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走路小心点,别破了别人设下的千年结界
【来源:虎嗅网】
20年前,日本文化研究所(Japan Culture Lab)推出了一部以搞笑戏谑的方式介绍日本传统的系列片——《日本之形》(日本の形)。不过,不要觉得里面所有的介绍都是准确无误的。就好比下列这个场景,阁下该如何应对呢?
寿司店门口神秘的“盐堆”
从寿司店出来后,你看到了门口摆着一碟盐。这时候你想起纪录片里说的“如果你觉得寿司太淡,请尽情品尝这些盐”,正好你觉得刚刚吃下去的寿司并没有刺激你的味蕾。那么面对这一小碟盐堆,你会选择吃还是不吃呢?
如果你和这些演员一样嘬着这些盐,那么恭喜你——成功破坏了寿司店店主辛辛苦苦设下的“结界”啦!
《日本之形·寿司》的最后一幕两位社畜蹲在寿司店门口吃碟子里的盐
这一碟盐可不是摆放在门口的免费调味料,而是用来清除邪祟、祈求生意兴隆的“盛盐”(日语称盛り塩mori-shio)。也就是说,你吃了它,就相当于撕了门头上的符纸,坏了店里的关公像,扯了大蒜和桃木剑……
不过不要害怕,它的禁忌和后果也远没有那么夸张。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小小的盐堆为何具备如此大的“魔力”,以及它会出现在日本这一国度的哪些地方和场景之下。在未来某一天,当你在日本的街头巷尾city walk,又或者你受邀前往哪位日本人的家中,当看到这个盐堆,你就不会感到奇怪,想着盐为什么不放在调味盒里,也不会因为忍不住吃它而闹了笑话啦。(笑)
在日本,盛盐几乎处处可见
在日本文化中,“盛盐”拥有驱邪转运与招财纳福两大功能,而它们都与人生之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这也让盛盐出现在日本的各种地方,大到庄严的神社,小到个人家居房间。在日本人心中,一碟盐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从空间布局来看,盛盐主要摆放在空间的出入口与水气聚集之处。在神社鸟居、居家玄关及商铺门口等出入要地,日本人通常会对称摆放两碟盐堆形成结界,以阻隔邪气入侵;而餐饮业者为招揽客流,则采用单碟陈设。在水气聚集的厨卫洗盥空间,盛盐发挥吸附负能量的净化功能,化解所谓的“水滞招阴”。因此,制作盛盐的原料必须严格使用未经精制的天然海盐,与日常生活中的食用盐形成本质区别。
神社门口整齐地摆着两碟盛盐
在日本,盛盐的摆放方位有着不少讲究,甚至盛盐器具的色彩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西方摆黄碟聚财帛,东方用红碟旺仕途,南方置金碟育才华,北方选绿碟平心气……
不同形状与不同颜色碟子的盛盐
除东西南北四大方位,在东北方位的“外鬼门”与西南方位的“内鬼门”放置盛盐也有着不同的效果。而这些方位的说法,也与日本的妖怪文化等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如果你在日本旅行或走进别人家里,看到一碟盛盐,也不用认真分析它的方位和摆放的作用。只要记住,它承载着日本人对平安、美好的祈求就可以啦。
盛盐的不同摆放方位
盐堆造型各异,最常见的便是八角锥和圆锥形状。八角锥造型象征“八方来财”,而圆锥体则寄托对圆满的世俗愿望,同时在实用层面,两者也便于维持形态稳定。
八角锥形与圆锥形的盛盐
而这些多元形状离不开日本神道教信仰的宇宙观。日本人自古信仰山林树木,并且认为山林是神所降临的场所,象征着从天而降的巨大存在与无法撼动的中心。而盛盐类似小山形状的原因,也源自日本人的这种思想。盐的锥型模仿山的形状,以锥体象征连接天地的神降通道,祈求神明的降临。
当然,一碟盛盐不能永久存放。日本人一般在农历初一与十五更新盐堆。旧盐的处理讲究回归自然,或溶于流水,或撒入土地,体现“尘归尘”的循环理念。不过请记住,换掉的盛盐还是不可以吃噢。
盐自古成为岛国的“护身符”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了解到“盛盐”的基本知识,也不会贸然吞食。那么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盐在日本具有净化的作用呢?
