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条美人鱼溺了水:中产新宠何以失控?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 (ID:finance_ifeng),作者:吕银玲,题图来自:AI生成

在微信群里点开那个仅有2分钟的视频时,小夏的心一直揪着,不自觉地反复拉着进度条。

视频里,一位身着金黄色鱼尾的美人鱼表演者面部朝下沉在水底,身体躬成“虾米”状,不受控制地抽搐着,她的脚蹼脱落在不远处。观众里有人低声讨论:“这是表演吧?”约20秒后,有救援男子下水,试图将其带离水面。

视频里记录的是4月25日发生在太原海洋大世界的“美人鱼”表演者溺水事件。最初,官方通报美人鱼溺水原因为低血糖,但随后,当事人现身回应,实为被进水口水流冲掉护目镜,脚蹼脱落引发的溺水。

作为从业5年的表演者及教练,小夏太熟悉画面里美人鱼的状态了——那是“BO”(blackout,昏厥),表演者肺里的空气已经吐尽,身体不再上浮,说明人已经失去意识。在小夏看来,施救男子看起来并不具备专业的潜水救援能力,也没有佩戴脚蹼等设备,“从抓住美人鱼到抵达造景台,整整一分钟里,溺水者的头部大多浸在水下。”小夏喉咙发紧,却又无法苛责什么——非专业救生人员,能跳下去已经很勇敢了。

溺水、卡尾、被鲨鱼咬伤,美人鱼行业里的各种频发风险,让小夏有些忧心。追求极致美感的同时,却对安全隐患缺乏重视,这样的行业现状,在她看来,并不仅仅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量,更是因为人人都存在的侥幸心理。

“包括那些在群里唏嘘讨论的美人鱼同行们,其实过后就忘了。大家都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她说。

一、美丽,也暗藏风险

这个行业,以“美”为第一要义。

流光溢彩的鱼尾在蔚蓝波光中摆荡,长发如海藻一般随水流舒展,美人鱼化着精致妆容,从容微笑着吐出泡泡,手臂轻挥,瞬间将气泡化成心形,金色鱼群环绕在周围起舞……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从安徒生童话里走出的场景,这正是小夏热爱这份工作的初心。

95后的小夏,从2021年开始在深圳从事美人鱼表演工作。与背负气瓶的水肺潜水不同,作为自由潜水的分支,美人鱼表演不依赖任何呼吸辅助设备,很多时候甚至不戴面镜,这份独特的美丽与神秘性让无数观众着迷。小夏的表演视频下,总有人好奇追问:在水里究竟如何呼吸?怎样睁眼?

在她眼中,美人鱼表演更像是水下的舞蹈与杂技,与其他潜水运动相比,更注重艺术观赏性。“最重要的不是闭气技能,而是在不可能的环境下完成高难度的优美动作。”

普通人憋气时长大概30~40秒,在经过系统训练后能大幅提升。美人鱼们通过降低心率、增强横膈膜弹性,让腹部如同可伸缩的气囊,一般能将闭气时间延长至两分钟左右。但从业十余年的雪雪告诉凤凰网“风暴眼”,表演时频繁的动作、吐爱心泡泡与海豚圈,都会消耗肺里的氧气,因此美人鱼会用优雅的翻转动作上水面“偷”一口空气,再沉入水中继续表演。

“我们是非必要不吐气的,打泡泡是为了演出节目效果和调节自身浮力。如果观众看到一个美人鱼也没有打泡泡,却突然吐了一大口气,可能就是出事了。”雪雪说。

为了美观和逼真,一些场馆要求美人鱼不佩戴面镜。“裸眼的话,才像真的美人鱼,戴个面镜,就是假的美人鱼。”在打造个人美丽IP的行业里,对自己高标准要求的美人鱼们几乎有着同样的信念感。

其实,裸眼表演时,美人鱼的鼻子非常难受,即使闭住气锁住声门,也会多多少少进一些水。“很多人看起来表情从容,甚至在水里表演吃东西,实际上也很难受。”雪雪说,“新手在这种本身就不太舒服的情况下,再一恐慌就容易呛水”。

但呛水还是小概率事件,美人鱼最担心的,是卡鱼尾和被海洋生物咬伤的风险。

她们表演时要穿各种各样材质的鱼尾。雪雪告诉凤凰网“风暴眼”,硅胶鱼尾有十几二十斤重,在陆地上搬运很困难,但入水后却很轻盈。而那些缀满薄纱、看似飘逸的装饰,一到水中却似千斤重。它们一旦卡入水底造景,瞬间就会变成困住表演者的枷锁。国内外都曾发生过类似事故,表演者只能靠紧急脱掉鱼尾来脱险。

