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美国:各从其类
【来源:虎嗅网】
调研了美国一圈,提供一些杂谈感受。没什么太多叙事,需要大家自己做结论,但肯定坚定了我自己的投资逻辑。网上最热的宏观讨论:美国例外论的终结、美元美债黄金去哪儿、关税谈判对美国通胀的最终影响、外资离开美国是否加仓中国、美国LP关心的问题、耶鲁藤校甩卖一级是否是另一个危机、美股现在应该加还是减……都有涉及。
南方的美国:当地经济、文化、信仰
第一站是个以前从没想过会来的地方:田纳西的纳什维尔,朋友说这才是美国白人的精神首都。纳什维尔大伙都略知是Taylor Swift和猫王的老家,在乡村音乐名人堂里,第一个看见的就是Swift教育中心。
让人震惊的是周日下午三点,屋顶上就人满为患,路上也是蹬着人力车喝“街酒”的白人姑娘小伙,唱着笑着,嗨到不行。
下午三点的街头
下面是入夜以后的大街,每一间酒吧都爆满,不是乡村就是摇滚,人流之摩肩擦踵直观上比赌城震撼。我在国内准备的是关于美国衰退的问题,到了这里一看,问不出口了。我把这些照片给大城市的精英看,他们也很意外。你说美国南北之间互不了解,我觉得也是对的。人的成见比山大,恰似常青藤教授对上红脖子。
纳什维尔百老汇大街,遍布音乐酒吧
为什么纳村这么火爆?这些人是哪里冒出来的?我去当地华人教会参加个活动,多了些了解。原来疫情以后,美国出现了几个新兴的经济hub,德州奥斯汀一直发展很快,并不在此列。当地人说纳城因为税务优惠,招揽了一批制造业,比如尼桑的美国总部就在这里。
碰见一个中国大哥,做的是锂电池相关,算是宁王的竞争对手,是从加州搬来的。还有从纽约和芝加哥搬来的,有人移入是城市增速提高的前兆,房价也会涨。这里也有金融业,当地有些大的家族办公室,UBS和JPM也有很大的总部。
纳城GDP增速连年全美前列,疫情后的五年经济迅速发展,GDP从1440亿美元涨到2023年的2040亿刀(大城市波士顿是6100亿,上海是7100亿左右),增速全国第二,2024年又涨了3.1%,人口才71万。制造业外,大公司HCA、 亚马逊和甲骨文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本地建了很多摩天楼。
这之外,传统的美国音乐之都旅游业继续发扬光大,现在纳城是Bachelor Party的必选地。在美国二线首府中,就纳村还没有中国城,现在正在新建,据说要弄几个餐馆加一个大中国超市,本地华人也能买到大白兔奶糖和梅园罐头、老干妈了!纳城还有个很好的范德彪大学(Vanderbilt), 和北卡的杜克并称南方哈佛。Vandy校园里有一排排的fraternity house兄弟会,上面是各种希腊字母的组合,难道范大传统是下课就聚会喝酒?有范大的同学方便给讲解一下。
其他新小龙,还有隔壁的北卡夏洛特、亚特兰大等等。这些南方城市,都属于圣经带,笃信基督教。爱做礼拜,爱音乐和爱户外活动,纳城的礼品店里卖的是牛仔帽。街上和酒吧里纯是美国白人,大家都很fit,和刻板印象里美国南方胖子形象不符,有一种纯美国的“美感”。
在纽约看到各色人等,高矮胖瘦,奇形怪状,玩命追逐梦想(马内),觉得那就是美国,美国就是大熔炉。南方很不一样,不做精英或者没机会做精英的也有很多,不知道哪边才是美国的脊梁。有时候专家告诉你的虽然没错,但也不一定对。到最后,还是看你自己信什么。
我记得二十年前做留子的时候,一次从纽约回国,边上就是个南方小妹,十分单纯清澈。她和同学是去亚洲某处支教(或者传教),第一次坐飞机。作为一个美国人,一辈子没来过纽约,第一次来居然是转机去遥远的亚洲?她也没想着住一夜逛逛花花世界?这些显然对于她来说兴趣不大。这些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难以理解。这次在纳城的街头,似乎又看到一些这种南方小妹的影子。有那么一类人,用“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或者“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种庸俗的总结,肯定是解释不了的。
其他感受,纳城是旅游城市,酒店前台非常亲切专业,类似国内。反观北方城市,纽约前台基本不鸟你,波士顿看心情。
