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过坑,撞过墙:创业第7年我的个人感悟
【来源:虎嗅网】
我从很小就知道我喜欢营销,我相信营销可以把精神力量注入品牌,创造出美好的产品,给人的生活带来更多快乐。
我一直觉得我是个笨拙的人,在没有找到自己的绝对长板之前,我能做的就是在一个领域聚焦、深耕。
相信笨鸟先飞的我,相信比别人更聚焦、更坚持、更早开始努力,并且不停地钻研营销,访谈全天下营销最强的人,用实践营销来解决企业的增长问题,我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相信你也看到,直到今天我的工作仍然是,钻研营销,访谈天下营销高手,和落地营销策略到企业)
我前 33 年的人生经验里,动力来源一直是在纵轴的成就感——从纽约 MK 的职场精英,到创立刀法成为“营销圈顶流”。我的每一步都在世俗定义的“成功之路”上狂奔,要往上爬。
大学还没毕业,我就已经手握十几份实习,去过罗兰贝格、第一财经、可口可乐,甚至还去体制内折腾过。大学毕业后,我拿着宝洁和联合利华的 offer,纠结得就像清华北大不知道去哪一个好。
进入联合利华两年不到,我加入了纽约时尚圈的 MK,作为亚太新媒体经理,也是总部唯一的中国人,当时我才 24 岁。
离开 MK 的那天,我顺手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在纽约 MK 做新媒体经理教会我的事》,结果你们都知道了,我几乎一夜成名,开始了自媒体和超级 IP 之路。
不甘心只是在大平台上的我,回国加入了共享衣橱衣二三,成为他们的 CMO,一条《职场秘密武器》和一系列增长策略把公司推上了新高峰,撬动了阿里、红杉、IDG等一系列明星资本的融资。
光鲜的独角兽背后,我却开始反思营销背后的商业模式和品牌战略,取舍之后,我萌生了做 CEO 和创始人的心。
在 2019 年,我创立了刀法,第一个出来开始记录中国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和打法,并大声喊出刀法的愿景——“成就中国好品牌,带领走向全世界”。
那年我 29 岁,很多人说,你这个小姑娘竟然也敢想这么大。但很荣幸的是,我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同行。
创业前 5 年,刀法和我的野心同步向上,要铺大摊子、要越做越大,社群、内容、课程、峰会、咨询……甚至想过要做基金和 FA。
如果说我的 A 面是创业成功、粉丝百万的营销专家刀姐, 在我的 B 面,则写满了曲折和脆弱。创业从 0 到 1 的同时,团队和业务已经迭代了好几次,我也经历了父亲突然得胰腺癌去世、怀孕生儿以及很多人都知道的离婚,和背后更多大家不知道的种种悲剧,这里也不便再展开。
一段婚姻的结束让我意识到,没有人可以一直勇敢、独立、洒脱。也感谢武志红老师的《深度关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了幸福感的来源不是来自纵轴,而是来自横轴的深度关系,来自和自己的关系,和别人的深度关系,来自过程中的体验。
本以为纵轴的成就感会带来幸福感,却带来了更多的全能自恋。
于是我开始横向向右走,开始学习观察人,观察自己,开始观察落叶掉下来的瞬间,开始进入了 slow-mo。开始看见了,看见了许多人的内心的恐惧和害怕,也看见了他们的向往。
我对自己、对别人、对创业的理解都在全面升维,我的人生锚点不应该是“向上够”,而是“向内看”,创业也应该向内寻找答案,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我开始做减法,关掉了许多内耗我的业务,只关注我能提供最大价值的业务,我不再回避,不再“曲线救国”,我一直说的“成就中国好品牌,带领走向全世界”不再只是愿景。
我成立了“刀法智库”,躬身入局,通过咨询业务为很多 10 到 100 亿的企业提供品牌战略咨询,并渐渐形成了我独有的方法论“人群战略”。这次我没有多说,我就是埋头做了近 2 年。
我开始知道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是投射者,我需要用我的影响力的绝对长板,取长取长再取长,去找到和我互补的团队。我从过去的总是想把别人比下去的竞争心态,转为了想要和团队互相托举的创始人心态。
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主体性,什么事内耗我,我就会拒绝。想清楚了什么事我需要托付给团队,什么事必须我躬身入局,于是我反复研究调整组织架构,理解每个人的长板,并努力把团队和我所相信的“以人为本”知行合一。
所以我们组织升级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刀法进入了全面组织化、企业化的新阶段,一整年下来基底已经非常深厚了,后续会陆续向外展开,公司收入和利润预计全面到了下一个 level。
熬过一段很长的阵痛期,再到深水区的恐怖期,甚至一段痛到麻木的冷漠期。今年春天花终于开了。
