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的“三无”餐饮,拿下打工人的胃
【来源:虎嗅网】
在国内,博主“重庆小伦闯中亚”早早开始了餐饮行业的尝试。最初是连锁餐饮业的运营工作,后来自己创业,从做直营商开始,逐渐扩展加盟商,孵化餐饮品牌。2023年,小伦的公司已经孵化了278家餐饮公司,以“小餐饮”赛道为主,也就是有着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规模较小的餐饮门店。2024年,小伦也尝试过大的餐饮制作,然而他发现,加盟商似乎在逐步地消亡。
见势不妙,小伦又发现加盟商里有几个身在国外的连锁餐饮,坚挺地活了下来。他受到启发,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他考虑过不少国家,近如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远如拉美的墨西哥,不过最后,他奔向了中亚地区。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徘徊中,阿拉木图成了他的最终选择。
在阿拉木图这座哈萨克斯坦的前首都城市,小伦开了两家店,一家做火锅,一家做快餐。他对这两家店有不同的商业定位,也分别遭遇了挑战。
用火锅店探路
小伦计划用火锅店快速积累商业资本,赚点小钱。他目前经营的这一家火锅店,规模在700平方米左右,每一天的营业额大约在2万人民币到5万人民币之间,营收好时一个月的毛利在65万到70万。
在他看来,诸如东南亚这些国家现有的赛道太卷,已经出海的中企又可能抱团求生。作为一个无资金、无背景、无实力的“三无”新兴餐饮店,去阿拉木图付出的商业成本应该更小。
小伦认为,阿拉木图有两大优势。第一是城市经济水平高,堪称哈萨克斯坦的上海,市场消费力强。第二是餐饮竞争相对小,比起国内的餐饮氛围,阿拉木图的食物品类相当少。“除了炸鸡汉堡、西餐烧烤,就是一些当地的民族食物。”
而火锅店也有其优势,火锅的全球知名度足够高,不用再打认知。而且在他的判断标准里,整个阿拉木图的两百多万人口里,称得上在装修、商务接待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华人餐厅不到20家。
他的火锅店正是开给当地华人。本地人难以接受火锅的辣度、油度,他们更偏爱的是甜,而且不看重香料,这使得食物的口味相对寡淡。此外,本地人的主食也不是米饭。
大部分的火锅原料都是从本地进货,遇到极少数本地没有的,就从中国采购。本地的牛羊肉在价格和品质上都有优势,比如牛肉在国内可能是40多元人民币一斤,在当地只需要28到35元人民币。
调料如豆瓣酱等各种酱料,则许多要从国内进口。中哈之间的运输和清关并不麻烦,到阿拉木图的国际客运站的大巴车每天都有。小伦会提前半个月,通过物流网络把货备齐。而清关也可以选择“灰关”方式,来避开一些关税问题。
挑战和困难也不少。除了遇到骗子,当地部门也会来“找麻烦”。小伦提到,各种部门会以查证件为理由,实际上希望收取商家的“保护费”。比如消防部门会分两批人来到店铺里,一批安装消防设置,他们有时会给商家一张“合同”,表示某些器材已经具备,需要收取年费。一批检查消防设施,这批人拥有一言堂式的裁决权,而且缺乏恒定的标准。
“他说过关就过关,说不过关就不过关,你也没办法。”小伦无奈。
这种时候,小伦会采取魔法对轰的方式,动用和当地其他部门的关系,来避免给他们交红包。
谈到如何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小伦在当地的互联网上有些名气。像他会在抖音上更视频一样,在阿拉木图,他用Ins和TikTok来产出内容。有些人会约他出来聊一聊。
小伦在团队管理上也遇到了很大挑战。由于语种障碍,他得雇佣能沟通中哈语言的当地人做员工。
小伦表示,有些本地人具备职业素养,不过他遇到的一部分员工缺少上班的意识,离职快、工期短。在他看来,当地的游牧民族性格是无拘无束,再加上年轻人不管是否有钱,很多奉行享受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些特点反映到他的店铺经营上,就是日结居多,月结很少。他们打一天工挣一天钱(约120到130元人民币),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第二天并不一定来上班。
快餐店进入本地市场
火锅之后,快餐店是小伦专门为本地人准备的产品,一天的营业额在20万人民币左右。
据他观察,当地原创的餐饮品牌不超过10个,食品种类也比较单一。小伦认为,这是因为哈萨克斯坦作为国家本身较年轻,本地游牧民族对餐饮的需求也不算丰富。缺少竞品的同时,也不用经过要抽成的平台就能营业。
不过,当地人对餐饮的要求并不低。为了开快餐店,小伦综合考虑了菜品的口感、价格、店铺的选址和环境等因素。
沪有沪币,哈有坚戈。小伦说,当地食物的价格普遍较贵,一份简单的食品可能要卖到35到45元人民币。比如一碗拉面可能要20到30元人民币。
相比本地餐饮,小伦的快餐店走的是更为性价比的路线。他的目标客户是当地的上班族和学生,在吃饱的基础上,也能吃到不一样的食物。他希望通过性价比的方式来铺量,提高在当地的覆盖率。
小伦给当地人提供的快餐主要是包子,这种包子个大,一个比得上当地的三个小包子,价格也相对便宜。此外,这种包子的发面方式更北方化,对当地人来说可能有新鲜感。
可乐是小伦店里的饮料。在当地售出的可口可乐,甜度和气度相比其他地区都“翻了倍”。小伦觉得,市场上在售的饮品里,超过90%都是可乐。而当地人对可乐的痴迷程度,到了每人每天人手一瓶的程度。他们不喝开水,只喝凉水,而到了晚上喝凉水时,他们还是会选择喝可乐。
当地人对餐饮卫生的标准也非常高。小伦举例说,如果一个人吃饭弄得满嘴油,这就够不上干净。当地人还会在吃过饭后收拾店铺的桌子,不容许桌上乱糟糟。
截止目前,小伦并不打算开展线上外卖业务。当地的外卖平台如Glovo、Yandex等,有些平台的进驻费用并不容易接受。据他了解,部分平台的抽点能达到53%左右。
谈到未来规划,小伦表示由于中亚市场具有相近性,可以将哈国作为起点,让餐饮店逐渐向中亚五国辐射。虽然民族历史比较复杂,但他觉得中哈之间的相关政策不错。中亚或许会成为中国餐饮出海的“应许之地”。
#我是虎嗅商业消费组编辑王子捷,关注出海、消费领域,行业人士交流请加微信:wxid_hjz3uhs3wddv22,请注明身份,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 m15797760578@163.com。
虎嗅长期关注出海,为应对急剧变化的出海环境,特推出“出海潜望镜俱乐部”,为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资讯、链接头部出海平台,扫码下方图片二维码了解详情。
文章标题:哈萨克斯坦的“三无”餐饮,拿下打工人的胃
文章链接:
阅读原文:哈萨克斯坦的“三无”餐饮,拿下打工人的胃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