酒吧大街不远处,有三座大教堂。最为宏伟的是这个纳城浸信会第一教堂。一看就很有实力,在200年古迹原址边上,盖了全新的礼拜堂和办公、团契设施,整整占了一个街区。我想敬拜的人应该不少,因为有个巨大的地下停车场。对比波士顿,我在哈佛法学院隔壁就看到了四个大教堂,全Cambridge不知道还有多少。但是剑桥的教堂古老雄伟不假,并没有看到纳城一浸这样的扩新堂、新发展,也不知道礼拜有多少人参加,要知道哈佛一开始是个教会学校。
纳什维尔第一浸信会教堂
1636年,清教徒登陆16年以后,建立了哈佛来培养神职人员来发展基督信仰,以及满足新世界的学术需求,其他常青藤也是依此宗旨建立。内战前,美国总共建立了108所大学,其中106所是基督徒为信仰所建。哈佛1643年最初为拉丁语“真理”(Veritas),基督徒都知道真理是什么意思,也知道去往真理的道路是什么,他们确信拥有真理才拥有了生命。司徒雷登治下的名校燕京大学,校训就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1650年哈佛校训改为“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1692年改为“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后恢复为最初的“真理”(Veritas)。百度百科说藤校离开基督本源,促成了信仰自由,学术自由,才有了后来的社会进步,其实说这话也是想当然。我有个朋友,孩子上哈佛附中(某私校),他说藤校的孩子脑子乱了,里面又是AI又是对冲基金又是牙医又是律师,那个“自己”不见了。
美国是个基督教国家,这话委实不假,全世界教堂最多的是美国,总共35—40万座教堂,平均1000人一个。朝鲜有四座,索马里一座,沙特没有。其他前四是意大利、巴西、西班牙和墨西哥,但最多的巴西也就十万座,和美国的数量级不能比。至于欧洲,教堂变酒吧的新闻屡见不鲜,信仰正在快速地消亡。法国奥运会开幕式上,变装跨性模特调侃最后的晚餐,正是这个趋势的明证。
刚开始美国这地方没有居委会,孩子出生了登记户口都是去教会。我记得麦当劳传记片《大创业家》里,主人公Ray Kroc说他最大梦想就是每个town都有一座十字架,加一个金色拱门。
朋友告诉我,清教徒登陆新大陆,和西班牙人来抢财宝完全不同。清教徒来这里一开始非常艰苦,其实在荷兰跟教会认个错苟着就行了,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基督)自由,没必要跋山涉水来开荒,旁边印第安人不是吃素的。说到这里又有人要质疑,美国人信教为啥干么多坏事,基督徒怎么还种族灭绝印第安人。下面说个故事。
在麻州北部,有个地方叫Deerfield,这地方有个大名鼎鼎的私校Deerfield Academy, 爱爬藤的中国家长可能知道。不一定知道的是,这里还有一段屠杀的历史。
1704年2月29号,法国人和印第安人联手袭击了Deerfield屯,屠杀47个英国移民,抓了112个,要走300英里带回蒙特利尔当奴隶。其中有个7岁的女孩Eunice Williams和她妈妈,她妈妈也叫Eunice,因为滑了一跤走得慢,被印第安勇士砍死,婴儿弟弟也被扔到石头上摔死。
Eunice中最终活下来,走了三百英里为奴,后面嫁给了土著,生儿养女。爸爸费劲周张有机会把她赎回来,她不肯回到麻州,但是经常长途跋涉回来看爸爸和清教徒亲戚们,每次要走半年。现在Deerfield有个纪念碑,纪念这件事。
我想说的是清教徒真的是为了信仰来的新世界,是来受苦的,不是来淘金享福的,环境相当危险。不理解基督信仰,就无法理解美国从何来,以及现在为什么这么分裂。为什么川普政府的很多政策,在华尔街、常青藤校园这些“文明、精英”阶层看来如此荒诞不经,就是因为川代表的不是这些精英。他代表的那些人,和这些精英有不同的信仰。川的具体举措和他的“私德”,并不深入讨论了。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朋友说2020年看到那块老纪念碑(大概1800年树立)的时候,纪念碑上原文写的是Eunice Williams被bloody thirsty的savage用tomahawk砍死,等他2024年再去看的时候,blood thirsty的savage几个单词被凿平看不见了。美国过去这些年也在破四旧、搞和谐。
一些访谈:GP、LP
