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机器人,急着进厂拧螺丝
【来源:虎嗅网】
美国对MAGA最积极的,可能是人形机器人。
从展示的视频来看,它们很少像中国的人形机器人那样善于跳舞跑步、施展拳脚,它们似乎都正经得很,像学徒工一样,一门心思在工厂或家庭干活,展示的动作,多数也是操练与劳动有关的。它们时刻准备着,去复兴美国制造业。波士顿动力的那些招牌式的翻滚腾挪动作、还有马斯克让擎天柱在灯光秀上跳舞,都已经不入流。
FigureAI是步子迈得最大的一家。这家公司明确提出要在建立起人与机器人的混合生产方式之后,下一步将通向制造业的终局: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它的量产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宣布已经设计出了人形机器人生产线BotQ,即将年产12000个下一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3,计划四年内产能达到年产10万个,还有300万个执行器。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该公司创始人Brett Adcock称,正在从头开始垂直整合所有硬件设计。
它在社交媒体上也是争议最大的一家。有人质疑它的经过加速处理的视频,剪辑过于精美;也有人质疑它的机器人并不比现在的机械臂、AGV或洗碗机做得更好。《财富》调研了一番,认为它夸大了自己与宝马合作的价值,此前宣传“队伍”规模和“端到端操作”细节,与该汽车巨头所述实际情况之间差异巨大。
Brett Adcock决定起诉这家媒体。这位“连续创业者”上一家公司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赛道的,目前市值约50亿美元;FigureAI正在以近400亿美元的估值谋求新一轮融资,差不多是它上一轮估值的15倍。
不过,被媒体质疑的也不仅FigureAI一家。挪威初创企业1X,被《纽约时报》记者发现,它的家庭服务机器人Neo事实上是远程遥控的,在意外断开Wifi后无法正常运作。它的市场主要是硅谷的早期接受者。它希望先进入100户家庭,为它们打扫卫生,收拾衣物,允许服务对象在24小时内删除Neo收集到视频,否则就将用于训练。这引发了隐私争议。
Persona AI发布了一个概念视频,希望让人形机器人重振美国的重工业,包括造船、能源与矿业等。HD现代集团还与它签署了合作协议,让它家的机器人来试试焊接船体。这家企业的首席技术官Jerry Pratt出身于MIT,夺得过DARPA机器人挑战赛第二名,是机器人领域的连续创业者,被视为真正的机器人专家,去年卸去如日中天的FigureAI的CTO职位,让市场格外关注这家更为野心勃勃的初创公司。
Apptronik的人形机器人Apollo,也在汽车巨头工厂测试,包括梅赛德斯-奔驰与宝马,协助移动生产线上的部件,并进行质量检查。这家估值2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机器人制造解决方案主要交给了Jabil。
Agility估值接近20亿美元,已经在物流巨头亚马逊与GXO上岗试训,同样在美国拥有自己的工厂RoboFab。在视频中,它们在三天半的时间里,连续工作了28个小时,以98.96%的成功率完成了三个不同的任务。在美国,仓储、物流和制造业有超过100万个未招到人的物料搬运职位。Agility相信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十年成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核心。
亚马逊自己也拥有庞大的机器人队伍,超过75万,不过主要还是非人形的物流配送机器人。该公司将其最新的机器人Vulcan描述为“首个真正具有触觉的机器人系统”,可以根据物品的大小和形状,调整它们的抓握力,不至于破坏包裹。每年,亚马逊仓库有超过140亿件物品是手工存放的;亚马逊希望Vulcan能够以每天工作20小时,每小时300件的速度,帮人类承担80%的任务。
英伟达发布了开源模型GR00T N1,这是一个泛化程度较高的“通用具身智能模型”。该公司将这个模型加载到多家合作伙伴的不同机器人身上,主要也是干活,包括物料搬运、传递等。机器人的外形,应该是傅利叶的G1,戴了一顶英伟达的安全帽。
Hugging Face最近收购了法国人形机器人公司Pollen Robotics,将开源社区从软件和模型库扩展至硬件领域。去年,Hugging Face从特斯拉Optimus团队挖来了雷米·卡德内(Remi Cadene)担任公司机器人项目负责人。这次收购直接获得了现成的Reachy 2,也是个干活的好能手。
在美国科技巨头当中,谷歌Gemini Robotics发布过两款新的具身智能模型,它投资了Apptronik,希望做更多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安卓系统;苹果旗下也有一个神秘的机器人团队,唯一曝光过的是一款形似台灯的“桌面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巨头ABB联合初创企业BurgerBots,做了套餐饮机器人系统,平均27秒制作一个汉堡。这是一套流水线,用到了两款机器人,但都不是人形的,一个快速挑选配料,一个完成最终组装。
美国还有大量高校与研究机构,试图解决人形机器人的就业问题。斯坦福大学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做家务。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发现,从地上捡东西这样的全身动作,对人形机器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似乎,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早期梦想,到10年前波士顿动力与谷歌的兴奋与失落,再到5年前特斯拉雄心勃勃的重启,以及近两年中国与美国引领的竞争,机器人尤其是冠以具身智能之名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再一次走近市场。
但是,数十年来,要让机器人进厂拧螺丝,同时面临软件与硬件的瓶颈。最典型的困境之一就是莫拉维克悖论(Moravec's paradox),AI搞定对常人来说很难的推理问题,要比搞定人类几乎不需要思考的感知运动容易得多。
他们没有让机器人去跑马拉松。英伟达AI总监Jim Fan最近在红杉资本AI峰会上提出,需要一个“机器人图灵测试”来验证这项技术在现实世界的进展,比如,将凌乱不堪的房间打扫得看不出是人类还是机器人做的。
欧美人形机器人企业纷纷赶着进驻工厂与家庭,是面向投资人的估值驱动的,是面向MAGA梦驱动的,还是真的已经通过了“机器人图灵测试”,可以在多个环节帮助人类,替代那些工业机器臂或自动化设备?
一家400亿美元估值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诞生,会是今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