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大学开放之后,游客虐动物、闯禁区,校园变“游乐园”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白粥
五一到了,不想去深圳湾公园和商场凑热闹的深圳人,又找到了一个新去处——深圳的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身处其中,不仅大人能回味校园青春,小孩也能种下高等教育的种子。
这也是公众希望大学能够面向社会开放的原因之一。
目前为止,深圳有17所高校大部分都面向公众开放校园,部分开放了食堂、图书馆,少部分还在周末或暑假开放体育场馆,让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共享资源。
在校师生把学校当成家来爱护,也希望社会人士能够同样爱护校园环境。然而,不文明行为却层出不穷:
游客虐待校园动物、翻墙、水池抓鱼、占用校巴、研讨室……硬生生将大学校园玩成了免费公园。据学生反馈,“遛娃大军”是这些不文明行为的高发群体。
关于大学是否对外开放的话题,近年来一直被不断讨论,人们意见不一,但却有着一个共识:不管在什么公众场合,文明都是最基本的素养。
一、“熊游客”进校园学习还是破坏?
深圳大学学生林冲去年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个帖子,点名“深大不文明现象”。
配图是一位家长提起一只鸭子的后腿,鸭子吊在半空扑棱,翅膀上的毛被薅了一大块。
不管是校内外人士,看到这种现象愤怒大概都会油然而生——虐待动物,忍无可忍。当时很多学生和保安劝阻这位游客,但这位游客不仅不听劝,还反斥他们多管闲事。
事实上,这并非这对游客母子第一次惹众怒,上一次被学生拍下不守规矩的“身影”,是他们试图翻墙进入学校会员制高尔夫球场的时候。
图源:林冲
林冲表示,自从校园重新面向公众开放之后,类似的不文明的行为在他们学校屡见不鲜,时刻挑战着学生们的忍耐底线。
他还见过游客带小孩进入作为本就紧俏的图书馆研讨室,“还脱了鞋子,把脚翘在椅子上。”
图源:林冲
部分游客占用校内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不便,这一现象也常被其他学生吐槽。
有些游客坐上了环校园的小巴,到终点站还不愿意下车,一圈又一圈地坐,那些需要坐小巴去上课的学生反倒只能忍着烈日暴走赶到教室。
游客拖家带口进校遛娃,没找到面向公众开放的食堂,便随机拦下学生,要求学生帮忙刷卡。
学生莫欣欣烦不胜烦,“都说了赶时间,还不依不饶要借卡”。
不过,她最看不下去的是那些在食堂吃完饭不收盘子的游客,“我买完饭去找座位时,满桌子都是残羹剩菜,没有地方下坐。”
图释:游客在校不文明行为,摄/邹舟及同学
来校遛娃的群体,一般是学生最忌惮的人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的学生邹舟观察到,带小孩来校的游客,往往是最不遵守校规的那批人。
“学校规定游客不能进学生宿舍,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带小孩进去,甚至有小孩擅自钻进闸机,自己进入学生宿舍。”
邹舟发现,很多小孩子开着摇摇车在校园里乱窜,尖叫乱跑,家长熟视无睹,更有甚者偷窃学校的节日装饰,抓鱼、抓荷花,破坏校园生态。
“大学不是免费的游乐场好吗?进来逛逛就好了,不要破坏学校的秩序。”
图源:李捌
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李捌,对游客私自进入校园限制区域的行为感到无奈。
“教学区域、宿舍区、科研区,都有游客无视规定随便进出和拍照,影响正在学习和科研的师生。”
上下课高峰期,学生蜂拥而出赶时间换教室上课,而有些游客为了拍照,挡在了道路中间,李捌和同学常常对此感到无语“后山的坟堆上,有游客在那里躺着拍照,小孩遇到‘人有三急’的时刻,竟在校名石边解决。”
哪些游客是为了遛弯遛娃,把大学当托儿所,哪些是真的想到大学来感受氛围,尊重一所高等教育校园的规定,学生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遇到那些守规则的游客,李捌和同学会耐心讲解校园、偶尔借用校园卡让他们在校园吃饭。
学生们把校园当家,也真心地希望外来游客也能同样爱护他们的家。
二、深圳高校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深圳市教育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深圳高校数量已达到17所,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5.5万人。
目前,深圳的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校园开放日。在这一天,学校会举办讲座、论坛、游园会等活动来进行学校宣传,让校外人士,尤其是初高中生及其家长入校参与活动,深入了解学校方方面面的情况。
据在校学生观察,每年的这一天,是学校游客量最大的时候,个别学校客流能达到上万人。其他时候,有些学校会限制预约人数,有些会不予开放。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和丽湖校区每天只开放1000个参观名额,每个名额可以额外携带5人,粤海校区的号一般比丽湖校区更快被取完。
深圳大学一般提前两天放号,节假日如果没有提前约好,基本上没有现场预约成功的可能。潜在的需求,催生了“学生黄牛”。
在社交平台上,有自称“深大学姐”“学长带你游深大”的账号,表示可以有偿将游客带入校园,还会提供讲解服务。
