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婚变”,苹果亲手加速谷歌搜索的“AI颠覆危机”?
【来源:虎嗅网】
5月7日晚谷歌大跌,源于一条“苹果开始聚焦AI搜索”的新闻。海豚君把彭博原文看了下,主要核心有两点。下面来简单聊一聊。
一、AI搜索对传统搜索的侵蚀?
——确实存在,目前主要存在于用户搜索份额之间,这也是海豚君近期点评反复提及的估值压制点之一。虽然短期对广告主的预算分配的影响,只能说暂时有限。但苹果高管的言论,情绪面上无疑加剧了市场对谷歌搜索颠覆风险的担忧。
4月苹果Safari搜索量首次下滑,Cue把问题归结为AI搜索的分流影响。但谷歌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随着AI Overview渗透率走高,整体搜索量是在提升的,第三方机构披露的搜索活跃度的数据也能给到相关佐证。
为什么两家巨头说法相反?
海豚君认为,很可能是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在移动端,AI App的搜索问答体验很丝滑,因此要从Safari切换到一个AI chatbot/AI专业搜索的App(比如ChatGPT和Perplexity),甚至是Google自己的Chrome或者Gemini,对于用户来说,切换成本并不高。
但在PC端,Chrome的垄断地位或者说产品习惯优势更明显,因此,这可能是谷歌认为搜索量在上升的原因。
不过这里的搜索量提升,很可能对谷歌的变现增长拉动有限。由于AI搜索的商业化还不完善,几家平台都还没有摸索出一个能够最大化广告变现的模式(AI搜索更加“结果导向”,使得问答过程中大量可以变现的跳转链接失去展示机会),因此无论是ChatGPT还是Perplexity都是依赖付费。
而谷歌为了弱化AI搜索对传统搜索的侵蚀影响,对金融、文旅、医疗等大金主领域的搜索并没有增加太多AI Overview的渗透。同时由于AI竞对都未曾做广告,反而使得谷歌AI Overview融合的广告位更加稀有,变相提高了CPC。
但不管如何,AI搜索对传统搜索用户端的份额侵蚀,是必然的,未来的搜索很可能会被切割于各个AI应用中,甚至消失于AI Agent完成任务过程中(无需用户一步步提问引导,Agent自己能实现每一环节的动作)。
也就是说,任务导向型的Agent越多,就算是无法直接进行很好的广告变现,但长期以往会压缩整个传统搜索的价值。
二、谷歌在苹果生态中的地位被削弱?
——并不是。Cue提及目前仍然不改变谷歌在Safari中的默认搜索位,而商业生态的优势使得谷歌暂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Cue的思考逻辑链是:因为AI搜索影响了Safari,所以Safari要引入更多的AI搜索技术供应商,但这么多供应商中,谷歌的生态更完整,从用户出发,整体体验和习惯更有优势,所以暂时不改变默认位。
言下之意也是说,如果有更好的供应商,那么也会考虑更换。
海豚君认为,Cue提到了“谷歌拥有目前暂时而言最好的体验”。这里并不仅仅指用户体验,而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背后广告生态体系。苹果的Safari并不是免费做慈善,它是需要在保证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判断搜索背后变现的价值有多大,以及谁能做到这个价值最大化。
显然,当下能够做到这个综合评分最高的,无疑还是谷歌。纵然ChatGPT还是Perplexity用户体验做得不错,但商业模式是付费,C端付费力是有限的,不能漫天要价。因此靠C端付费的变现价值,和B端广告主相比,要小得多。
比如可以简单算一笔账:关于Chrome在苹果上的搜索收入,谷歌向苹果支付36%的分成。按照此前诉讼文件中2022年约200亿的分成费用,倒算得谷歌在苹果上的搜索收入有550亿,约占谷歌整体搜索收入的1/3。
2022年Safari用户数大约有10亿人,因此意味着每人要至少支付55美元/年的订阅费,对于新兴国家地区的用户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字。但关键是,如果AI搜索只能通过订阅来变现,这个550亿的收入,分给苹果200亿之后,剩下的300亿很可能无法支撑全量的AI搜索调用推理成本和其他基本的运营开支。
比如OpenAI作为最大的独立AI搜索平台,目前月活为5亿,是Chrome 30亿的1/6,因此其问答量要远小于Chrome这个传统搜索。但尽管如此,OpenAI去年的推理成本已经达到40亿美元,如果简单粗暴地直接对比,Safari 10亿用户,对应的推理成本要达到80亿美元,甚至更多。如果不能做很好的广告变现,这个业务运营不仅赚不了多少钱,还是一笔负担。
而这种广告变现所需要搭建的生态,并非中小AI平台可以应付得来,因此紧盯OpenAI或者干脆是谷歌自己即可。但谷歌在做好万全的应对方案之前,应该没有动力去主动革自己的命。
总而言之,海豚君认为,Cue的这番言论,对谷歌受AI搜索的潜在威胁被摆到台桌前,让谷歌投资者不得不正视这个隐藏了两年的风险。
不过,虽然用户端影响已经看见,但鉴于传统搜索和AI搜索两者的商业生态存在较大差距。苹果同样很鸡贼,暂时并未改变谷歌的默认搜索位。
“AI搜索颠覆”恰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最终落下的时点,除了谷歌要更加专注产品体验,避免用户用脚投票外,商业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谷歌是否加速自我变革。这几天是刚好谷歌反垄断听证会的时间,因此市场情绪会比较敏感和紧绷,不排除短期惊吓过度,或者准确来说,是惊吓过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海豚投研 (ID:haituntouyan),作者:海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