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协同赋能塑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期货日报网】
为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助力厦门及闽西南地区塑化产业高质量发展,4月24日,在厦门证监局指导下,由大商所、厦门证券期货基金业协会、厦门国贸化工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DCE·产业行——期货衍生品市场服务厦门塑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活动”在厦门举办,来自厦门市塑料橡胶同业商会、塑化产业链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中,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塑化产业面临国际油价波动频繁、供需矛盾加剧等诸多挑战,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期货及衍生品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稳经营、产业促升级的重要工具,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商所已上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12个能化期货和期权品种,覆盖塑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2024年,大商所能化期货市场运行稳定,成交规模与期现联动表现良好,为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管理风险提供了有效保障。此外,大商所正积极推动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上市,将进一步丰富塑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工具箱。
厦门国贸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韬表示,产融结合、服务实体,是时代赋予期货市场的核心使命。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地缘政治扰动加剧,塑化行业面临成本波动、供需错配、绿色转型等多重挑战,产业链企业对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愈发迫切。公司将持续深入参与期货市场,以金融衍生品为纽带,聚焦产业发展,共筑产业韧性,为保障能化产业链的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培训聚焦关税政策、塑化行业发展现状、期货工具应用与风险管理等热点问题展开。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鑫以“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经济形势的影响分析”为题,分析了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对塑化产业链的传导效应。他认为,企业需通过期货工具对冲汇率波动及原料成本风险。
弘则弥道(上海)投资咨询公司能化研究员陈聪聪提出,在聚烯烃行业供给加速的背景下,企业需利用期货市场“动态平衡供需”,通过套保与基差点价优化库存,破解“增产难增效”困境。
厦门国贸化工有限公司研发部副总经理黄扬超结合企业实践,分享了如何用场内期权构建不同场景的套保策略,打造含权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山东隆众资讯资深分析师石磊剖析了2025年中国氯碱产业发展趋势,为企业准确研判市场形势、把握市场机遇提供了信息参考。
“期货工具的应用需与企业经营深度结合。”厦门某贸易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参与此次培训,他进一步认识到期货工具在企业管理风险、优化供应链中的作用和价值。未来,他将探索“期货+期权+基差”的组合风险管理策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据记者了解,为引导实体企业有效利用期货工具管理生产经营风险,近年来,大商所在各地持续开展“DCE·产业行”、龙头企业“一对一”、产融基地等市场品牌活动,通过理念宣导、手把手教、带动实操等方式加强产业培育,促进上下游联动协同,进一步增强了产业企业学期货、用期货的意识和能力。厦门作为国内塑化产业核心集聚区,拥有塑料制品加工、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通过期现结合促进产业集聚升级、保障区域经济稳定和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典范。厦门象屿、厦门国贸等企业已成为大商所产融基地和能化产品交割库,为区域实体企业风险管理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