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Music横扫韩国,监管部门坐不住了
【来源:虎嗅网】
全球流媒体平台的强势渗透,正迫使韩国监管机构重新审视本土音乐产业的竞争格局。
早在2023年2月,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KFTC)对YouTube Premium强制捆绑YouTube Music启动反垄断调查。今年4月,韩媒透露,谷歌考虑在韩推出不含音乐服务的“Premium Lite”版本,以回应监管压力。该版本不包括音乐和大多数音乐视频,不支持离线下载或后台播放,预计定价在10,000~12,000韩元/月(7~8.4美元/月)之间。
近期,KFTC确认正与谷歌推进“同意决议”程序,即不以处罚为导向,而是通过企业主动整改来终止调查的柔性执法路径。若谷歌在韩国市场推出YouTube Premium Lite这一新订阅层级,有望暂时平息这场历时两年的监管风波。
这场“捆绑争议”背后,显露了K-Pop全球出海背后的尴尬,牵动了更深层的利益与结构冲突。
YouTube的捆绑策略,为何在韩受挫?
在韩国,YouTube Premium的捆绑策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阻力。
2023年,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KFTC)针对该策略启动反垄断调查,指控其损害本地平台生存空间、削弱消费者选择权。时至2025年,谷歌正推进整改方案,试图化解监管压力。
YouTube Premium是谷歌推出的付费订阅服务,在韩国的定价为14900韩元/月(10.5美元/月),提供无广告观看、后台播放、离线下载等权益。值得注意的是,该订阅方案同时捆绑了YouTube Music Premium,用户仅需一笔费用,便可同时解锁视频与音乐双重服务,性价比极高。
这种“捆绑策略”是流媒体平台的常见增长手段,核心目的是提升用户ARPU、加快次级产品的市场渗透。相比单一订阅服务,“Premium+Music”的捆绑销售不仅提升了产品的价值感知,也有助于培养用户在谷歌生态内的内容消费习惯。在本土音乐平台曾占据主导的背景下,这一策略成为YouTube Music在韩国快速破圈的关键杠杆。
从结果来看,尽管较本土平台入场晚了近十年,捆绑策略在韩国收效显著。根据Mobile Index数据,截至2021年3月,YouTube Music的月活跃用户数从334万增加到2023年12月的740万。同一时期,韩国领先的音乐流媒体平台Melon的用户数从869万下降到728万。截至2025年3月,YouTube Music已跃升为韩国第一大音乐流媒体平台,市占率达34.4%。
对许多韩国用户而言,转向YouTube Music几乎是一种“必然选择”。
从定价来看,YouTube Premium月费为14900韩元,已包含YouTube Music服务,而后者单独订阅的价格为8690韩元,均低于Melon(10900韩元/月)和Genie(9900韩元/月)等本地平台。即便与市场上定价最低的Flo(7900韩元/月)相比,YouTube Music依托全球曲库、优秀的算法推荐以及MV整合体验等综合优势,仍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服务。
更关键的是,韩国YouTube月活用户高达4500万,占总人口近九成。在视频场景中,YouTube天然拥有入口优势,加之捆绑定价和内容整合,极大降低了用户的迁移门槛,也让本土平台在年轻群体中快速被边缘化。
韩国公正交易委员会(KFTC)因此指出,YouTube利用其在视频平台上的支配地位,将YouTube Music纳入强制捆绑,涉嫌滥用市场支配权,限制用户选择自由,侵蚀本地平台的生存空间,构成不正当交易行为。为此,KFTC启动调查,要求恢复用户的服务选择权。
不过,KTFC并未直接对YouTube开出罚单,而是选择“同意决议”程序,即通过企业主动整改换取监管机构的结案同意。正值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已多次将他国对美企的监管行为列为“非关税壁垒”,并暗示可能采取贸易报复。2024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301条款报告》就曾点名韩国数字服务监管,认为其“歧视美企”。
在这种背景下,KFTC此次更倾向于温和执法,通过达成整改协议来平衡国内市场秩序与外交风险。
近年来,韩国一直在加强对科技平台的监管力度。
2024年3月,Kakao娱乐因音乐流媒体中的误导性广告,被KFTC处以3亿韩元罚款。早在2023年8月,KFTC还向Netflix、Spotify、Wavve、Watcha及NHN Bugs等五家平台发布审查通报,指出它们未明确告知用户退款权利,或未提供中途取消订阅的选项。
海外平台与本土平台一并被纳入监管视野,也显示出韩国在产业治理上的收紧趋势。
本土“失守”背后,韩国文化产业的两难困境
YouTube为何在韩国“中枪”?表层原因,是本土平台日益加剧的竞争焦虑。
2021年,Melon、Genie、Flo、Bugs等本地音乐平台合计市占率超过70%,牢牢掌握市场话语权。然而短短四年内,YouTube Music(市占34.4%)和Spotify(市占6.6%)迅速崛起,一起拿下超过40%份额,彻底打破原有格局。
借助视频平台的强势地位、内容整合以及高性价比策略,YouTube Music迅速扩大了用户基础。本土平台面临定价劣势、功能落后、增长停滞等多重困境,逐渐与国际平台拉开差距,对手则靠资本加持与全球内容生态大举突围,行业危机感随之升温。
但更深层的问题,指向了K-Pop乃至整个韩国文化产业长期以来的“两难困境”:如何在全球化红利中持续获利的同时,保住本土产业的主导权?
