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场外衍生工具 构筑风险防控“护城河”
【来源:期货日报网】
2025年,全球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全球性的关税调整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被迫重构、各国汇率波动频繁,实体企业宛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船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企业亟须解决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维持资金链稳定、保障原材料供应、拓宽销售渠道等诸多难题,若仅依赖传统的经营模式,无异于在风险洪流中“裸泳”,随时面临“溺亡”的风险。对企业而言,当下,期货工具无疑是其在风险裹挟中最好的“救生圈”,有助于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守住生存底线。
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局面,企业能不能灵活应变是关键。场外期权凭借独特的灵活性与定制化优势,已展现出帮助实体企业对冲风险的能力。场外期权的魅力在于“量身定制”,其突破了传统金融工具的“标准化桎梏”,通过高度灵活的条款设计,为企业与投资者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解决方案。这种定制化特性不仅体现在合约条款的灵活调整上,更在于其能够精准匹配不同场景下的复杂需求,以“乐高思维”进行风险管理,通过模块化组合风险收益单元,重构企业经营决策的主动权。
我国场外期权业务的演进,也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证。近年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发生了深刻转变,逐步从单一的对冲功能向构建生态赋能体系迈进。我国期货市场已经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从提供基础性套期保值工具,逐步拓展至构建全产业链的风险管理生态。
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通过仓单服务、基差贸易、场外衍生品定制、供应链金融创新等多样化形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风险解决方案。这些创新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门槛,而且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链条,助力企业从“被动止损”转变为“主动创效”。
近期,关税扰动这场“压力测试”让不少实体企业深刻意识到,风险管理的本质是生存智慧的升级。企业不应再局限于“避险即成本”的传统思维定式,而应将期权、期货等工具视为优化经营模式的战略资源。未来,随着更多期货、期权品种及相关创新工具推出,实体企业将获得更安全、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善用金融工具,构筑风险防控护城河,将风险意识融入战略基因,化危为机,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