有了第一站纳城的观察,我得调整接下来调查的角度。大家全都被媒体影响,中美都一样。如果手头没有自己独立的信息渠道,只靠博览各种二手信息(包括您看到的我这篇文章),那么形成的观点就是各种道听途说的大拼盘。即使你多读了些深刻的书也没用,因为书也是二手。
信息渠道并不是自发建立的,很多时候是多年形成的。比如一个在semi做了20年的分析员,他的渠道必定不是二手的,而是直接来自各个厂商的CEO高管,以及多年下来形成的如何挑选、处理、使用信息的流程和方法。这些方法,也是经过多年犯错、改正下来,才达到了一定的准确率,这就是alpha。
alpha不能太学术化,定义成不赚市场beta的钱,其实没有beta基金们早关门了。我爱在美国当地找老汉管理人,就是爱这些经验积累。这些本地管理人网络,再加上本地华人PM给你deep dive,这就闭环了。
由此想到,很多时候“道”的意义被夸大了,“术”的辛苦被低估了。例如大家都奉为圭臬的个股投资的“道”:巴菲特,他买什么是透明的,按说信众跟着买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来一遍遍朝圣?我想大家其实是想在巴老的框架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个股,跑赢他的表现。但这个“术”的部分,才是关键难点,这和“师夷长技”的思想,没什么不同。
就拿巴菲特的组合来说,其实个股的占比比大家想象低多了,现在的他并不是选股为核心,而是撬动保险公司的钱买美国公用设施,做稳赚不赔的现金流投资,其实是个PE。这个体量的资金,肯定不能指望选股了,要充分发挥规模的优势。你看下图巴菲特的版图,个股只占31%,其他是现金和各种美国土特产:铁路、保险、能源、电力。
巴菲特之所以这么吸引大家,还是因为首富手把手教你炒股60年,这种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还提供了大量的箴言,有助于爱投资的年轻人管理好自己的预期,更好地面对挫折。但我看到大会上12岁的男孩问投资问题 ,总感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似乎没必要爱这个。
另外一个“道”与“术”的关系是耶鲁模式,耶模是大家学资产配置的起点。但是每个大类资产下面选哪个具体基金经理,这是“术”,术才是关键。就拿各大多策略平台来说,从配置上无非是股票多空、固收、股票量化,以及一些交易套利型策略的组合,但是每个策略下面找什么人来干活,这才是Ken Griffin、Steve Cohen这些大佬的全天候工作。耶鲁以及其他大学的基金多年高配private, 现在面临一次性被清算的风险,这么来说“道”本身也被质疑了。
说到具体干活的基金经理,在这次看似宏观巨大不确定性的风暴中,我对美国买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习惯于适应市场变化,很少讨论宏大叙事。比如我问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下有些什么个股看好,回答竟都是沉默,最多也就是围绕自己的持仓硬聊两句。
基金经理特别像插秧干农活的,全天候悉心呵护自己田里那些秧子(仓位),对这些秧子熟悉得inside out,这些是活命的本钱。你叫他突然对黄金、比特币做些评价,他也是随口说说,不能按既定流程形成convinction的,就无法上仓位。
大家都是根据过去十几年积累的程序做研究做调整,有些系统化的味道。美国例外论他们也讨论,但绝对没人把这些三万英尺的事情放到模型里,也就不会反映在交易上。也就是说,就算美国例外论消失是个趋势,也是个十几二十年的渐进发生的事情,而PM真的很想过好今年。
而且美国这边,宏观这事变化也快,我问一个LP 衰退要来了吗?她说三周以前还没见到,那时去提个新平治车,要排大队,现在怎么成了风雨欲来,她也挺懵。很多时候,华尔街大佬上电视唱空警告,也是说给政府和联储听的,就是为了吓住他们,赶紧给点政策,这招屡试不爽,因为政府确实怕股市跌、10y收益率涨。下面是周末的Soho,歌舞升平。
有个PM总结得很到位:做二级就是这样,一段时间宏观决定股价,另一段时间基本面决定股价,我们就要熬到基本面回来那天。所以不管达利欧对上下五百年看得多清楚,PM还是对自己地里的秧子更熟悉,更有信心。风暴来了,就想办法保护地里的秧子,也不会因为专家说美国丸辣,他们就把秧子拔了地卖了去干别的营生。
