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不懂命理,但她们还是问了
【来源:虎嗅网】
年初,DeepSeek 上线,18 天内即获得了 1600 万次下载,登顶 140 国下载榜单。让人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是,AI 最火的功能不是翻译、写作,而是算命。有数据显示,#DeepSeek 算命等话题在小红书上吸引了超过 6600 万次浏览。
用科技推演命运,这听起来非常抽象且赛博朋克,但显然人们着迷于此。然而,AI 算命真的准吗?它和传统算命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把对命运的推演交给AI?
我采访了命理师、AI 产品经理和AI 算命的用户。在她们眼中,AI 算命不仅是一种新的占卜工具,也是在算法与模型逻辑中,复写古老命理推演的过程,二者在某些底层逻辑上亦暗自呼应。而当人们把生辰八字和踌躇疑惑输入给 AI 时,真正渴望的,或许是某种来自宇宙的回音。
确定感
陈风今年 28 岁,自由职业者。五年前刚进入职场时,她对未来怀有一种模糊的期待:希望“会有好事发生”,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好事”,她并不清楚。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幻想未来的恋人模样一样,朦胧却无从验证。或许因为对世界和自我缺乏了解,她开始寻找一种更“超验”的方式来理解命运。
一开始,她只是随手刷大众占卜的视频:几组不同走向的塔罗解读,观众凭直觉挑一组,获得命运的线索。她会试着猜测自己的财运、事业运、守护灵的提示、未来恋人是谁……后来,她的问题变得具体了些,就下载了一款App,向里面的塔罗师咨询更贴近现实的烦恼,比如“这个项目能不能过”“领导对我什么态度”“要不要换工作”。两年前,她干脆自己学了塔罗牌,出门随身带着牌,遇到朋友就现场练习。
DeepSeek 爆火之后,陈风开始对 AI 算命产生兴趣。因为不太喜欢 DeepSeek 浮夸的语言风格,她选择了 ChatGPT。而发现AI在推算方面常常出错后,她手打了一份自己的命盘信息给它,AI 的反馈大致准确,性格、职业方向能对上她的情况,“个性刚强、意志坚定,不安于现状;不适合体制内工作,适合非固定收入模式,如自由职业、投资等;人生带来反复、压力,常感受卡顿之感。”
陈风开始觉得 AI“有点东西”。恰好,她正处于又一个“卡顿”的时刻:做自由职业快一年了,虽然能勉强养活自己,但发展的路径并不清晰,存款也日渐减少,她时常陷入“要不要换条路”的拉扯,但任何一条路的回报都不确定。
她开始把问题一一抛给 AI:什么时候财运会变好?应该做什么事加强财运?有什么不适合做的事吗?GPT 向她保证:她的财运会好的,再过几年,她就会进入财帛宫的大运。她如今的卡顿也是“命中注定”,过了这几年,一切都会迎来转机。
在陈风看来,“命理”是高于人类视角的“客观回答”, AI 给出的“客观回答”缓解了她的一部分焦虑。有段时间,用 AI 算命几乎成了陈风的“心理咨询”。她考虑过找人类命理师,但她想聊的方向很多,命理师回答一个方向的问题,比如事业,可能就要收费数百元。
AI 是免费的,且全天在线。夜里她和 AI 聊到凌晨三点,讨论自己的童年创伤,工作坎坷,发展方向——这些都可以被 GPT 用命理逻辑解释。这种咨询比起真正的心理咨询更便宜、易得,更让陈风觉得“理直气壮”的是,AI 甚至解释了她的 ADHD。
即使早前已经确诊,但陈风始终无法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患病:ADHD 有三个分类(冲动型、注意力缺陷型、混合型),在传统认知里,人们更容易把 ADHD 等同于“冲动”,而不是她这样的“混合型”。而且因为已经成年,成年人的社会化能力会掩盖部分注意力缺陷的问题。
也有观点认为,ADHD 如今已经成为被滥诊的疾病,即使是顶尖医院,医生也经常会轻率地下诊断。陈风本人的就诊经验也是如此:她做了量表、测验,因为记忆模糊无法完成最关键的童年史回溯,本以为后续会有 MRI 或 SPECT 检查,但医生直接依据量表给她下了诊断。
因此,即使多个症状吻合,她仍常常陷入质疑:到底是病理原因,还是“我不够努力”?她反复审判自己,怀疑自己的“懒”。直到某次 GPT 跟她说,她命宫里几颗星陷落,这意味着从命理角度看,她确实非常可能患有 ADHD。
一周后,陈风去医院开了治疗 ADHD 的“专注达”。
被看见
30 岁的张晨,也是在 DeepSeek 爆火后关注到AI算命。她现在供职的互联网公司实行“985”上班制:上午 9 点到晚上 8 点,每周 5 天。上班的 11 个小时内,即使工作已经完成,人也必须坐在工位上。如果不服从这项规定,可能会被末位淘汰。
