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猪油捞饭迷人的秘诀,其实就是在于猪肉的品质,而吃杂粮成长的猪所产的猪肉最香。过去,家里养的是塘猪,也称本地猪。塘猪身材较短,背上有大块的黑斑,黑白相间,样子极其憨厚可爱。塘猪肉质软糯,一口下去,满口流油,唇齿留香,符合广东人肉有肉味的饮食美学。不过,塘猪生长周期要接近一年才出栏,经济效益差,后来家里跟上时代潮流,改养长白猪。长白猪长得快,肉质肥瘦相间,更适合市场需求。

养猪这行当,在我家的历史颇为长久。以前,家里养猪是不买饲料的,全是用自家产的木薯、番薯、玉米、南瓜、冬瓜、米糠,以及各类菜蔬养殖。用父亲的话来说就是,有的是力气,有田又有地,多种杂粮就是了,买饲料养猪,那不是赔钱了吗?祖母负责喂猪,她是我见过养猪最精细化且带着浓厚感情色彩的养猪人,一天三顿,用柴火将剩饭剩粥加水,番薯,或者是南瓜、冬瓜,切成小块,再加玉米粉、番薯藤等一起煮熟来喂猪。有时遇到猪胃口不好,还会在猪食里撒把盐来帮猪调调胃口,妥妥的无公害纯杂粮,亲情式喂养。我参加工作后,虽说天南海北的食品都吃过,但许多食材一吃进嘴里,明显地感觉到了各种科技与狠活,让人食欲大减,时常感慨自己的生活品质还不如祖母当年喂养下的猪。

世事令人感慨,那时村里家家养猪,但能天天吃上猪肉的人家几乎没有。如果某天,父亲叫来拖拉机,招呼上叔伯走向猪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可以尝到猪肉的味道了,那也是儿时最欢喜的日子。此时,猪也预感到了自己的去向,死活杵在猪栏里不肯出来,于是,父亲会用水桶套在猪的头上,叔父拉着猪尾巴,伯父推着猪肚子,小孩儿就用木棍敲打着水桶,就这样,在嗷嗷大叫的嘶吼声中,猪到底被架上了拖拉机,送往镇上的食品站。

第二天早上,当父亲从食品站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了一桶猪红、半蛇皮袋的猪零部件……接着,家人就在厨房里面忙碌,准备款待一下兄弟叔伯们,分享一下丰收的喜悦。猪红烹饪成功的标准在于嫩、滑,撒上韭菜、葱花,嗯!大人们赞不绝口,满心留恋;酸醋生姜煲猪脚的酸爽,是婶母们的挚爱;而小孩们的目光全落在那煲腩尾上。

瓦煲炖腩尾的烹饪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关键在于食材本身。自家养的猪,腩尾的品质自然信得过,将腩尾刮毛清洗干净,切成小块,放置瓦煲之内。瓦煲产自隔壁怀乡镇,这款烹饪神器可谓劳苦功高,它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肉的香味。搭配本地小黄姜、蒜米、陈皮、豉油,略施薄盐,不要加水,腌制一下,然后架起柴火,轻火慢炖,给点耐心,不多时,打开煲盖,浓郁的香气就直冲鼻腔,令人垂涎三尺。腩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一阵风卷残云过后,底下混合着姜、蒜米、陈皮、豉油味的猪油也被小伙伴们瓜分殆尽,与白米饭充分搅拌一下,又是一道可以跨越时光,长留记忆深处的佳肴。

瓦煲炖腩尾好吃,但这是难得之物。不过,猪油渣倒是充足。广东人把炸猪肥肉剩下来的,叫作猪油渣。以前,经济不好,食品站劏猪,猪板油要家主自行处理,所以每次劏猪后,祖母得花很长时间清洗猪板油来炸猪油。

猪板油洗净,切成小方块,汆水,开炸的时候,按比例加水进锅中,炸猪油时如果不加水,炸出来的油就会发黄,加了水便是乳白色,干净好看得多。如果有条件,可将灼过的五花肉加入,炸出的肥瘦相间的猪油渣更香。炸至油尽之时,可加入姜、生葱白,随即熄火,这时,猪油渣由白色变成金黄。找一个干净的陶瓷盆,把炸好的猪油倒入保存,这样得到的猪油才是佳品,这种品质的猪油炒菜心那是广东一绝。而剩下的,就是猪油渣了。刚出锅的猪油渣最是香酥松脆。

小时候,见祖母炸猪油,总会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将香喷喷的猪油渣放入口中,猪油渣的美味虽然过瘾,但嘴巴也烫得生疼。祖母来不及阻止,只能怜惜地低声责骂:“不要命了,这么热气。”可我们依然乐此不疲。年初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肚子里没有油水,感觉走路都打飘,这时猪油渣就派上了用场。煲饭的时候,切碎猪油渣上碟撒上盐花,淋上豉油,摆在饭面上加热。白米饭配猪油渣,那就相当于拥有了整个春天的希望。

成家立业后,我凭着儿时的味蕾记忆,也给孩子做瓦煲炖腩尾吃,受到了孩子的好评,心里很欣慰。人世间之境界往往如此,尝遍千般滋味后,自己想要的或许也就是一碗猪油捞饭,伴着香酥松脆的猪油渣,便可满足于人间的情谊深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食谈,作者:杨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