不可否认,K-Pop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之一。在YouTube、Spotify、TikTok等国际平台加持下,K-Pop实现了快速出海与市场扩张。然而,这种高度依赖海外平台的分发路径,也带来了结构性代价:利润持续外流,平台主导权旁落。
根据KOCCA统计,2023年韩国音乐市场总收入约7000亿韩元,其中韩国用户在YouTube和Spotify上的音乐消费约1400亿韩元,占总收入的20%,这部分收益最终由海外平台掌控,而非本地产业获利。
代际裂痕也在显现。Nielsen Korea数据显示,在15~29岁年轻用户中,YouTube Music的渗透率与日使用时长均显著高于Melon,超过六成Z世代用户将YouTube Music作为主力平台,显示出新一代消费者正在“放弃”本地平台。从长期来看,本地平台或将失去主流市场重心。
这种结构性失衡,早有先例。
于影视行业而言,近年Netflix对韩国内容的投资力度惊人,2023~2027五年内就承诺投入25亿美元,用于剧集、电影与真人秀等原创内容。《鱿鱼游戏2》《苦尽柑来遇见你》等热门作品接连上线,前者更是在短短几周内就成为Netflix史上第二高收视的非英语剧集。2023年,韩国超越英国与日本,成为Netflix全球观看内容观看时长第二的国家。
但随之而来的争议在积聚,核心矛盾集中在版权买断、数据不透明与收益分配不公。
《鱿鱼游戏》导演黄东赫在采访中表示,“我没有因为《鱿鱼游戏》的成功赚到很多钱。” 他透露,该剧以2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Netflix,但平台凭此收获约9亿美元的收益,黄东赫仅获一次性报酬,无法参与后续的订阅增收或周边利润分成。
与此同时,本地OTT与传统广播电视市场也在遭受冲击。
2023年,Netflix占韩国OTT市场份额约50%,远超Wavve(15%)与TVING(10%)。同年,韩国广播电视市场整体收入下滑4.7%,创十年来首次负增长。MBC与SBS等电视台进行大规模裁员,2024年裁员比例超过10%,广告主与观众的转移直接削弱了内容制作能力。
行业专家指出:“Netflix的巨额预算迫使本地媒体公司削减内容制作,演员和编剧就业机会骤减,媒体行业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反观YouTube Music的异军突起,也引发了音乐产业类似的担忧。
此次KFTC启动对YouTube Music反垄断调查的同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拨款1000亿韩元扶持本地音乐产业,并明确提出“增强本地平台竞争力”,反映出对平台依赖、收益外流的担忧。
面对本土“失守”,既需借助YouTube等平台推动K-Pop全球传播,又难以遏制收益外流与本土生态依赖的隐忧,韩国文化产业的两难困境短期内很难改变。
结语
眼下,KFTC对YouTube的监管是一次制度补位。
在全球化和平台依赖日益加剧的当下,韩国内容产业是否还能保有足够的自主性?是继续借国际平台乘势而上,还是要设立“护栏”留住本地生态的生存空间?这或许将是韩国内容产业接下来需要长期面对的慢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