PM紧张不紧张?很紧张。为了能顺利实现头部仓位的预期catalyst老辛苦了(比如预期的并购,预期的新合同,盈利上修等等),每天来回折腾空仓就为了保住净值,熬到v day,让今年业绩为正。
有个LP说,美国还有个特点,就是过于透明,整体真人秀一样。你看川普内阁的每个决定,从俄乌到关税,都像在透明的开放厨房里做菜,所有人直播围观。食材如何、厨师上完厕所洗手没、热锅凉油还是大火齐烹,每个吃瓜群众对每一步都有评价、有反应、随时吵架,所以看起来乱糟糟的。
这在我们中国人非常难以接受,但是很多时候也不能就下结论太快。你看俄乌这事,从一开始让正义人士出离愤怒,到现在看来援乌延续,只是补了个合同保障美国利益,难道是不打不相识?在西方世界元首间,个人关系、个人信任非常重要,这点让人很难想象,却也给大家提了个醒。
我问了很多人怎么看川的不可能任务(外加关税、对内减税、降通胀、减赤字、制造业回流),从GP到LP都坦陈完全不知道川的下一步要干啥。都说美国失业率这么低,厂子搬回来也没人去打螺丝。都说盖个厂子4—5年,到时候川都下台了,哪里会有傻CEO真的投资美国。都说100%有recession,都说过几周要看到沃尔玛的架子空了,因为给中国退货,那时政府要抓狂。
但我看了个向上管理能手、商务部长Lutnick的访谈,大玻璃窗外面在直播TSM新厂正在破土挖第一锹。他说美国正在建技校,这些制造业工作是高端的,根本不是网传的踩缝纫机。这些工作pay 7—9万一年,以后就是几代人在一个厂子里干活,传下去。这让我想起九十年代,我同学中就有家长内退了,同学接替在厂子里工作的,听着很熟悉呀。
也有做工业的PM说,关税政策已促使福特(Ford)、通用(GM)等车厂增加本土产能。从共用事业电力公司的投资可以看出,市场普遍低估了capex的力度。所以最后的结果不会是0或1,而是0和1之间,哪怕最后是0.3,也是巨大的影响。
下面是坐火车途中,看到康涅狄格州新伦敦的300MW新建风电站。
关于美国例外论,美国LP认为美国经济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钱没别的地方去。川最后会回归理智,要不然就再熬四年,也就这样了。最怕滞涨,一旦滞涨,multiple compression能让指数下来十几,earning revision又能下来十几个点。外国方面,听说加拿大已经限制投资美国,allocator连出差来都有限制。
美国LP们信息很全,虽跟我一样只知侃侃宏观,不同的是很熟悉美国历史,能把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讲明白。知识丰富,各种分布的结果都讲得很好很吓人,但没有convinction,也就是说不敢call,搞配置的都是这样。如果只是知识丰富,进攻性是不足的,避险是首位。
整体聊下来和巴老说的一样,底线是和2008相比这算个毛。LP虽然普遍声音里都很悲观,但身体很实在,行为看着极淡定。LP一起吃烤肉,哪有什么担心和衰退。他们对美国long term非常有信心,认为今年就是个reset,跌了就买。美国家办多如牛毛,芝加哥100—200家家办,二级市场只是一部分配置。他们还觉得美元贬值是预料中是策略,是政府意欲而为。
为啥这么淡定,盖因早就贯彻了分散。很多美国家办美国只配置了六成,还有一级、各种资产类别,早就有欧洲和中国作为长期配置,配置比例就按照msci world来,大家Non-US已经达到40%,不会再增加。现在这情况下,他们甚至有点看笑话。allocator就靠在beta不行的一年outperform,和老板、客户吹nb。毕竟指数涨25%的年份,allocator连工作都危险,价值大大降低。
其他有意思的点:tax优化是巨大考量,而不是回报优先,因此大家都有很多long only和private,这样不用交税。但有税收优惠fundation, 我见到有只投平台基金的,前三在手,省了很多麻烦。
有PM认为,这次关税的后果很像covid大量小店倒闭,现在仓位集中去quality names。大家认为最终加10%—20% tariffs是确定的,公司们需要guide down然后再beat,因此不免还有腥风血雨。大家知道what's coming,只是not hit yet,但美国人的存款比想象强。
