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回乡,我看到了县城生活的另一面
【来源:虎嗅网】
五一假期回老家乡镇待了几天,那地方本来快要荒废了,不过这几年我们那一带也在搞旅游,搞的有声有色,本来已经逃离的那些人这两年每到节假日也经常回去,一些本来已经搬到县城的五六十岁的人夏天也会镇上避暑,这次就见到不少人,聊天过程中发现不少有意思的事,跟大家聊聊。
1
我小时候镇上人是很多的,从小学到初中都有,现在回去已经没小孩了,主力是老人,年轻人几乎都是带编的,在乡政府上班,国家电网在那边有个电力枢纽,那里边的工作人员也在镇上活动。
甚至已经没有小镇青年了,只有中年和老年。某音在老家那边已经接近基础设施的存在,很多中老年人几乎只要是醒来,就开着直播,他们在那里瞎唠嗑的时候,直播也在继续,一方面解闷,另一方面他们要抢福袋。
啥是福袋我也不太了解,大概就是免费领小礼品。但在线时间久了,老乡们本来只想领福袋,但看到划算的东西也管不住自己的手,慢慢家里到处都是在直播间买的东西,从纸巾到绿植再到菜刀碗筷,都从上边买,而且都巨便宜。
可能有小伙伴纳闷,他们的流量够?
运营商在村里有比较特别的套餐,他们流量费超级便宜,每个月百八十,流量几乎无限。
而且他们现在极度熟练,意识很强,可能是对钱敏感的缘故,去县城饭店都要搜一下有没有团购券,甚至有些去大城市看孩子,机票也是在某音上买的。还有一些有养老金的时髦人已经把国内很多旅游景点逛了个遍,也是从平台上团了老年团的票到处溜达,非常便宜。
那有啥毛病没?很多咱们从来没见过的主播,在这种下沉市场混得风生水起,主要话题也是中老年人的最爱,迷信、反智、养生等话题非常密集,顺便卖保健品。
小时候经常看到一群老头坐在太阳下晒太阳,有一搭没一搭闲聊,这次回去看到他们都开着直播,顺便围观每一个路过的人。
另一个感触是乡镇变小了,但同时也变大了。
变小是因为小时候觉得那地方很大,现在回去发现很快就能逛完,所有记忆里的东西都变小了。但可能是因为家家有车的缘故,我们那一大片都连在了一起,小时候去趟县城挺难得的事,现在发个消息,一会儿就从县城过来了。
然后发现以前的小伙伴都分布在以我们镇为圆心一两百公里以内,他们也跟京城“贵妇圈”似的,形成几个圈,每个圈都有一个核心人物,这个人一般混得比较好,大家尽管不住在一个地方,但一个电话就聚一起喝酒钓鱼打麻将什么的,或者十几辆车组个车队去内蒙甘肃或北京玩。感觉像是三分之一个省变成了一个大县城。
2
年轻人混成什么样,确实极度依赖父母,父母直接决定了大家的上限,这倒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代人在拼爹方面其实还好,拼爹的主要是晚一些出生的人。这次回去,才反应过来,这主要是我被大城市那边的情况给影响了。
我毕业之后就进了大厂,身边的人几乎都是通过考大学然后在城市里上班,慢慢我就有点觉得,这是社会的常态。考大学,去大城市,上班,攒钱结婚生子。周围的人都是这样,慢慢就以为大家都这样。
这次回到老家,感觉从一个次元掉到了另一个,或者说掉回了本来属于我的那个次元。
在这个次元,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是“85后”生人,我们那个时候,一年出生2500万人,这些人当中,大学录取了500万左右。20%的录取率乍一看还不错,不过当时各个省会和地级市的录取率要高很多,导致我们乡镇和县城就低很多,可能不到10%,印象中我初中老师说咱们班60个人,能有六个考上大学就不错了。绝大部分初中一毕业就不读了,其他的可能去读专科了。
也就是说,当时能通过读大学离开老家,其实这才是少数,绝大部分人的路并不是这样的,那他们发生了什么呢?