被“同事”咬伤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为了呈现海底奇观,“人鲨同缸共舞”成了许多海洋馆的保留节目。尽管理论上人类并非鲨鱼的猎物,但这毕竟是食肉动物,并不能保障绝对安全。

行业内几乎人人知晓那场惨烈的意外:2023年6月,准备参赛的美人鱼选手李女士在无锡一场馆训练时,被沙虎鲨咬伤手腕,动静脉、肌腱全断,造成十级伤残。

“我们从来不会主动招惹鱼类,但划水时的动作,很可能会引发它们的本能攻击,所以大多是手部受伤。”雪雪说。根据公开报道,这次事件中,场馆的安全员并没有及时打急救电话,还是在伤者的要求下,才打车送医。

除了鲨鱼袭击,今年1月底,云南西双版纳也曾发生一起鲟鱼咬美人鱼头部的事件,好在美人鱼自救及时,没有大碍。

小夏曾经和淡水鲨同缸,虽然这是一种危险系数相对较低的鲨鱼,但是真人2/3大小的体积,仍然会给她带来心理上的压迫感。有时,小夏表演的池里也会有鳐鱼,这种外形像帽子一样鱼类,会甩尾巴或者用硕大的身躯盖住美人鱼头顶,即使这些大家伙攻击性不强,但小夏也会有点慌张,尽量远离。在看到鲨鱼咬人的消息后,她自己表演时,便坚决不会选择有鲨鱼的场所了。

有一次,她看到同行的表演视频里,美人鱼被鲨鱼从侧面和后方包抄,倒吸了一口凉气,忍不住留言劝道:“姐妹们,安全第一啊!出事不是一回两回了……”没想到得到的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指责。她不理解,冒着生命危险表演,报酬也未见提高,仅仅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这在业内竟成了常态。

与海洋生物共舞,还意味着表演者们要忍受刺骨的冷水——23~26度,哪怕是夏天,这样的水温也会让小夏全身发抖。这也是她选择兼职的重要原因。“无法想象那些全职驻场表演者,每月仅休4天,生理期也要泡在冷水中,长此以往,体寒、湿气重等毛病都找上来了,甚至有美人鱼表演者出现了闭经的情况。”她说。

二、出事没人管,表演前自己买保险

太原美人鱼表演者溺水,鲨鱼、鲟鱼咬人,以及去年10月发生的广西白龙洞美人鱼洞潜溺亡事件……短时间里一桩桩安全事故,在行业群里传播,一次次让圈内炸了锅。

小夏看到这些消息后,复盘了自己曾经工作的几家海洋馆,发现大部分在美人鱼表演时都没有配备专业的救援人员。

在其中一家海洋馆,有解说员为观众实时解说,将美人鱼的动作编织进童话故事里,因此能够及时关注到表演者的状态。加上这家海洋馆一般是多人表演,如果有人出问题,至少能被及时发现。但在其他场馆表演时,“潜伴制”并没有这么严格地执行,一旦有同伴请假,只能自己上。每当这时,小夏心里就没了底,为了安全起见,她总是会在下水前,找自己在场馆的熟人打好招呼:“我下水的时候,你一定要看着点儿。”即便如此,她还是经常因为紧张,导致很难将心率调慢,从而影响到闭气时长。

十年前,雪雪在北京几家海洋馆做兼职美人鱼时,市场上甚至没有出现美人鱼证书,场地安全同样没什么保障。虽然大多是两人一起表演,能互相照应,但因为薪资少,美人鱼都凭兴趣去做,所以人员流动大,一人表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行业内也缺乏相关规范。虽然《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旅游经营者要配备必要的安全和救援人员、设施设备。潜水场所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也要求配备救生设备、定期演练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场所的执行情况参差不齐。

除了海洋馆之外,越来越多的场所,也开始拿美人鱼表演做噱头,吸引顾客了。由于海洋馆的薪酬过低,雪雪开始接一些商演。这些场所五花八门,有商场、用集装箱改造的鱼缸、以及通体亚克力打造的小鱼缸,还有些餐厅酒吧,光打造个水池就开始做美人鱼表演了。

“这种池子一般都是淡水,很浅,危险度不高。但海水缸比海洋馆的大池子更危险,因为狭小的空间,更容易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所以演员在表演前,都会特意自己购买潜水保险。”雪雪说。

雪雪始终关注着无锡那起鲨鱼咬人诉讼,3月刚刚一审判决结束,法院要求受伤的李女士自行承担30%责任。雪雪仿佛也预见到了以此为职业的美人鱼们的命运:“出了事,追责很麻烦,场馆顶多赔个医药费。”