上面提到耶鲁模式碰到个大问题,2022年股债双杀,一下子弄得一级部分超出配置上限了,加上川要砍藤校的联邦拨款,还有取消免税资格的威胁,还有每年要产生现金流2%的压力。(对于管几百亿的捐赠基金,那是好几亿美金的现金需求啊!)多重压力下,只能甩卖一级资产,注意其实他们持有的并不是一级资产而是一级基金的份额,美国已经多年没有IPO,很难说持仓里面到底是个啥,美国一级现在也是堰塞湖,完全没有IPO。
但是美国LP大投一级是有美国特殊原因的,第一是长期持有省税,第二是不用mark to market。每天都在波动的二级仓位确实产生了很多日常管理的问题,经常要向客户/老板解释非常痛苦,关键每个波动也不一定有什么原因。
耶鲁模式,其本质是斯文森老师打破了老掉牙的60/40股债组合,率先大量投资另类资产,以时间换空间,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潮。其实过去很多年,中国家办已经大大超配一级,现在无法套现,情况和耶鲁差不多。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学个外国先进经验,假设这个金律放之四海皆准,但其实有些只适用美国。
今年还是平台包养模式滑铁卢的一年。过去几年,千禧这样的平台募的钱花不完,出现了把钱给外部基金经理去管,自己在后台控制风险的“SMA”管理账户模式,说白了就是平台化代客理财。被千禧挑中的经常是竞争对手的大佬,比如Citadel的。
大平台上有些贡献大的PM, 经常梦想有个自己的公司当老板,但这年头独立基金募资很难,接千禧等的钱就成了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这类专户模式经常要求一定时期的独家协议(包养),让你没办法分散多个客户,但给的钱也多,经常是Gross Buying Power十亿以上,这样独立创业的PM一开始就可以有相当规模,雇些理想的团队。
这毛购买力十亿听着挺唬人的,干得好千禧还能加到几十亿,但这就是个千禧账户里的数字,不是真正的资金。千禧真正控制的是你能回撤的dollar amount,到了红线他把账户停了,合作也结束了。但是千禧和PM心照不宣,把钱的规模说得大大的,也不明说到底是equity还是毛购买力,这样也帮助PM提高市场地位,搞个新闻。
但这个模式问题也在排他独家性,只给一个大哥管钱。今年就出了好几个千禧撤资的案例,前几年的明星外包PM Kodai Capital,去年亏6%,今年亏了2%,就被千禧停了账户。Kodai不久前才过了排他期,可以允许向其他投资人募资。大金主一走,其他资金还没募起来,只能关门,可惜了好几年的机构化建设,一朝化为乌有。
还有个旧金山的Tamridge,一度也是千禧的外包明星,据说差不多一个月前也关了,也是刚刚度过排他期,正准备募个真基金。Tamridge老板Josh Fisher很资深,他原来盼着再造个Woodline Partners。
这个Woodline是一众新的股票中性平台中最成功的一家,由Citadel的两个大佬组建,一个是搞医疗的Mike Rockefeller,一个是搞科技的Karl Kroeker,他们都是Citadel GE的老同事。他们是2018年的最大launch之一,2bn,现在做到了9bn以上。过去几年,他们每年都能给LP赚十几个点,包括2022年的科技股灾年,一条斜着向上的直线就能带来AUM的迅速扩张。
经历多年的潮起潮落,LP们厌倦了大起大落,还是喜欢一条斜线。但是能做成这样很难,大多数还是管理不到这个水平。现在很多单PM的ELS也很重视回撤,持仓很分散,也是希望自己能平稳度过市场的波动期,让LP能睡着觉,自己苦一点天天夜里起来搓仓位也值得。
多策略平台给市场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不假,但是出产的大佬很多只会做市场中性策略,这样就只能接大平台的钱,容他们在背后加杠杆搞骚操作,呈现了一定的工具化属性。这些人是不去奥马哈朝见巴菲特的,他们最怕买股票买成公司的一部分。
就写这么多吧。
最后致敬一张博士屯的留子最爱,纪念好好学习、努力找工的时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海外对冲,作者:赤兔一哥,感谢我的两位主内弟兄JR和SP对本文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