创业前 6 年,我开始学会接纳团队脆弱,也学会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创业第 7 年,刀法从“乱赚钱”转向“赚对的钱”,从“草台班子”的个人团伙,变为一家以咨询为核心的战略型公司。
一、创业以来最勇敢的决定,砍掉了三分之二的业务
我创业 2019 年开始是火力全开,到了 2022 年却差点抑郁到什么都不想做。但反而是那时候的“死”带来了我的浴火重生。
刀法 2019 年初刚刚创立的时候,有三个业务板块:营销自媒体/行业媒体、营销社群和课程、创始人社群。
当时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去找到品牌和营销最前沿的打法,用户不仅能在公众号上读文章,还能在社群和社区里继续讨论,还有不懂的我就来教他们。
后来我们的业务越做越大,社群规模在行业内都算得上顶级,媒体广告业务的数字水涨船高,高质量的课程也凝聚起了一批消费品牌的创始人、CMO。
这些业务看起来让我名利双收,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知行难合一。
我一直说我的使命是“成就中国好品牌,带领走向全世界”,我相信中国会产生超级品牌,中国的宝洁和联合利华、中国的 lululemon。
当我用“人群战略”反观自己时,总是面临着回答不了的问题:拿什么成就品牌?和谁一起成就品牌?怎么成就中国好品牌?
公众号、社群、课程虽然获得了行业许多好评,也有许多营销人感谢我,说我帮到了他们职业上的成长。但始终和我“成就中国好品牌”的使命不能说是毫无关联,只能说是距离很远。
我只是在传授课程,还是真的在解决企业问题?我无法自洽,我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后来才知道,也许这就是我 INFP 的特点,知行合一不了一点,就会很内耗)
现在回想起来,创业初期和我一起创业的人真的很惨,因为公司同时在做 N 个业务,我们一共也没几个人,却折腾了三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团队陷入既要又要的疲惫循环,我自己的精力也几近消耗殆尽。
2023 年离婚后知道自己被背叛的那段时间,由于我痛苦到除非是能给我极大的能量输入的事,不然我都不想做了。我彻底从一个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的老板,一度抑郁到走向了什么事都不想干的躺平极端。
当时团队就跟我说,刀姐你摊子铺得太大了,你要会做减法,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到底哪个才是我要保留下来的。
我关掉了社群,关掉了很多,心路历程我写在了《致陪伴了我五年的刀友们的一封信》里面,公司全面转向 to B。
只剩下自媒体,因为我很喜欢研究和分享。但是回想我自己的初心,我一直想做的就是实践营销并成就中国好品牌,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品牌咨询。
砍业务,本质上是砍掉我的“全能幻觉”。既然我说“要成就中国好品牌”,那就不要做多选题,就要去找到那个值得 all in 的答案。
在给大家的信里,我已经提到我们在开展咨询业务,之所以一直没有再说,是因为这次我想先拿到结果再告诉大家,事以密成。
一年半过去,很开心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我们正在帮助从 10 亿到 100 亿,甚至百亿级以上的企业进行全新品牌转型——从品牌战略、产品创新、内容营销到全域营销预算分配,全面做出颠覆性创新。
先说说我背后的故事吧。
从 2020 年开始,每年都会有品牌找我,问我能不能给他们做营销咨询,帮他们解决问题。我其实一直很犹豫是否要做,因为占我精力太大,其他业务就不能进行了。
刀法 2023 年的峰会现场,几个品牌找到我们,想说能不能帮他们做咨询。我其实内心也很忐忑,因为刀法当时的主营业务还是媒体,在咨询行业也是一个新的不能再新的小角色。
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过去 6 年,刀法作为平台积累了一大批中国优秀的操盘手,而这批新一代的营销人才,非常有人群思维,也懂品牌的痛点,能够让更多中国未来的品牌被看到。也许我可以和其中几位我最欣赏的操盘手合伙做一家新型的中国品牌战略咨询公司。
于是,我和团队就用“人群战略”帮助这个品牌重新梳理品牌规划和用户构成,让品牌从卖货走向了生活方式品牌的升级,实现规模跃迁。
没想到,这个刚起步的品牌不仅用真金白银肯定我们的价值,我也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正反馈,当客户对我说“谢谢你们真的帮我解了题”,看到客户创始人眼中放光、整个团队都苏醒的时候,我真的是由衷的高兴。
那一刻我彻底感受到,咨询是最适合刀法,也是最能让“成就中国好品牌”开花结果的方式。
我也非常幸运,在拿到一些结果之后,美业、3C、出行、大健康等各行各业都有大大小小的客户找上门来。我从一开始忐忑,到现在“配得感觉醒”,相信市场自然会给有价值的服务定价。
二、做一个幸福又赚钱的公司,是系统的艺术
