让技术、客源甚至危机应对都形成闭环。

一个资溪人的“面包人生”,能生动说明了资溪为何能成为全国烘焙标杆。制图/张琪

这种“信息蜂巢”效应,在资溪帮建立全国的“面包江湖”里,有着巨大的优势:每天更新着全国原料价格、网红口味趋势随时共享。

试想,一旦某地年轻人刚开始迷上咸蛋黄肉松,三天后,北到沈阳,南到昆明的资溪门店同步上新,某红书瞬间被打卡照淹没……这种数据共享,和走遍全国的沙县人一样,带有浓厚的地域基因。

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村,一村带一镇。让完全不产麦的资溪,成为了“中国面包之乡”

而“不产麦”这个背景,也让十几年前一场“面粉涨价”的危机催生了资溪的产业链觉醒。他们建起全球最大的肉松厂,又打造了全国首个面包文化产业园,各类面粉厂、馅料厂、物流中心、冷链一应俱全。

如今,在资溪,“面包师”最多的不是商业街,而是分布县城各地的“面包黄埔军校”。

面包培训学校、蛋糕培训中心,甚至大学的面包学院都在这里纷纷建立。大楼里,戴着高帽的学员有的苦练“揉面、烘烤”等基本功,有的则进行着“爆款实验”:芥末泡芙、辣条可颂、白酒流心月饼;每年举办的“面包文化节”上,欧洲资深糕点师也在与资溪老师傅同台竞技……

在资溪,学习面包制作恐怕早已“从娃娃抓起”。摄影/葡大荔研学

“资溪面包师”已经得到了全国“面包脑袋”们的认可:乳酪面包外层酥脆,口感层次丰富;小餐包外型小巧,里嫩外酥,奶香四溢;桃酥馨香诱人,咬一口满地掉渣;裹着海苔肉松的绵软小贝一年能卖出1亿个……

回望这场逆袭,资溪人自己都觉得恍惚。但这个不产一粒小麦的县城,用三流的地理条件,做出一流的产业协同,切切实实是中国式产业化的魔幻样本。

夜幕降临,资溪面包广场的霓虹灯亮起。孩子们围着雕塑追逐,家长坐在长椅上,听着此起彼伏的“支付宝到账”提示音,眯眼望向远方——那里有北上广的“资溪血统”面包爆款店,有深入全国区县的资溪面包扶贫专柜,甚至有纽约正在装修的“资溪Bakery”——

三十年前扁担挑出的“阳谋”,没有硝烟,却足够甜美,早已让全国的“吃货”们“无路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