其他学校也目前没有限制预约的人数。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也在官方公众号上开放了实名制预约进校通道。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无需预约,游客可以在校门口登记入校。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预约进校,不仅要实名制,还需提供进校原因和校内审批人。
深圳大学城包含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目前公众可以通过刷身份证或微信公众号登记入城信息进入园区。
和其他高校的图书馆不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一直对外开放,无需预约也可进入,但为了保证图书馆的学习氛围,14周岁以下儿童谢绝入馆。
在体育场馆方面,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体育场馆在寒暑假的时候,会面向公众开放,在“文旅深圳”小程序上可以预约。
深圳大学城的开放程度较高,最近,部分食堂也面向公众全天候开放,比如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荷园一食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燕园一食堂、燕园二食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荔园一食堂。
仅节假日及周末开放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荔园三食堂、荔园四食堂。
进校游客可以在这些食堂用餐,使用微信扫码支付,但不享受政府给予学生食堂的相关优惠政策,餐费需加收30%搭伙费。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允许参观的时间段有限制,且为了保障教学和安全,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部分图书馆等场所为非开放区域,宠物禁止进入。
在各大高校的入校须知提示上,均未对入校参观的年龄做出规定,同时亦未有禁止违反规定的游客再次进校或者拉黑名单等提示。
三、大学没有围墙校园并非公园
这些年来,虽然各大高校陆续重新对外开放,但围绕大学是否应该对外开放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
两年前,一段家长欲带小孩进深圳大学参观被保安拦下的视频,引发热议。
视频中,一名家长准备带孩子进深圳大学游览时,被该校保安拦下,随后其拍下视频接连质问“请告诉我,深大是谁的?”“我们是纳税人,为什么不让进?”
“纳税人”自认有权享受大学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各类体育场馆、图书馆、校园环境,他们认为大学具有公共属性,应该对外开放。
而有人则认为,大学是校园,不是公园,外人随意进入,不仅会扰乱教学秩序,还会破坏校园环境。
关于这一点,港中深学生邹舟表示,“看到很多网友的发言,说自己纳了税,理应进入,这的确没问题,但他们都对游客没素质的行为避而不谈。”
在看到低素质游客和熊孩子在学校干了各种不好的事情后,学生们难免会以偏概全,不愿意放开校园。
事实上,并非每一位游客都是“熊游客”,遭到学生的抵制。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不欢迎游客进入学校。
邹舟认为,学校可以开放,但要设置一些限制,比如实名制预约,在特定时间开放,而不是外人随时进入。
“校园开放是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校外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校内相关人员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减少这种不好的行为,对双方都好。”
深大的林冲认为,如果游客只使用公园、草坪这种公共资源,不使用食堂、通勤车这些本应基于学生便利的设施,不大声喧哗,不虐待动物,“那我们觉得开放倒是无所谓,对我们来说影响不大。”
同校的学生也特别表示,日常进校的游客大部分都能遵守学校的规定,遇到不恰当的行为,学生也会去制止。每年客流量最多的校园开放日,才是不文明行为的高发时段。
“如果游客能在不干扰学生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参观游览校园,那学生对此应该也不会有太多抵触心理。”
归根结底,学生和游客持不同意见,是因为各自立场不同、处境不同,造成的认知也不同。
部分游客认为,大学不应该设置围墙,大学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人人都有资格到这里来感受文化熏陶。
而事实上,师生进入一所高校,也要翻越“围墙”——高考分、考研分、学术水平,这个围墙倘若以娱乐化的方式打开,就远远背离了高校本身存在的意义。
在游客未将大学当成“无序遛娃遛弯”的娱乐场所时,校内师生也赞成学术资源没有边界,乐于向社会公众分享知识、共享学术,这是他们对“大学应该开放”的理解。
至少目前看来,矛盾并没有错位,双方都支持的共识,便是不管到哪个公众场合,文明都是最基本的素养。
备注: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