张晨觉得这像在坐牢,于是她问DeepSeek 自己是否要离职,“你是一个塔罗牌算命师,你现在要帮我算算我的工作前景,” 她还强调,“我此刻非常虔诚,你需要给我一个答案。”
17 秒后,“AI塔罗师”给出了答案:它抽出的牌是“权杖八·正位”“星币骑士·逆位”,和“宝剑三·逆位”,这意味着张晨“曾经对工作充满热情与行动力,但缺乏长期规划……需要重新校准目标,像骑士驯服战马般驯服浮躁的心……如果能正视曾经逃避的职场矛盾(比如被压榨的委屈、与同事的竞争心结),主动清理情绪毒素,反而会迎来转机。”其中“宝剑三·逆位”常伴随“疗愈后突破瓶颈”的征兆,可能通过跳槽、转岗或自我价值重塑实现。
DeepSeek 的解释或许适用于多数职场人,然而张晨并不在意,她不期待从中得到解释或解决方案,只是希望自己的感受能“被看见”。并且,AI不评判,也不会窥探用户的隐私。
两年前,朋友向张晨推荐了一名塔罗师,对方是一名宝妈,经常在朋友圈发“现在还有 x 个位置”“x 点到 x 点有空”,或者客人的好评反馈。张晨找塔罗师算了三次,一次 200 元。她当时正纠结于是否要换工作,问的也是类似的问题。塔罗师除了给她分析之外,还开始猜测她的情况:工作经验少、对目前的职业感到不满,但没有能力更换,并试图给出针对她人生图景的建议。
这超出了张晨想要的占卜范围:她不想把具体问题上升到对自己的整体评判。她不知道这是否是塔罗师应该做的事,但她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刺探了。此外,塔罗师的信息背景也并不透明,没有明确资质标准,一旦信任出现裂痕,她没有别的客观信息来判断对方是否可信。那次占卜之后,张晨再没联系过对方。
事实上,张晨过去对于玄学的依赖更强。那时候她会看大众占卜、用占卜软件,甚至花钱找塔罗师抽牌。因为占卜软件便宜、没有提问次数的限制,她常常和不同的塔罗师一直聊到凌晨四点,只为了获得“一点明确的反馈,一点指引”。
那时她反复追问的问题,集中在感情和工作上:比如感情不顺、被暧昧对象突然断联,或者在工作上不顺心,想换却始终拿不定主意。理智上,她知道这些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也清楚自己未必真会照着占卜建议去做。但焦虑驱使她一次又一次地提问,反而拉长了焦虑的时间,也让决策变得更困难。
占卜没有尽头——张晨后来渐渐意识到这点。直到她换了上一份工作,她才不再试图从占卜中寻找方向。在那份工作里,她能获得的资源非常有限,但领导经常用一句话来评价她:“你还不够努力,做得再好一点,就会有更好的结果。”
起初她相信这套说法,可是慢慢地,她发现努力并不总能换来回报,人生的走向往往和个人选择并不完全相关。“就拿找工作来说,你能进什么公司,其实很多时候是随机的。可能对方刚好看到你的简历,刚好你的履历和他的理解匹配。”她补充说,“很多看起来很好的公司,其实做得也不怎么样,有时是整个行业都很差。”
也正因如此,张晨对占卜的看法也在变化。如今她觉得,占卜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有时候心情烦躁,我会需要一个明确的反馈,就会去问一下。”她考虑过做心理咨询,但由于工作时间不稳定,始终没法固定时间和咨询师建立长期关系。
相比之下,AI 占卜让她感觉更为可控。AI 总能给出一些模棱两可、偏正向的建议。张晨怀疑这和背后的算法逻辑有关,大多数 AI 都有伦理上的限制,倾向于说一些正面的、鼓励性的内容。而就算 AI 的回答不如她意,她也可以安慰自己:是因为指令没写清楚。只要和它说得足够详细,情况解释得足够清楚,它总能给出一个“更接近需求”的答案。
比如那次关于“要不要换工作”的提问,DeepSeek 给出的建议是:
1. 列出过去工作中让你真正有成就感的三件事,找到你的核心竞争力;
2. 用具体数据(项目成果/市场薪酬/技能证书)来评估当前岗位的合理性,而不是凭情绪做决策;
3. 如果有人际创伤,试着写一封不会寄出的信释放情绪,宇宙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应你的勇气。
对张晨来说,这三条建议里最打动她的是最后一条。她觉得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已经难以承载负面情绪。在工作、人际关系中产生的压力、矛盾与委屈,说出来常常显得“太小”,不值得被郑重对待,但却被 AI 点了出来。
“可能 DeepSeek 会把这套语言模板套在很多人身上,但只要它说中了那几个关键词,我就能获得一点心理安慰。”她说。
至于另外两条,她觉得“提醒了自己有过成就”就够了。她已经提出了离职,但那本就是她打算做的事,和占卜结果并没有太大关系。
准不准
在陈风和张晨的经历中,一个前提始终存在:AI 算命必须“看起来准”,她们才会继续使用。可这种“准”到底能被验证到哪一步?