去年,有一个角色我一直不敢面对,就是刀法 CEO。作为 IP,我需要往前站,但身为一个老板,却要退居幕后,这两个角色非常割裂。
我一度卸任 CEO,希望让更适合的人去做管理,我甚至可以当一个专心做内容的“数字游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之后,我发现刀法这个新物种,很难交给另一个人。
首先,我们研究的是新营销,本质上和老营销在道法术器上都不一样,而整个营销行业目前都在面临一个人才断带:老的不懂新的,新的不懂结构化体系化营销。(当然我们刀法还是在积累新旧结合的人才)
其次,我们是一个新模式,一半是内容平台,核心是传播,一半是咨询机构,核心是解决方案,这其中还要处理我的个人 IP 和刀法这个机构 IP 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新”就决定了除了我自己,几乎没人能把这个 CEO 做得更好。
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不再逃避,接过 CEO,重新梳理刀法的商业模式和发展主线,团队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
创业初期,刀法与其说是团队,不如说是团伙。有时候团队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我就会非常焦虑,经常是一个人扛着三驾马车累到虚脱。
重任 CEO 之后,我终于想通了,小作坊做不大,是因为根本没把自己当公司。做内容需要全面组织系统化,培养内容大将,集思广益,共同创造超级 IP。
“找人、找钱、分钱”永远是一个 CEO 要想明白的事儿。只要想清楚商业模式,找钱和分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关键在于找人是 1,找钱和分钱都是让人发挥最大价值的 0。
结合我的人类图是投射者来看,最适合我的生产方式不是一直干活,而是把我擅长的内容拆解成不同的部分,再把我的想法投射给生产者们。
我就把内容拆成“前台 BD 谈钱——中台 PM 拆需求——后台标准化生产(编辑、编导、剪辑、运营)”的生产链路,我需要做的是在每个位置上匹配最好的人。
我之前和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总交流,她说欧莱雅坚信人不应该补短,而是应该取长取长再取长,这对我非常有启发。
即使再小的创业团队,也不要每个人成为超人,而是让擅长谈钱的人谈钱,擅长创作的人创作。不要用人的短板去 PUA 人,要用每个人绝对的长板,换来团队整体的互补。
举一个我自己感触非常深的例子,我刚开始做视频内容的时候效果没那么好,很多人就说刀姐是不是你做营销的话题太窄了?你的妆容和睫毛能不能再精致一点?搞得我整天在反思自己的问题。
后来我遇到了和我非常契合的视频团队,我们一起做了 Chip Wilson 的爆款视频。当我找到了对的人,站到了对的位置,越来越多高势能的人都会向我而来,“永生人” Bryan Johnson、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 CEO Vincent Boinay、Swisse 中国区总裁 Niki……
取长再取长,让我和团队每个人都拥有了正反馈。而生产链路清晰之后,内容和商务也不再打架,每个人工作成果可视化,每条业务利润率透明,分钱这件事也会变得非常简单。
我不断地思维迁移,把内容团队验证过的组织模式运用在咨询业务上。现在咨询业务前台有品牌和客户信任,中台通过内容和活动链接客户,后台有操盘和研究,全链路以客户为中心,高标准交付。
今年开始,我左手内容,右手咨询越来越不费力了,整个人也非常精神,总结下来还是因为我的团队已经成长为精兵强将了。每次开周会的时候,我都看到大家眼睛里有光。
他说我们今天刚需之上的消费都是为我们的幸福感服务,而只有那些让员工有幸福感的企业才有可能创造出有幸福感的产品。
以前我只把人群战略运用在业务前端,于冬琪启发我用人群战略打开公司的组织后端。人其实可以被非常多的因素驱动,一种是恐惧驱动型,比如怕失业才干活的老黄牛;还有一种是自证驱动型,比如天天证明自己牛 X 的卷王。
自证驱动的人很多都非常优秀、非常聪明,但假如有一天他去到一个优秀的环境,他就会面临无法处理挫败感的难题,最后转向向外攻击,长期下来对组织是非常不利的(踩过坑的人都懂)。
我需要做的其实是找到利他驱动型和热爱驱动型的人,这些人是团队的核心人群,他们的利他和热爱会渗透到团队中的泛人群。
前段时间我就在面试的时候验证了一下,我问候选人你觉得为什么你的朋友喜欢跟你玩?听到答案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张罗事儿”,我的感觉一下就对了。
我现在在组织上有一条新主线:把人当人,让人影响更多的人,做一个幸福又赚钱的公司。
三、破碎再重生之后,我意识到幸福是唯一的答案
从步入职场第一天,到今天自己做老板,我有一条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主线,就是我对品牌的热爱。
我和很多品牌打交道,深知创始人是一个品牌的灵魂,就像我非常崇拜的 Steve Jobs 和 Chip Wilson,他们奠定了苹果和 lululemon 的精神气质。
