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大锅盖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前几天和老同事聊天,说起最近她带飞的新乘,说:“现在带新人最怕的,不是她业务差,是她不会笑。”
我其实很明白她的意思,但还是问了一句:咋了呀。
她说:“现在旅客太敏感了,你稍微板着脸点儿,就可能被投诉——服务态度不佳。这事儿都多少年了。”
我抽了抽鼻子,心中大喊真无聊——这么多年了,还是老一套。
每个乘务员都遇到过这样的事:
提醒旅客落地别立刻起身,被怼一句“你们服务态度真差”;
拒绝旅客去前舱洗手间,被呛一句“你摆什么架子”;
忙着发餐没听见旅客说话,对方直接投诉“不够尊重”。
最离谱的一件事,是有旅客发病,乘务员飞奔至后舱拿氧气瓶,旅客居然说乘务员的脚步声太大,影响到了他休息,“一点服务意识都没有”,后来乘务长去解释,旅客也不接受——真的什么鸟人都有。
“服务态度”四个字,一直以来都像是个大锅盖一样,什么都可以往里扣——只要旅客稍不满意,理由不用多正当,反正你是穿制服的,你是服务岗位的,你就必须忍、必须笑、必须低头。
这就导致了——假笑越来越多,真话没人敢讲。
你不笑?态度不佳。
你笑不够甜?服务不到位。
你多说一句解释?旅客说你顶嘴。
你坚持章程规矩?领导又说你不够灵活。
那怎么办?
所以我们老乘务员早就练成了那种“职业标准笑容”:嘴角轻轻上扬,眼神涣散,语气轻柔——我们不像大厂里的姑娘,我们每天都要面对300个以上的甲方。
但这不是服务好,只是我们在自保。
因为说真话的代价太高,讲规矩的人容易被当成“没情商”,只有“表面一团和气”才能保绩效、保岗位、保前途。
可什么叫“服务态度”?
有一次飞通宵夜航,我巡至前舱收杯子,眼睛确实有点快睁不开,一旅客忽然招招手说:“你怎么一脸不耐烦?”
我愣住了,那天我其实挺累,但真没不耐烦,只是眼睛有点肿。
他接着说:“你这个态度,我建议你换个工作。”
我懒得吭声。
因为我知道,只要嘴一张,不管我说什么,他都觉得我是在“顶撞”他。
你说态度不佳?是的,那一刻我是真的不佳。但不是因为你,也不是因为任何人,而是因为我一大早出门,加了机组,去了酒店也没睡着,随便吃了几口饭,在身体刚好开始疲倦的时候,上了这个航班。
“服务态度不佳”本该是个监督标准,却成了一种情绪宣泄。
它本该用于反馈事实,而不是反制基层。它本该促进行业进步,而不是让一线集体哑口无言。
我们当然希望旅客体验越来越好,也理解很多旅客出行时,对未知的不安和脆弱。
但请也理解:我们也是普通人。不是假人、不是机器人,我们的专业,不应该靠假笑支撑。我们的态度,不应该靠委屈来成全。
如果你也曾在航班上因为“笑得不够甜”而被投诉,欢迎留言。
我们不是喊冤,只是想说——对于民航来说,所谓专业,从来不是看我们笑得多累,而是这个航班能不能飞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