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父母。
这次回来,正好小学同学做了隔壁镇的镇长,假期他也回来了,没少聊,把以前的人挨个问了下现状。
我小时候那些人,每个班除了班级前几名一直读了下去,其他的都在初中之后就不念了,我们这边去南方的不多,大部分都去陕西和内蒙,这俩地方发展的一般,所以这些年的经济狂飙,老家那边的人普遍都没多少的受益。学历不行,自己打拼,混出来的非常少。
但如果父母混的不错,儿女们如果不太作,日子普遍过得还可以,而且普遍都跟“公家饭”有关。
比如我小时候关系还不错的一个哥们,他家境不错,也没考上大学,专科毕业后去做村官,这几年尽管也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现在依旧很不错了,因为其他几个同样考了专科的、父母却帮不上忙,如今就不咋样了。
比较离谱的是我的一个小伙伴,他连专科都没考上,近二十年前家里花了十来万,给他找了个月入1000不到的工作,这事我一直觉得很离谱,你不吃不喝需要十年才能回本,这事到底有意义没?
这次回去终于有了结果,确实有意义,因为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一场非常漫长的爬升过程,如今也不是大富大贵,但确实已经完全不是当初那个样了,在当地也是人人羡慕的角色。当初那十万块相当于给他买了张门票,后续也没少投钱,整体效果还不错。
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观念和大城市里相差极大。
比如在老家那几天正好是董小姐那事发酵的时期,吃饭的时候聊起来,他们几个都很惊讶,最惊讶的是为啥大家这么惊讶,难道这事不正常?当爹的有资源不给孩子用,难道给别人用?
比较意外的是,一个幼时伙伴他去一个修车厂当学徒,后来娶了修车厂老板的闺女,现在接收了那个盘子,顺便还回收垃圾,做二手车,他们都感慨,这哥们应该是当初那一大批人当中混得非常可以的。
尽管有些混得不错,有些一般,但是大家这些年好像心态都不错,该吃吃,该玩玩,甚至觉得比待在大城市里的还要舒服很多。
整体来讲,混得最好的,就是那些能吃到体制饭的,还有一些自己吃不到,但他们的父母有退休金,他们也非常好。不过不管过得咋样,几乎家家都有车,只是价格问题。就跟美国人似的,人人都有爱好,盘串的,钓鱼的,打麻将的,而且社交非常密集,比大城市的要密集的多。
3
好几个已经因为诈骗进去了。
整体来讲,因为诈骗进去是很难的。
单纯借了别人的钱不还,警察是不管的(本来就不是他们的职责范围),你得去法院告他,法院判了你赢,然后可以把他的财产给执行了,但如果他名下没啥资产,那就没啥招了,几乎不可能把他抓起来。
如果非要怪谁,那就怪你当初为啥会借钱给他,这也是为啥这两年流传着一句话:你借钱给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如果对方不还,这钱对你影响到底大不大,如果影响很大就别借了,借出去的时候就做好对方不还的准备,你也拿他没办法。
老家那边有不少人已经掉到了这个坑里。
大家知道吧,做生意那帮人,他们长期负债经营,压货什么的,都得借钱操作。但是他们一般不会去银行,银行主要是贷款给有国企背景那些,这些小老板们就得从周围的人那里借,这个利率是非常非常高的,咱们平常说“年化利率跌破了2%”,但是民间短期贷款经常月利率高达5%以上,10%都有,换算成年利率高达60%~120%了,当然了,他们都是短期债,极少有一年的。
这利率听着就挺吓人,但是老家那地方,大家互相知根知底,只打个借条,然后就把钱借给当地的大哥,大哥压货、售卖、回款,再把大家的钱给还上,这种玩法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
直到这些年,很多大哥纷纷暴雷,然后欠的钱就打水漂了,而且都是很亲近的人。