即使看到风险,也很少有人能改变什么。小夏曾经对表演环境表达过不满,但还是要硬着头皮上。

那次表演面对的是一缸“绿豆汤”——业内用这个词来形容未能及时过滤和清理、水里长满藻类的池子。虽然这样的水对人体危害不大,但表演时,小夏一定会谨慎戴好面镜,避免裸眼接触水体,也不会张开嘴吐泡泡。当时,场馆刚装修完,水的情况很糟糕,做了一些全息投影就找人表演了。小夏站在缸前吐槽了一句:“什么东西”,只见场馆的两个老板就站在不远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她记得,一个场馆里,缸底的珊瑚造景曾卡住美人鱼的鱼尾,但当脱险之后的美人鱼在群里反映造景的潜在风险问题时,场馆却根本没有理会。

“真的很无力,即使试图沟通,但人微言轻,改变不了游戏规则。”小夏说。

三、中产新宠,在网红效应下快速扩张

其实,十年前,美人鱼表演还是鲜为人知的小众项目。

雪雪还记得,2014年第一次参加面试时,对这个行业完全没有概念。她不会潜水、只会蛙泳,直接下水完成了考试任务。那是一个20米长、3米深的海水池,里面有好几种鲨鱼。她带着满心疑惑和害怕,越往水池边缘游眼前越黑,未知的恐惧推着她向前,那是她这辈子游得最快的一次。

通过面试后,在原本的工作之外,她每个周末都到海洋馆跟着前辈在海水中训练,大概一个月后,她就能上台表演了。第一次穿鱼尾的时候,因为很沉,又难以控制,也呛了不少水。

当时,从业者寥寥无几,所以连美人鱼尾都没有地方去买,她要自己找裁缝用亮片面料制作,成品出来之后像个“大面口袋”。与大型海洋馆相比,一些中小型海洋馆,缺乏白鲸、海豚、海狮这样的吸睛动物,便将美人鱼表演当作了招揽游客的“秘密武器”。毕竟,“‘养’一条美人鱼比养一只海狮便宜多了。”雪雪说。

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年内,这个小众项目竟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大热门。

疫情是行业爆发的催化剂。当出境游受阻,自由潜水因场地限制陷入困境时,兼具观赏性、拍照效果佳且入门门槛低的美人鱼表演,迅速抓住了大众眼球。“都是憋出来的,飞盘、滑板、美人鱼表演,这些新奇玩法就这么火了起来。”小夏回忆。

小夏就是在疫情期间入行的,她原本在珠宝行业从事设计管理工作,疫情让奢侈品需求大幅减少,行业寒冬和工作压力下,她陷入抑郁。而当潜入水中,仿佛穿过一道魔法屏障,尘世的烦恼全部隔绝在外。潜水,成了为数不多能让她开心起来的事情。她也借此获得了更多自我认可,拥有水下表演的技能,让她更喜欢自己了。看着孩子们隔着玻璃手舞足蹈,追着她的身影欢呼,那份纯粹的快乐更是一点点治愈了她。

美人鱼潜水不仅是表演,也是运动。市场需求井喷,相关证书体系也应运而生。雪雪特意考了教练证,从表演者转型为教练。她所在俱乐部开设的培训课程收费2800多元,两天教学课程里,包括半日理论课和一天半下水实操,学员拿证后还可以进行每周1~2次的复训。

看起来非常人所能的美人鱼表演,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门槛,它不像自由潜水那么难,通过正规训练,很快就可以掌握“天使下沉”“鸭式入水”“泡泡转身”等特定动作。只要水性好、身体协调性佳,很容易拿到SSI或PADI体系的证书。若身材匀称、有舞蹈基础更是锦上添花。

也是因此,嗅到商机的培训机构纷纷入场,有的通过加盟和招生返点模式,发展了二级三级代理,迅速让这个行业火遍大江南北。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美人鱼表演的短视频爆火,行业顶尖的IP出圈,吸引了不少粉丝,也给各地文旅打造了新的增长点。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将美人鱼潜水纳入赛事体系,行业也朝着专业化方向迈进了一步。

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了。雪雪发现,为争夺客源,美人鱼教练打起价格战;潜水场馆定期更换网红造景:钢琴、月亮、电话亭,陆续上场吸引姑娘们拍照打卡。行业火爆也带动了周边产业,从不同材质的鱼尾到配重腰链,只要能想到的装备,市场上应有尽有。小夏也开始发挥设计专长,亲手缝制起美人鱼服饰和饰品,在个人账号上销售。

