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恋爱,有“平等”可言吗?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APP,原文标题:《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恋爱,有「平等」可言吗?》

许多人可能是在这段时间才第一次听到「Grooming」这个陌生的词汇。

这个词,英文里原本意为「修剪」、「梳理」,听起来柔软、亲昵,仿佛是饲主温柔地为宠物理顺毛发时的动作。现代中文里目前没有普遍使用的可以对应「Grooming」的专有词汇,一些人将它直观地翻译为「性诱拐」、「性掠夺」。

前段时间,东亚娱乐圈接连曝出的事件让这个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

韩国女演员金赛纶的骤然离世,以及随后其家人对男星金秀贤的控诉,迅速掀起舆论漩涡。一时间,有人将金秀贤指责为恋童癖,也有人认为这是场爱情悲剧。

还有些舆论质疑:「你怎么不早点离开?」就像许多被Grooming的受害者一样,她们陷入了难以诉说的困境,甚至在求救之前,就已经被判定为「不完美受害者」,被道德与社会所抛弃。

因此,我们今天谈谈Grooming,谈谈那些被冠以「爱」的关系,究竟如何一步步蜕变成伤害与剥削。

01、Grooming≠「恋童癖」

当人们第一次接触到「Grooming」这个概念时,很容易将它与「恋童癖」混淆。然而,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等同。

在心理学研究中,恋童癖(Pedophilia)指对青春期之前的儿童(通常为13岁以下)持续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性幻想,这种欲望存在严格的临床标准,例如持续半年以上并导致社会功能损害。[3]这是一个与性高度挂钩的概念,被指控收藏多部儿童色情片的黄子佼无疑符合这个定义。

相对而言,Grooming虽然也可能涉及对未成年人的性侵害,但更核心的特征,是操控与权力滥用。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柏林指出:「Grooming的本质,并非简单的性欲驱动,更常见的动机是权力的控制感与掌控欲。」[4]

也就是说,Grooming的本质不单纯只是「恋童」,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系统性的心理控制与权力操控。在权力不对等关系中,权势方通过精心安排和操控,逐步侵蚀弱势方的心理防线,最终将对方置于彻底掌控之下。

瓦内莎·斯普林格拉在回忆录《同意》中曾描述:「他们说我不是受害者,而是同谋。」

这正是Grooming最典型的现象之一:将受害者塑造成共谋者,从而让真实的操控关系被误解为双方自愿。性诱拐者尤其擅长操纵这种「同意」的幻觉。

《同意》

02

Grooming的温床:

权力不对等的关系

有时候,Grooming从一束「温柔的光」开始。直到多年以后,你才意识到,那并不是爱,而是一场「精心谋划的侵占」。

在社会学家Allan G.Johnson看来,角色定义了一个人在结构中的位置,而角色之间的本质性不平等,决定了所谓的「同意」是否成立。他在《见树又见林》一书中写道:「在权力悬殊的关系中,不存在真正的自由选择。‘同意’只是系统赋予权力者的遮羞布。」[7]

在师生、老板与实习生、成名歌手与圈内新人之间,这种「谁掌控资源」的问题往往是显性的。

当资源掌控权进入亲密关系,就变得不再好说——它不再是工资卡这么简单,而是「ta的赞赏就是我对自己的全部评价」,「ta说我是特别的,我才感觉自己不是一无是处。」

心理学家Aaron T.Beck提出过一个经典观点:人类的自我认知建立于外界的回馈之中。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人对「自己是谁」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亲密他人的肯定或否定。[8]

这正是Grooming者的操控起点。他们用「喜欢你」「懂你」「看好你」让你感到自己是被选中的,是独特的。接着,用轻描淡写的语言侵入你的人格建构:

「你不是小孩了。」

「你比其他人懂事多了。」

「你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女孩。」

......

表面是赞美,实则是一种框定——你要符合ta眼中的「特别」,你才值得被继续看见、被继续喜欢。而这时的你,早已不再为自己而活,而是在扮演ta写给你的剧本。

瓦内莎·斯普林格拉在《同意》一书中写道:「他们说我掌握了主动权,其实是他给了我一套剧本,然后让我误以为那是我自己的对白。」

《她和她的她》

03、Grooming如何诱导人们步入陷阱

在心理学与社会学领域,Grooming被广泛研究,并被视为一种渐进式操控过程:

1.建立信任与情感联结

最初,操控者会通过关心、关注甚至礼物给予,建立对方的信任与依赖心理。这种初步的「馈赠」让受害者感到温暖,甚至产生了感激和情感联结。

《性权利》的作者埃米娅·斯里尼瓦桑对此指出:「当相对无权的一方同意与有权的一方发生性关系时,这是名副其实的同意吗?在这种关系中,权力差距往往会扭曲受害者的感知,让他们相信是自己掌握了主动权。」[2]

2.边界模糊

紧接着,操控者会逐渐模糊私人界限。从公开场合的关心、帮助逐步推进到私人空间,比如逐渐私下见面、个性化关怀,甚至逐渐进入身体接触的领域。

社会学家戴维·芬克霍提出,操控者的目标是通过逐步推进使受害者适应「越界」行为,让受害者难以明确拒绝。[5]