这里不得不再次感谢《深度关系》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张牙舞爪”的、成就感驱动的人,变成一个更有感受性、活得具体的人。
以前在纵轴的指引下,我崇尚效率优先,如果有个人摔了一跤,我一定会先把他推开,心里想的是别绊住我。团队里有人哭了,我一定是说你别哭了,suck it up!结果对方哭得更惨了。
离婚之后,我发现自己不是无坚不摧的铁人,越是用理性伪装强势,越是把自己内心的小 doris 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和真实的自己和解了,我不要再装成 ENTP 了,我的内心就是住着一只 INFP 小蝴蝶。感受到自己的脆弱和他人的脆弱,其实是我拥有同理心的起点。
我有一个朋友养了两只小猫,其中一只小猫是老猫生的,小猫刚出生身体就不好,他为了养这只小猫花了很多治疗费,还要每天花时间给它上药。
我从来没养过宠物,我一反应就是:为了一只病病殃殃的猫,放弃这么多,也太麻烦了,何必呢?
直到我成为妈妈之后,我终于理解了一句话叫做“狗狗总是没有错的”。管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很累很细碎、重复的事,比如我第一次带小北出国,每天都要面对屎尿屁日常,几近崩溃;再比如有一次小北说,“我不要妈妈”。
换做 5 年前的我,一定会感受到无力和抓狂,想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呢?你为什么要说让我伤心的话?
但小孩是没有错的,他的表达就是真实的想法,他说他不要妈妈,其实反而是他的内心想要妈妈,又害怕你不在,才会先说我不要妈妈。
上个月我和小北在济州岛的时候,他的手小小的、软软的,牵着我,我发自内心感受到一种微小的幸福。这个很小的生命带来的不确定性,没有让生活失控,反而让我的生活体验变得丰满和圆满。
我不再恐弱,越发理解了弱其实是一种柔软的力量。
弱和强本来就是相对存在的,在旧营销体系下,大渗透、大分销的逻辑是一种强,充满攻击性,无孔不入,但放在碎片化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一种收效甚微的力量。
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人有柔软和感性的部分,在亲密关系里,人会被感性支配。在消费场景里,人会被品牌打动,为情绪和故事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我不是想要那个最便宜的选择,我想要那个最懂我的选择。
所以我才会说今天的品牌更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数字,放下一些必须要理性、高效、强大的执念,商业反而有了人的温度。
至此我觉得我又参悟了人群战略最为本质的一层内核:所有的需求,最终都会指向人的幸福感。
四、横轴觉醒之后,我依旧笃定地选择
6 年前,我绝对想不到自己会成为这个行业里人尽皆知的 IP。成为超级 IP ,有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我一直告诉自己说不要 ego 膨胀。
因为 IP 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有自己的产品和目的,通过 IP 去传递给消费者去放大。
“成就中国好品牌,带领走向全世界”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景,而“人群战略”是从我创业第一天开始就不断打磨、不断验证的方法论。
我把“人群战略”用在业务聚焦、组织管理上,也用人群战略来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群战略”现在也在通过咨询帮到更多的品牌。
创业 6 年,我归根结底就是用“人群战略”做了两件事:
对自己,聚焦刀法的核心价值,赚对的钱、赚自己能赚的钱;
对客户,做深品牌在不同人群里的心智,帮助客户更好地赚钱。
现在我想用人群战略做第三件事:未来“人群战略”会成为行业里的的水电煤,每个品牌都能用。
“人群战略”拆开来看,人群是目的,战略是手段。我始终相信“以人为本”的发心和行动,会产生价值,不仅是商业上的价值,也会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幸福。
文行至此,6 年的时间好像一眨眼,几千字的文章说不尽我创业 7 年背后的所有,也写不完我十数年研究营销、实践营销的细枝末节。
但我始终坚信一件事,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如果创业 6 年还有什么感悟,我想可能就总结成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我愿意一直做那个探路的人,和大家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