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青春创未来 奋斗书华章”座谈会上,这些青年激荡奋进强音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通讯员 陈翼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4月29日,长沙市召开“青春创未来 奋斗书华章”座谈会,青年代表们以“大学生创业和青年成长”为主题,分享创业路上的精彩故事。这群青年创业者以创新为笔、以担当为墨,在星城大地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政策赋能创新创业“加速跑”
在长沙这片创业沃土上,青年创业者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而行。
长沙闪灵智合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刘园园用“破茧突围”定义创业之路。曾经,她的人生规划是博士毕业后进高校当老师,但在湖南“七个一”创业政策扶持下,她带着商业计划书,在短短半年内就从项目路演到入选《夺金2025》,再到成为生物医药赛道创业“金种子”,公司也注册入驻大创园,并获取100万元种子轮融资,“长沙速度让我既能追逐科研梦想,又能陪伴孩子成长。”她感慨道。目前,其公司的产品已在全国40余家养殖场推广应用,并与国际顶尖生猪育种企业已同公司达成意向合作。
据介绍,“闪灵智合”的命名饱含深意:“闪”代表技术的精准高效,“灵”代表着湖南人杰地灵、长沙灵气闪耀,“智”代表着新技术和新质生产力,“合”代表着湖南和长沙的好政策让创业者感受到的多方合力。
湖南竹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再阳,将翠竹编织成绿色能源的蓝图。他在竹材改性实验中偶然发现竹膜的透光特性,跨界研发出“高效仿生减反射透明竹膜”。这项获得“挑战杯”金奖的技术,为光伏产业开辟了新路径。面对左耳失聪的身体局限,他带着团队在政府提供的免费实验室里完成数百次试验,最终让竹林变身“新能源发电站”。
“长沙是一片创业‘金种子’的沃土,众多孵化器永远为青春敞怀,众创空间里跃动着无数志同道合的身影。”周再阳表示,这座城市的包容让每个“异想天开”都能找到生长土壤。
在宁乡的稻田里,湖南田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喻超用科技重塑传统农耕。他和团队在宁乡流转了1280亩土地,探索“水稻+水产”共生模式,引入全程机械化,让每亩地用工成本降60%;采用“稻鱼虾”立体种养,实现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农药化肥使用量直降65%。通过与刘少军院士团队合作,建立“种业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农户”体系,带动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升级。
“手机监控水质、无人机精准施肥,农业早已不是‘土疙瘩’。”这位曾经的省媒记者,如今牵头成立宁乡市青年农业创业者联合会,带着50多名“80后”“90后”新农人,打造出年销售额超2600万元的“宁乡田礼”品牌,用实践证明,希望的田野里,也能书写科技故事。
以文化传承激活城市脉动,让传统焕发时代新生
当青春创意遇见文化根脉,历史与当下在长沙碰撞出璀璨火花。青年创业者们正以现代思维重塑传统,让城市记忆绽放新生。
东茅街茶馆初创合伙人张铁瀚,用一杯茶连接城市文脉。这个融合方志文化的创新空间,日均销售3000杯茶、1000斤粉,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持续走高。“老人们在这里讲述长沙故事,孩子们创造童年回忆,这就是商业的温度。”张铁瀚坦言,创业不仅要熬过“三九寒”,更需守住“诗和远方”。在政府首店经济政策支持下,这个全国首个“方志文化”茶馆品牌,正为长沙注入更多文化辨识度。
在铜官窑的千年窑火中,“泥人刘”第四代传人刘嘉豪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下。他重建柴窑、寻矿炼釉,将AI设计、3D打印引入传统陶艺……其与湖师大共建的“数字陶瓷实验室”,可以AI算法生成2000种设计方案,将研发周期从180天压缩至30天;VR虚拟展厅可以让用户扫码“穿越”古窑,见证从揉泥到开窑的72道工序。
如今,“泥人刘”在在古镇开设陶艺工坊,免费为古镇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对接品牌资源,还联合高校建立非遗研学基地,每年在基地联合高校培养年轻传承人,目前已有200余人。“真正的传承者,永远是站在传统肩膀上的创新者。”刘嘉豪说。
政策的长风鼓满征帆,创新的种子破土生长。在长沙,青年创业者们正用行动诠释着“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在这片沃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