其实,与同样以高危著称的空中杂技表演不同,那些潜入海底的美人鱼,多是追赶时尚潮流的年轻中产。大部分学员花费两千多元考证,只是抱着与旅游、写真同样的消费心态,期待新奇的体验,拍出“人生照片”,真正想把它当职业的人少之又少。小夏观察到的是,“美人鱼群体呈现两极化:一部分是经济宽裕、追求自我提升的女性;另一部分则是外形条件出众、热爱水上运动,却苦于没有其他谋生技能的女孩。”

四、两天拿证的新手,盲目自信

如今的水池里,“鱼满为患”。学员多,教练也多,当越来越多的人挤进同一个赛道,想要争抢学员,就有人动起了歪心思。

社交平台的相关培训广告中,不乏培训机构宣称即使不会游泳,“零基础”也能2天拿证,并建议大学生做兼职,月入上万。做了5年美人鱼自由潜教练的瑶瑶,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深深担忧这番说辞会导致行业内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埋下隐患。

美人鱼表演一定要有一张证书作为敲门砖,但瑶瑶告诉凤凰网“风暴眼”,不同认证系统下,可以由培训机构发证,也可以教练签发证书。这意味着,学员能否顺利拿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的主观判断。

尽管每个教练都手握标准手册,可手册中的考核要求缺乏严格监督。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两位教练培养出的持证学员,实际能力天差地别。“美人鱼培训与游泳训练截然不同,课程不会考核游泳距离、下潜深度等,只要能完成规定动作,哪怕水性不佳,也能顺利拿到证书。”瑶瑶说。

而对教练来说,签发证书越多,教练升级越快。瑶瑶提到,在一些机构中,教练签证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升级为教练训练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教练降低培训标准,更积极地签发证书。甚至有人在准备考教练证但还未拿到证书时,就以教练身份提前招生了。

“真有胆大的,一个敢教,一个敢学。”雪雪也有同样的观察,“甚至有没拿到教练证就敢收学生的教练,这种教练是没有资格去给别人发证的,但他们可能会跟别的教练借证,再去发给自己的学员。”

这些市面上各种速成班出来的学员,让她很头疼。她遇到过从其他机构过来的学员,想请她带着到海洋馆训练。这些美人鱼水平较差,有的连鸭式入水都不会。“你是怎么学的?”她忍不住问,学员则老实回答:“在游泳池学的。”

游泳池和海洋馆环境差别很大,缺乏实战经验的学员,一旦进入真实表演场景,面对海水浮力变化、海洋生物干扰,往往手足无措。雪雪发现,这些新人对自己的技术盲目自信,很多人在淡水里学完就觉得能接海洋馆的活了。

后来她去海洋馆训练前,如果不是自己的学员要求带练,她都会要求发对方游动的视频来看看。“不然太耽误我的精力了,我还要盯着,保证她的安全。”

虽然海洋馆招聘时一般会要求持证、附带一张美人鱼此前表演的视频,并有经纪公司在中间调配人手,但在雪雪看来,这些操作只是为了在发生纠纷时,更容易撇清责任。层层转包的用人需求,也导致表演者的收入被层层克扣。

“现在给的钱很少,因为现在人便宜,大学生是最便宜的,正是大学生把价格卷了下去。”雪雪苦笑,“一天500元的活,老教练看不上,大学生却抢着干。”她曾工作的场馆因预算有限便招用大学生,结果发现表演者连基本的下沉动作都做不好,一直漂在水面上。“用一次,就不会再用了。”她说,“但是大学生也是无限的,这个不行,再换个大学生。”

僧多粥少的市场格局,导致美人鱼求职时,已经很难拿到广告宣传的高薪。多数表演者月薪在8000~9000元,少数佼佼者能突破万元,也有人只能拿到5000元。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新人的高流动性,将“出事”的概率提了上去。

小夏早已对行业速成培训现象感到无奈。她觉得,那种“两天拿证”模式,只是商业噱头。她感到,做教练有时候为了卖课不得不说假话,拼命挖掘课程的卖点,让客户觉得占了好大的便宜。这种感觉让她在两年前开始转型,做起了小朋友的长训班。孩子的学习心态没有成年人的功利,不追求短期内有巨大的变化,这让她感觉更踏实。

最近,她也渐渐感受到,美人鱼行业正逐渐降温。以前到了夏天,她一个月就能卖出十几二十条鱼尾,一两千元的鱼尾都非常抢手。但现在,卖出去的都是几十几百块钱的小件配饰。她曾经将社交账号做到4万粉丝,如今发现那些同样性质的账号,想积累粉丝越来越难。

她知道,这是因为中产消费开始降级,美人鱼也已经逐渐褪去最初的神秘色彩。如今,她只希望能够安全地完成每一次培训,“即使小朋友知道美人鱼是假的、圣诞老人也是假的,但当看着人扮演它们时,依然相信美好是存在的。”

(文中小夏、雪雪、瑶瑶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