日本盐文化中的神圣意象可追溯至奈良时代(710-794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盛唐时期。盐承担着驱邪净化的使命,便可追溯到成书于奈良时代的日本史书——《古事记》。书中记载,创世神伊邪那岐为了见自己死去的妻子伊邪那美,只身一人来到了黄泉之国。然而在那里,伊邪那岐不小心见到亡妻魂魄的丑陋身姿,于是便从黄泉之国逃离。回来后,他在阿波岐原想要将自己从黄泉之国带回来的污秽洗掉,此时所用的就是海水。而盐就是从海水中提炼而来的,日本人深信,盐也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
伊邪那岐(右)与伊邪那美(左)
这则神话确立了盐作为禊(即临水祓除不详的祭事)的重要圣物——即通过物理清洁实现精神净化,也在后来分化成了日本文化中的不同仪式。首先就是每半年在日本举行的净化仪式“大祓”。
日本“大祓”仪式中的一环
《原神》玩家应该对这个词不陌生,游戏中也有不少净化镇物的互动环节。而现实中的“大祓”,则是用海水把沾在身上的污秽清洗干净,将罪秽交由海水的盐分消解。
游戏《原神》中“神樱大祓”支线任务中的一幕
其次在相扑竞技领域,源自神事表演的相扑至今保留着撒盐的传统。赛前几日进行的“土俵祭”中,力士将盐粒抛洒于土俵(相扑擂台),既是对神道教、仪式的传承,也暗含用盐来隔绝邪气的思维。
相扑运动员在场上撒盐
最后在生死仪礼中,葬礼归家者需在门前和自己身上撒盐,以防让死亡的污秽进入家中。而这种行为,正是一种神话的世俗化表现。
这种贯穿生死、连接神俗的盐文化,在器物层面催生出“盛盐”等独特之物,在仪式层面转化为大小不一的行为举止,它们共同构建起日本民俗信仰中有关“盐”的网络。在这个被海水包围的国度,盐作为海水的结晶,始终作为沟通有形与无形世界的媒介,维系着日本文化中对洁净的独特见解。
除了驱邪还能招揽,这个功能竟与中国有关
前面提到盛盐有两大功能,第二便是招财纳福。不少寿司店门口摆放盛盐,便是出于招揽顾客的目的。你或许要问:驱邪转运和招财纳福似乎有些冲突,为什么盛盐会同时拥有这两大功能呢?其实,后者的功能正是与中国历史中“羊车望幸”的故事息息相关。
故事发生在西晋。西晋皇帝司马炎拥有众多后宫妃嫔,而他临幸妃子的方法并非是我们在古装剧中常见的“翻牌子”,而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中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司马炎就到哪里宠幸嫔妃。于是有位聪明的宫人为吸引皇帝的羊车,利用羊的喜好,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喜欢盐水的味道,便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在这个历史故事中,盐就承担着“招纳”的功能。
西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当然,相关的故事也有不少变体,例如故事发生的时代并非西晋而是秦朝,皇帝驾驶的也不是羊车而是牛车,宫女嫔妃所做的不是在竹叶上撒盐水,而是将盐堆直接放在门口……众说纷纭之中,不变的则是吸引皇帝前来的关键道具——盐。而盐所代表及其引申出的招财纳福、招揽顾客、商运亨通等说法也逐渐传入日本,与奈良时代的驱邪清洁的功能相合并,为许多商人所用。因此,现在我们在日本寿司店门口看到的盛盐,也同样承载着吸引顾客的作用。
这样看来,寿司店门口的盛盐似乎并没有那么“晦气”。但还是开头所讲的,店主们辛辛苦苦设下的“术阵”,还是不要破坏它比较好吧。更何况,小心拉肚子。(笑)
结语
以上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盛盐的功能、摆放讲究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一碟小小的盐堆,不仅蕴藏着日本岛国在近千年形成的有关“净化”的系统思考,还与一衣带水的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两种各异的文化内涵在同一片海中相互交融,又提炼、浓缩在这一个小小的物件之中。
当你下次在日本的街头或是在影视中看见这一碟盐,你大可因为了解它而会心一笑。笑它偶尔被异国他乡的馋嘴食客盯上,也笑它不论是为驱邪转运还是招财纳福,都要顶着尖尖的脑袋,为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而傲立于曝晒与风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