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老人如何理解AI
【来源:虎嗅网】
一
假期读了一本书,基辛格的《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基辛格是美国前国务卿,也是最负盛名的外交家,这本书出版于2023年,同年年底,他就去世了,享年100岁。
这本书是基辛格的最后一本书。一个100岁的政治人物,人生的最后一本书选择谈AI?为什么?
显然意不在探讨技术,基辛格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AI专家。书里关于ChatGPT、机器学习等硬核技术章节,是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和麻省理工苏世民计算机学院院长丹尼尔·胡滕洛赫尔共同主笔的。
关于这部分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洞见,在很多谈AI的书里都有涉及,主要罗列了AI的发展。
整本书最有价值的是第五章《安全与世界秩序》——这一章应该是基辛格主笔——他以自己的历史经验指出,AI等同于冷战时期的“核武器”,注定让世界分裂,同时影响权力格局。
他特别指出中美两国在AI方面的投入位列全球一二,“越不及早开展对话,分歧越大”。
考虑到这本书的写作横跨整个疫情,那时ChatGPT 刚刚面世,特朗普还没进入第二个任期,基辛格作为一个冷战boy——经历过冷战、朝鲜战争和全球化—其政治敏感度和对全球关键问题的关注,既来自足够长的政治嗅觉,也来自他曾亲自参与了美国“核战略”的制定。
“核技术”在投入战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政治高层是不知道如何看待它的。尤其在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后,美国失去核垄断地位,两国陷入了军备竞赛,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年轻的基辛格在1957年写了一本《核武器与对外政策》,虽然后来看有些是屁话,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第一次提出了核时代的外交策略。
当大国之间彼此都拥有足够毁灭对方的新型武器时,该如何从战略角度制定对新技术的使用。他提出了“核威慑”和“有限战争”:即将“核武器”转化为政治工具;避免全面战争。
二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是基辛格人生的最后一本书里,为什么写?
因为他认为,AI就是新时代的核武器,世界进入新冷战格局。AI发展到最后会和核武器一样,服务于政治和外交,影响全球格局。
这既是危险,同时也是机会。
机会在于:AI会重新划分全球格局,尤其那些将AI融入到国家治理和军事战略的国家——他特别提到中国、美国和欧盟——将获得更大的优势。
危险在于:加剧地缘冲突且AI比核武器更加复杂。核武器是以物理形态存在的,可以被察觉和估算,各国的核实力,投入经费,大概是可被预估的。但AI技术已遍及民用,各国的投入高度不透明性。此外,AI发起战争的场景未必在战场:脸书就曾多次利用算法推荐介入战争。最可怕的是,核武器是人和人之间的较量,而AI时代的战争,人类可能也不知道,AI下一步会做什么。
所以“核战略”也很难移植到当下:AI就像一个盲盒,它可以作为外交谈判的筹码,但是又难以被人类衡量、控制。
这也导致超级大国之间充满猜疑、恐惧,小国或弱国会面临更大的安全威胁。所以,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TikTok在美国的遭遇是注定的。
我之前和一个做AI陪伴产品的创业者聊天,他谈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如果美国不限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某一天,中国的AI陪伴产品掌握了美国80%女性的情感需求和性需求,那么对美国来说,这无疑也是一种军事威胁。
三
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理解基辛格的预测呢?
首先,中美之间的冲突是注定的,但同时是短暂的。
基辛格认为,失控和冲突后,各国一定会基于AI这项新技术,建立国家级部门,这个部门的作用是,1、对内,确保本国技术领先,2、对外,在全球范围内起到沟通、连接,管理,监督的作用,类似形成联盟。
基于此,中美之间必有一战这类观点是错误的,实体战争不会出现。
作为一个超级实用主义者,基辛格以亲历过二战,冷战、越战的经验告诫:战争是最差的外交决策。因为战争的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第一,灵活的外交手段是最小成本的实现。外交手段包括对话、协商、威慑和妥协等等。
AI时代也应如此,把AI作为新时代的“核威慑”,各国沟通,实现均衡,避免最大损失。
这本书关于AI的预测出版半年后,基辛格就去世了。
其实自70年代退出美国政治舞台后,基辛格提出的“离岸平衡”“有限存在”等外交策略就已经失势。他的策略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美苏争霸——80年代后期,美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领先。
基辛格一生争议颇多,被指责冷酷无情、缺乏原则,善于操控人心,但他的目的直接: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从这点看,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也是同一理念的延续。
100岁的基辛格留给共和党最后的国情咨文是这本关于AI的书,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他把AI视为核武器一样的存在,又收笔于世界再次进入权力划分的新时期。
整体而言,基辛格对AI的态度既不像硅谷的科学家充满乐观,也不像一部分哲学家对此带来的伦理问题忧心忡忡,他不褒奖,不贬低,只是把AI视为国与国之间的战略武器和谈判筹码。
这是作为一个外交家的理智,同时也是一种冷酷。
临终前,他提醒美国一些早已对外交策略失去信心的政客们:关于冲突,学会“管理”,而非消灭。
从这点看,他还是对世界充满乐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卓见 SeeDifferently,作者: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