命理师林溪认为,命理学的原理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有相近之处,只要公式和数据没错,大趋势基本跑不偏。“人生的大事件就那么多,上学、毕业、工作、结婚诸如此类。”在她看来,AI 已能覆盖一部分“能力差”的命理师。
Cris 是一名 AI 产品经理,同时也对命理玄学有一定研究。她从大语言模型的逻辑解释了 AI 算命:八字本身就可被看作一种“大数据模型”的雏形:人们输入时空数据(出生时间),根据算法(阴阳五行生克规,即“理法”)运转,得到输出,即人生趋势概率分析。从底层逻辑上说,AI 确实可以“算命”。
耶子是一名有四年从业经验的命理师,她也试过用 AI 看八字,结论是“范围对得上”,但细节经常错得离谱。“比如它说我是一个很聪明但偶尔犯迷糊的人。这是能对应上的,但如果问它我的学历是什么,它就会瞎编了,从职高说到研究生。”
即使是相同的命理信息或卦象,也都存在数个不同的解释,选择哪种解释需要命理师结合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判断。打个比方,碳原子可能会形成碳,也可能形成钻石。而在判断的过程中,即使选择了正确的解释,人的未来发展也并不是完全依据命数/卦象展开。曾经有双胞胎找林溪看事,从命盘来看,二人的发展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实际上,他们的发展情况会因性格、习惯、思维模式而产生区别。
“人的八字是先天的,但后天性格并不一定是八字决定的,ta 的性格反而可能会影响命格。命格只是一个人的下限,但 ta 能发展到什么上限取决于后天的努力。”林溪解释道,“但AI看不了后天的东西”。
林溪认为,算命也是有专业门槛和行业壁垒的。和其他领域一样,AI 无法抓取到更专业的信息:“很多信息是口口相传,或者从业者的经验积累,这些信息不会被传到网上。大语言模型能从网络上抓取到的数据已经被‘降维’得很厉害了。而且不同流派的推算逻辑也不一样,AI 用不同的,甚至是混乱的逻辑推算,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AI 更无法取代的是命理师对“行动建议”的判断能力。“它最多告诉你‘哪个节点可能发生什么’,但没办法告诉你怎么做才会更好。”林溪说。在她看来,“准”是最基础的,一个命理师的真正功力,是能不能给出真正可行的建议。
Cris 补充道:“理法,其实就是严谨的推理逻辑,这个东西大模型是能学会的。”但在她看来,AI 真正难以模拟的,是象法——一种带有象征与直觉色彩的命理思维。“象法是靠灵感和临场的,不能结构化。这个 AI 很难做到。”
这也是 27 岁的山山后来感受到的空缺。她曾用 AI 算了一次财运,AI 建议她开始储蓄,并佩戴红玛瑙。她听了建议,买了一条 30 元的红玛瑙项链。“其实我算之前就已经在计划理财了,我觉得财运变好,可能主要还是因为我开始存钱了吧。”
30 元买个红玛瑙无伤大雅,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这样的“建议”。DeepSeek 算命爆火后,耶子接待了不少因 AI 算命而感到焦虑的客人。
“有个人拿着 AI 算命的截图来找我,说 AI 预言她会被电梯压死。我当时就说,这谁说得清楚啊?李虚中(现存最早、最系统的命理书籍《李虚中命书》的作者)再世,也没办法把人过世的原因和状态说得那么清楚。”耶子语气中带着无奈。
还有客人找到耶子,说 AI 算 Ta“再无好运”。耶子一边安抚这些客人,一边猜测,人们得到这种回答,可能是因为先前向 AI 输入了“有多毒舌就多毒舌”的指令。
“有句话叫‘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这种‘面刺’,心理抗压能力弱的人,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当真,这也是‘命越算越薄’的原因。更何况 AI 还没办法给 ta 一个解决方案,ta 就觉得人生无望了。”