就像斯普林格拉回忆自己14岁时被操控的经历:「每一步都看似自愿,直到我意识到,界限早已被悄然抹去了。」[1]

3.建立共谋感

在关系推进中,操控者经常给予所谓的「好处」或「恩惠」,例如礼物、金钱,甚至是权力和资源。这样做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心理债务,让受害者认为自己有所亏欠,难以抗拒后续的要求

正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李国华送给房思琪礼物,并坚称这是「爱的礼物」,实际上却是为后续侵犯创造了心理障碍,使得房思琪难以抗拒甚至自责。

4.全面控制

最终,操控者会实现对受害者生活的全面掌控,包括情绪、行为决策甚至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受害者的自我意识逐渐被吞噬,难以意识到自身的处境。

社会心理学者Craven等人在2006年的研究中指出,「Grooming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性接触的手段,更是一种更全面的心理操控过程。它的核心目标在于隔离受害者、制造依赖,并最终掌控其行为与对现实的认知。」[6]

Grooming表面上的温柔与善意,掩盖了对个人心理和人格的逐步侵蚀。

《同意》

04

一场「社会性失明」:

受害者为什么不拒绝?

我们对于施害者的想象,时常偏向极端。

Ta应该是个阴沉猥琐、令人厌恶的怪物。但很多时候,施害者的面具恰恰是「温柔」。他们有耐心,有知识,愿意听你倾诉,愿意教你成长。甚至从不逼迫你。

他们会在每一次对话中巧妙地植入「我懂你、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的信号。社会心理学研究者Craven、Brown和Gilchrist在关于性掠夺行为的研究中指出:「施害者往往具备高社交能力、极强的情感操控技巧,并通过建立信任逐步取得受害者心理控制权。」[6]

很多时候,grooming的受害者并不会一开始就感到痛苦。甚至,她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特别的、主动的——心理学中被称为「适应性认知扭曲」(adaptive cognitive distortion):当无法逃脱,就说服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

创伤心理学家Judith Herman指出,面对不对等权力带来的侵害,人类天然有三种本能反应:逃跑、反抗、冻结。而最常见的,便是冻结顺从[9]。因为当你觉得自己无法拒绝,就只能装作这是一场「爱的冒险」。

而这种反应,往往在外界眼中变成了「享受」。于是有人说是受害者心机,有人说是配合,有人说她后来怎么还联系他、还给他发消息。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一个更残忍的事实:

那些受害者所能保有的选择权,只剩「让这一切没那么糟糕」。

《信任》

05、如何看清、拆解、抵御Grooming

这几年来,性骚扰、权力滥用、grooming的事件一波接一波地涌现,我们以为自己越来越能分辨出伤害的形状,可每一次,舆论的走向总是令人心惊。

以下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让你更好地保护自己:

1.守住你与权力拥有者的边界

亲密不是问题,问题是模糊的边界。对那些与你存在权力差的人(老师、上司、指导者等),尽量保持公共空间见面、沟通内容留痕、拒绝非必要的私下互动。不要怕「显得不近人情」,你的界限就是你对自己的尊重

2.识别「善意」的操控

如果某人总在你疲惫、低落、失败时出现;如果ta经常在你面前贬低他人又高估你;如果ta说「只有我懂你」「你不像他们那样庸俗」……请记得这些常是操控者建立依赖的套路,别把操控误当深情。

3.问问自己:这段关系中我是否有同等的选择权?

真正的「自由同意」,意味着即使说「不」,我也不会因此失去基本的尊重、机会与人身安全。如果你感觉你无法拒绝某人的「好意」,那就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

4.不羞于求助

你可能觉得「事情还没发生,不好说出口」「对方太有权力,说出来没人信」,但及时的求助和记录能极大降低你陷入grooming陷阱的概率。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中心,或向信任的亲人朋友倾诉——你不需要独自承担全部不安

在识别与防范grooming行为时,法律层面的规定也提供了关键的保护机制。

在我国,《刑法》明确指出:即使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意」,只要对方是其教育、照护等职责身份人员,与其发生性关系也构成强奸罪(《刑法》第236条)。法律承认此类「同意」因权力不对等而无效。[10]

写在最后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曾在42岁,已婚并处于事业巅峰时说,「自己在人生巅峰时遇见了一个17岁的女孩,而她,也正好在'她的巅峰'。」

脱口秀演员汉娜·盖茨比在2018年的专场《娜娜》中提到这句话时,她说:

「毕加索错在他傲慢,他以为自己能代表所有视角。而我们错在我们无视了一个17岁女性的视角,我们相信她的潜力永远无法超越毕加索。」在那场演出中,40岁的她说,「17岁绝对,绝对,绝对,绝对不是一个女性的人生巅峰。我才在我的人生巅峰!有本事来挑战我啊!我打赌没有人敢来挑战我,因为你们都知道,没有什么比一个曾经破碎却又重建自我的女性更强大。」

《汉纳·盖茨比告别秀: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