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斯拒绝法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的
有次新老朋友们聚会,我给好友A介绍一位可能对彼此有帮助的朋友,结果A根本不搭理人家。
第二天A对我解释说:我不理他,是因为不喜欢他的朋友X。既然如此,干脆我全都懒得搭理,省得麻烦,还能让朋友圈清净些。
我对A说:“你的这种暴力社交法显然很狂野。不过倒是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有趣的例子。”
并且,可能是关于贝叶斯定理的最有现实意义的例子之一。
在《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一书中,作者有一段精彩论述:
假设市场上共有4000家上市公司,
其中只有25%(即1000家)属于具备长期价值的“优质企业”,而剩余75%(3000家)为非优质企业。
优质企业通常拥有良好的基本面、稳健的盈利和管理团队。
现在,设想一位投资者,他的单次投资判断准确率高达80%。
这意味着,无论面对优质或非优质项目,他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都是80%。
反过来说,他犯错误(包括错误接受非优质项目,即第一类错误;以及错误拒绝优质项目,即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均为20%。
基于其80%的判断正确率,这位投资者将如何构建其投资组合?
这不是复杂的计算,但非常精彩地引出了投资领域的最关键的智慧之一。
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准确率高达80%的投资高手(应该称得上吧)的表现:
面对1000家优质企业,他会正确地接受80%,即投资于:
1000×80%=800家。
面对3000家非优质企业,他会错误地接受20%,即误投于:
3000×20%=600家。
最终,这位投资者总共会选择投资 800+600=1400家公司。然而,在这1400家公司中,真正属于优质投资的只有800家。
因此,他实际的投资成功率(即投资组合中优质项目的比例)仅为:
800/1400≈57%。
尽管单次判断准确率高,但整体成功率并不突出,这暴露了市场结构和错误类型的影响。
你看,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一个成功率高达80%的高手,因为“误投”的干扰,实际整体成功率只有57%!
请注意,下面是关键!
如果投资者侧重于控制不同类型的错误,结果会怎样?
情景一:降低第一类错误(误投劣质)
假设投资者A将误投非优质项目的概率从20%降至10%,而误拒优质项目的概率仍为20%。
这种做法,有点像我那个暴力社交的朋友,将稍微有“非优嫌疑”的人直接打入冷宫,看似简单粗暴,但是大幅降低了误交烂人的概率。
回到投资角度,看看效果如何。
这种情景下,他将投资:
优质项目 1000×80%=800家;
非优质项目 3000×10%=300家。
总投资 800+300=1100家,其中优质800家。
成功率 800/1100≈73%。显著提升。
情景二:降低第二类错误(误拒优质)
假设投资者B将误拒优质项目的概率从20%降至10%,而误投非优质项目的概率仍为20%。
这种做法,有点儿像你把自己识别牛人的水平大幅提升,但是“误将烂人当好人”的水平保持不变。
他将投资:
优质项目 1000×90%=900家;
非优质项目 3000×20%=600家。
总投资 900+600=1500家,其中优质900家。
成功率 900/1500=60%。提升有限。
情景三:同时降低两类错误
假设投资者C将两类错误概率都降至10%。 他将投资:
优质项目 1000×90%=900家;
非优质项目 3000×10%=300家。
总投资 900+300=1200家,其中优质900家。
成功率 900/1200=75%。(竟然和情景一很接近!)
以下是包含四种情景对比的表格:
仔细观察上面的表格,我们能够得出一个巨大秘密:
相比于避免错过优质机会,有效识别并拒绝劣质项目(降低第一类错误)对投资成功率的提升更为关键。
优质标的稀缺,若不能滤除大量劣质选项,投资组合整体表现会被拖累。
因此,投资不仅在于“选好”,更在于“拒坏”。巴菲特正是凭其卓越的“拒绝力”成为投资巨匠。
在投资路上,学会说“不”至关重要。
所以,回到开头,我的这位朋友A,原来是用类似的贝叶斯定理来管理自己的社交圈,牛啊!
以下,是一份《贝叶斯拒绝法》行动清单:
一、投资:优先拒绝那些有明显风险或看不懂的投资,而非试图抓住所有可能的好机会。
二、社交:宁可谨慎过滤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社交关系,以确保社交圈的质量。
三、生活:主动拒绝消耗时间、精力或对健康有害的习惯和诱惑。
四、工作:专注于核心任务,勇敢拒绝低价值、分散注意力的工作和要求。
五、健康:坚决拒绝损害身体的食物、行为和压力源。
六、成长:批判性地筛选信息和机会,拒绝无效的学习方法和阻碍自身进步的因素。
总之,在“坏”选项远多于“好”选项的世界里,有效拒绝“坏”比努力寻找“好”更重要。
哪怕你拒绝错了,也别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