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基石
【来源:期货日报网】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4月30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下称民营经济促进法),自今年5月20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不仅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其中,更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营经济的法律主体地位。
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市场主体的大部分,而且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融资难、融资贵、市场准入限制、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恰逢其时,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将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加强政策支持,打破各种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有助于激发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此外,有助于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其次,将增强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法律的保障将使民营企业家更加安心谋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比如,在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可以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利用法律提供的宽松环境,快速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和商业活动中,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个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次,将推动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在法律的支持下,民营企业将更加积极地投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民营经济促进法能够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民营企业不用担心不合理的政策限制会阻碍其创新成果的转化。法律保障下,民营企业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
最后,将增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法律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当民营企业能够稳定、健康发展,就能够持续吸收劳动力资源,包括从传统产业转移出来的人员以及新增劳动力。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能稳定社会消费,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是国家对民营经济高度重视的具体体现,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法律的实施有助于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明确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得市场信号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和投资方向,将资源投入最有效率的领域。笔者期待这部法律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让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大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