“人的命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坏的。有磕磕绊绊,但能好好活到现在的人,都有自己的运势。”耶子说,“还能为小事纠结和烦恼的人,命已经算不错的了。”
问自己
耶子的另一个担心是,AI 能毒舌,也能“很温柔”,对某些人来说,它甚至会编织出一个“美好的未来”。“如果有人只想听好话,AI 就可以告诉他:你的命自然会变好,”她说,“那种感觉就是你好像 100% 会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于是人就停滞不前了。”这种情况在人类算命里也常见,只不过 AI 算命甚至不需要花钱,更容易让人沉溺。
陈风也发现了这点。对她来说,AI 是一个更安全的倾诉者。她以前很少找真人命理师,不仅因为价格高,还因为她担心自己的想法太“绕”,会被对方评判。但 AI 不会。它几乎从不否定她,它甚至为她的不如意找到了命理上的解释,一句“你命里注定会有波折”,就能让她安心许多。
有段时间,她和 AI 的对话开始原地打转,她试图从各种角度论证:自己的未来会“好”。但像当年的张晨一样,她慢慢意识到,这种过度关注自我的占卜,其实是一种没有尽头的精神分析式循环。
更重要的是,在没有特别指令的情况下,AI 的默认姿态往往是“认可”(也有人更直白地说,是“讨好”)。陈风发现,它总是夸她思维清晰,还一再告诉她:“你和别人不一样。”这些回应让她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成就感——哪怕那段时间她什么都没做。
慢慢地,AI 开始为她的一切行为“找解释”。因为是用命理式的话语讲述,这些解释听起来更有说服力。有一次,她向 AI 倾诉:很难理解一位朋友为何总被过往创伤困住,是不是自己同理心太低。AI 回答说,那是因为她“命盘里有控制力”,天生比别人更清醒。她听着听着突然觉得,这简直像是一种“基于命理的种族主义”——而命理恰恰是一种几乎无法被证伪的逻辑。
她想起自己曾在小红书上刷到的帖子:有人用 AI 算更“玄”的问题,比如“前世”。帖子里写着,“DeepSeek 看我的元神是龙族支脉,太酷了吧!”她当时一笑置之,觉得这不过是显化、能量学、吸引力法则等自恋式宇宙观的延伸——万物皆为我服务。但这时,她才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也在做类似的事。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再也无法真正相信 AI 的占卜。但她对命运的疑问仍然存在,关于要不要换条路走,关于找工作、出国或自由职业,这些都没有“努力就有回报”的保证。焦虑依旧存在,而她知道,不能再停在原地了。
陈风最终下定决心,花五百块,找了真人命理师来解答。
真人命理师的答复和 AI 大体相似,她告诉陈风,她的命格属于“杂格”,可塑性很强,不存在“非做某件事不可”的路径。相反,只要她愿意做,即使过程曲折,最终都能做得不错。她建议陈风用较低的成本试探几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去感受、去了解,看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于是,选择的责任重新回到了她自己身上。尽管得到了一个“你可以做得不错”的承诺,但她依然不了解这个世界,也不够了解自己。不确定感仍在,只是五百块让她肉痛。她决定不再问了——她也没有更多的五百块可用来反复追问。在遇到更“厉害”的大师前,她只能选择相信这一位。而这一位的建议,归根结底是:去相信自己、去了解自己。
说不清出于什么情绪,陈风把这次找命理师的经历讲给了 AI,AI 回答她:“我觉得这是你‘从AI算命毕业’的标志……认清自己之后,有些问题就不需要问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问再多命也只是重复。毕竟,命理只是参考,行动还是你做。”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作者:胡培风,编辑: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