至于怎么暴雷的,原因也很复杂,有些是大哥被人给骗了,他也有很信任的人,对方给他介绍“大生意”,他投钱之后没然后了。还有一部分是大哥自己用自己的眼光看中了大生意,刚开始还可以,等胆子大起来,一把赔光,一起赔光的,还有这些年大家对他的信任,已经借钱给他的那些人的钱。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些赔光并且欠了一屁股债的人,基本上还留在当地,干点别的什么活,房子什么的肯定是没了,别人找他要钱,总是说钱反正是要还的,只是现在还没。
不过这种依旧不会做牢,真坐牢的,是那群立下合同,然后拿了别人钱去干别的,法律程序上认定为诈骗。这种很少,但是确实也有,有个哥们不是我以前的同学,但之前认识,已经进去了。还有更神奇的,在当地的小赌坊里放高利贷,也进去了,不过也是前些年的事。
反正大家看完这一段留意一些,尽量不要借钱,尤其不要投资当地大哥。
4
不少人“出马”了,包括我一个小学同学。
很多人不知道啥是“出马”,就是算命。老家人对算命这事,是真刚需,我经常很纳闷,你说小地方的人,几十年的日子过得都差不多,成天算啥命?
后来跟我这个小学同学一起吃饭,他说那不是,越是穷,越渴望有所改变,但普通人是很怕风险的。
所以就有个很纠结的心态,希望生活有所改变,又生怕今年自己面临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花百八十块钱,去算个命,尽管可能改变不了啥,但心态确实能好很多。
而且他还开了个新业务,这我是没想到的。他考虑到大家没法按时去拜佛,比如佛诞日、观音文殊生日、佛成道日什么的,类似五台山这类地方堵得要死,你根本去不了,而且也不一定有时间。
又考虑到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于是想出来了“赛博拜佛”,也就是你给他钱(一般是五六百),他把你名字和生辰八字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带着这张纸去替你拜佛。
然后继续带着那张写有你生辰八字的纸,去那些可以点火的庙里烧元宝,顺便全程直播。元宝是需要额外掏钱的,一袋子一两百。我还纳闷这货平时专门在家折元宝?后来他说他是在某多多上买的,我去搜了下,一袋子大概五六块。
当然了,我也是酒桌上才知道,五台山是不让虚拟代拜佛的,只是这事不太好管,大家不要学习他们。
喝了几杯他又说其实也不是他想出来的,搞迷信这事,还得是沿海地区,他之前看短视频,普陀山和灵隐寺都有“代上香”和“代买串”业务,而且买了串之后还要“开光”和“过香”。不知道啥是“过香”?就是拿着串去香炉上顺时针绕三圈。
他得到启发后说干就干,穷算命,富烧香,他一个人把两个业务都占了,现在也在小地方属于过得不错的那批了。这两年也有不少人想模仿他,不过他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入行早,攒了大量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护城河。
尾声
跟他们聊天过程中,大家都有个感触,说前些年这些小镇一度都变得空空落落,大家都忙着在外边打工赚钱,谁有功夫回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这些年又人多了起来,主要也是发现到了中年,努力的性价比开始大幅下降,而且大家几乎都找了一个自己的坑。小地方和大城市不一样,很多时候你想忙都忙不起来,于是开始到处溜达,搞搞自己的爱好,他们的爱好基本上都是三件套,吃喝,麻将,还有钓鱼。
不管咋样,大家都觉得现在应该是最好的时候。这种“好”,不仅仅指的是有某多多上便宜东西,有车可以到处溜达,更关键的是一种心态,年轻时候正好摊上国家的上升期,总想发财,这两年终于消停了,知道发不了财。知道了这一点反而生活好了很多,尤其是意识到自己的青春马上要结束了,很快想溜达也溜达不动了,就该吃点好的轻松一些,顿时觉得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