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黄土 果乡焕新正当时——陕、甘苹果产业借期货市场“华丽转身”

【来源:期货日报网】

4月的黄土高原,白色的苹果花海在沟壑梁峁间翻涌成浪。日前,期货日报记者在陕、甘调研时发现,这里正经历着一场由期货市场驱动的苹果产业变革。

新鲜事儿格外多

“往年新果季,果农也就修修树枝、扎扎篱笆,今年这果园可热闹多啦!”顺着陕西省白水县“老苹果”侯保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不少新果季的新鲜事儿。

“这些树龄约7年的苹果树正处在盛果期,怎么一棵棵被人锯去树冠和枝条,只留下一个个的树桩子?果农怎么还忙着在树桩子上用刀开出小口子,并在上面插上几根细棍子?”作为苹果种植的门外汉,记者向侯保智提出了问题。

“这是在嫁接新品种。”侯保智解释,搁几年前,谁敢动果农的“摇钱树”?如今大伙抢着换品种,期货市场把优果优价烙进了果农心里。

记者又看到一些正在开花的苹果树被砍倒,据侯保智介绍,这是在进行果树间伐,对果园疏密管理,提高通风、透光性,让树形更开张,利于提升优果率。

在陕西省富县诚鑫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期货日报记者看到大量果农一大早就聚集于此。原来,公司正在对果农开展期货基础知识培训,以及无人机授粉、防雹、苹果树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公司总经理季双龙表示,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苹果价格波动大的问题,他们引导果农提高苹果种植机械化水平、灵活运用期货工具管理风险,效果不错。比如,无人机防雹、授粉和喷药降低了人工成本,果农参与“保险+期货”“农户+公司+期货订单”项目稳定了收益。

新果季开始后,期货公司也没闲着,要么举办“稳企安农”类的苹果期货工具推介会、期现套保培训活动,要么深入果园调研,助力产业“升级换代”,为果乡产业与乡村振兴送来金融支持。

侯保智说,近年来,随着苹果期货市场的深度介入,陕、甘传统苹果产区借助金融工具实现“华丽转身”,探索出以期货为纽带、串联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苹果成了农民增收、企业稳健发展、产业及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产业痛点待破局

陕、甘苹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是当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像陕西洛川、甘肃静宁等产区的苹果,不仅是地理标志产品,更关乎数百万果农生计。然而,长期以来,价格波动幅度大、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薄弱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价格不理想时,果农砍树、拿苹果喂羊的事时有发生。

侯保智认为,苹果产业未来发展仍面临不少痛点。一是产量有大小年规律,加上产区天气多变,市场很容易出现“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陕、甘多冻灾、雹灾、大风,天气导致的供需失衡会令苹果价格年际波动超过40%。二是质量标准化缺失,分散种植让苹果质量参差不齐,优果率常年仅60%左右,制约陕甘苹果进入高端市场。三是产业链“短腿”明显,果区劳动力短缺,果园管理、苹果仓储销售、物流体系和冷链覆盖不足,种植靠天、采后损耗大、分选加工滞后成为产业发展瓶颈。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期货市场的介入如“及时雨”,为产业破局提供了关键抓手。

价格“罗盘”指迷津

据南华期货郑州营业部总经理刘红丽介绍,4月12日公司在西安市举办“西部苹果产区风险管理交流会”,苹果产业企业、种植合作社以及集苹果种植、仓储、冷链物流与电商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代表参会热情高涨。因为期货在苹果产业长远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苹果期货上市后形成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标准引领核心机制,正推动陕、甘苹果产业从“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陕西省华圣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期货部负责人孙亚飞称,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为产业发展装上了“导航仪”。期货市场通过公开透明的价格信号,助力产业链各环节预判趋势。部分产区建立期货行情数据分享平台,果农可随时查看价格预期,还能依据期货价格提前签销售协议,锁定高价,规避价格下跌风险。“订单+期货+套期保值+基差点价”“农业产业公司+冷库+电商”等模式成了企业发展的“稳定器”。

孙亚飞还认为,苹果期货是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的“催化剂”。期货交割对苹果质量要求严格,促使产区推行标准化种植、分级与筛选,全产业链提升苹果品质的意识增强。

新果季,陕、甘果农调整种植方式、优化果园管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营模式和产业集团型企业不断涌现。“洛川苹果”“静宁苹果”等区域品牌价值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让苹果品质更优,助力西部苹果打开高端市场,实现品牌溢价,提升产业竞争力。

对苹果期货颇有研究的东证期货工作人员赵存艳近日在陕、甘的白水县、宜川县、延长县及富县、洛川县、庆阳市等多地进行了市场调研。从她所调研的情况分析,“保险+期货”模式广受欢迎。一方面,它为果农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风险防线,即便遭遇价格大幅下滑,果农的基本收益也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它催生了苹果供应链融资模式,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为苹果产业链注入了活力,进而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果链蝶变结硕果

“期货市场赋能,陕、甘苹果产业正发生系统性变化。”赵存艳解释,果农有了新思维、质量标杆、价格引导,将提高苹果品质视为首要任务,热衷于新品种改良与种植。面对劳动力短缺和成本攀升,产区掀起了“种植革命”。

近年来,矮化密植技术在陕、甘苹果产区大范围推广,部分传统乔化树嫁接上了新品种,单产和优果率大幅提高。

相关统计显示,与传统乔化苹果树相比,矮化密植具有人工投入少、结果周期短、产量高、果实品质优等显著优势,大范围推广可有力推动产业高效发展。

目前,“苹果种三瑞,效益翻两倍”深入人心,而这“三瑞”就是瑞阳、瑞雪、瑞香红系列苹果品种。同时,果园的智能化管理同步推进,气象监测、土壤墒情、精准灌溉和施肥、农药残留检测等一应俱全。

“我们公司现有果园面积23000亩,由于实行了标准化管理,加上宁县苹果产区的海拔普遍在1100米以上,生产出来的苹果个大端正、颜色鲜艳、汁液多、硬度好、糖分高,当前已有数十家客商与我们进行合作,可以地头采购、就地发货,最大限度地保证苹果的新鲜、清香与田野味道。”宁县金农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义说,该公司还拥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分选线、庞大的冷库库容,重要的是已经在线上建立起了广泛的销售渠道。

刘庆义指着一条生产线说,这是一条4通道水线分拣线,每小时产能10吨,每天生产180吨,它通过对旋转的苹果进行360度拍照,由电脑对所拍摄的每个苹果的40张照片进行分析,按照苹果的直径、色泽等全自动、全机械地分为23个等级。

“自2023年以来,陕、甘苹果市场格局不断被重塑,如今电商与智能分选正在引领潮流。”刘庆义说,电商在西部苹果销售领域异军突起,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苹果的线上销售数量不断攀升,部分头部电商企业2024年通过线上直播销售苹果数百万单,宁县金农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也取得了41天销售两万吨的佳绩。此外,陕、甘产区参与苹果期货套保的产业企业越来越多,其抵御价格波动的能力提升了40%,融资信用评级普遍提高了两个等级。

从乔化树到矮化密植,从“看天吃饭”到期现联动,黄土高原的苹果故事正在书写新篇。西部尤其是陕、甘苹果产业在期货市场的持续赋能下,有望进一步整合金融、科技与政策资源,深度对接“大市场”。通过加强期货知识培训,提升果农与产业从业者对期货工具的运用能力;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与数字化仓储,完善产业链配套设施;持续推动种植模式创新与销售渠道拓展,“小苹果”终将成为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金果子”,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