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华人父母走在返贫边缘

【来源:虎嗅网】

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说,他家的小学生娃下学期要从所在的私立学校转回公立学校了。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转学决定,因为我知道朋友住的是学区房,对口一所9分的公立中小学,质量不错、步行可达,转学回去正常。闲聊后才知道她背后的难处。

朋友的丈夫原本在物流行业做后端技术支持,前阵子被裁员了,失业后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她自己创业的小公司,也因为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冲击,已经摇摇欲坠。

更糟的是,两人原本的一部分积蓄投进了股市,结果嘛……最近的美股行情,大家都懂,俩人的积蓄被深度套牢。

多重打击下,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孩子四万美元一年的私校学费变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他们只好做出决定,让孩子回归公立学校系统。

朋友的经历不是个案。这几年,有孩子的中年中产夫妻,恐怕成了这世上最难熬的一群人。

返贫,不用“三件套”,这一件足矣

在国内,人们常调侃中产“返贫三件套”:房贷上千万、配偶全职带娃、两个孩子读国际学校。

看起来虽然压力山大,但至少那是一种“体面”的返贫——好歹是住着大房子、背着名牌包去接娃。

可在美国,中产返贫根本用不着这么高配。不用豪宅、私校、二胎,只要一样东西就够了:医院账单。

在教育方面,美国的确很少有人会因为送孩子去一年十万美元的私校而返贫。有条件就读私校,没条件就安心上公立。

说到底,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体系里,从来不缺优质的公立资源——很多州立大学性价比极高,中学也有不少表现突出的公校。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不再执着于大学文凭,转而选择学一门手艺、做蓝领工人,一样能有稳定收入,生活照样过得踏实体面。

至于房子,只要不执念于“顶级学区”,美国还有大量生活成本低、环境宽松的地区可选。在这些地方,用热门学区一半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套更大、更新的独栋house,完全不稀奇。

真正能让大家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信用破产、走投无路的,是突如其来的医疗账单。

这里的医保不是兜底的保障,而是一场场“买了不一定用得上,用了也不一定保得住命”的豪赌。

在美国,看病不是救人命、而是贵到要人命。

Reddit上,有网友吐槽自己因癌症治疗陷入债务泥潭:光是第一次化疗,账单就高达 7 万多美元,即便有Medicare保险,也还得自掏腰包 8 千多美金。破产可能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癌症治疗费用高,那普通病的检查项目呢?也是贵到离谱。

社交平台上,有华人做了一次普通胃镜,环境和享受的服务是真的好。账单到手——总费用4万美金、保险公司报销后还需要自付2600美金。

当然,选的保险公司不给力,就是会支付那么多。比如,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在高校工作,他做胃镜就不用交一分钱。但问题是,她每月自己交的保金高达400美金、一年4800美金,学校还要帮他支付给保险公司三万美金的保险。

所以,自付账单便宜的前提,要么你自己花了不少钱买了个好的保险,或者就是所在单位帮你支付了每年高达三、四万美刀的保金,你才能享受到一折的账单。

算下来,在医疗这块,即使没病没灾,自己每年也没少花钱。

除非你足够老(65岁以上),或者穷到快破产,才有资格享受政府的医疗保险——那时候看病才算“便宜”。可问题是,这些对弱势群体的“免单”,最后其实都摊到了中产头上。

大多数美国人既不够老也不够穷,做一份普通工作、买一份普通保险,一旦生病,就得自己硬扛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医疗账单。

所以,美国的普通中产根本不用豪宅、私校“致负”,多上几次医院,就在返贫的路上了。

但在美国的华人群体又有些例外,因为大家可能真的会因为孩子的教育投资而返贫。

美国的大众媒体将亚裔美国人描绘成在教育上投入巨资的“模范少数族裔”,论为孩子的教育“一掷千金”,华人排第二、其他族裔没人敢排第一。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统计,亚裔美国家庭在K-12教育上的支出远超其他族裔,尤其是在辅导和娱乐课程等方面。

论时间投入与父母参与,华人父母更是一骑绝尘。

单从陪孩子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参观这一项来看:2019年,63%的亚洲学生与父母一起参观了图书馆,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3%;38%的人参观了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超过了28%的全国平均水平。

至于“砸锅卖铁”供孩子读好大学这一块,更是华人父母的“祖传觉悟”。在高等教育支出方面,位列第一。

所以,在美国,返贫根本不需要“三件套”,医疗这一块就能扼住你的喉咙。

如果你碰巧还是收入不高不低的中产华人,那么医疗和教育这两个巨坑,简直能把你吃干抹净、渣都不剩。

中产的努力速度,赶不上返贫的脚步

中产父母为了保住当前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是相当努力的一批人。但无奈自己努力的速度赶不上返贫的脚步。

失业、物价、政策这三股合力让中产们再努力当牛马拉磨、再辛苦攒钱,也难以与瞬息万变的外部变量抗衡。

首先,美国中产阶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市场动荡。

过去,中年人尚且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可近两年,美国互联网巨头、金融机构、制药企业乃至零售连锁,都在大规模“扫尾”裁员。

那些年薪几十万的资深员工,往往因为“成本高”“不再年轻”而首先被请出局。

朋友夫妇定居美国多年,丈夫年薪近40万美元,在华盛顿DC有自住房、两辆车,俩娃在私立小学读书。按理说他们是中产偏上,却依然囊中拮据。

年收入近40万,税后到手约26万,每年要支付10万房贷、10万学费和兴趣班费用、4万日常开销,只剩2万多可支配。全家一年也就周边短途游一两次,衣服只买打折款,账本上每笔支出都清清楚楚,却几乎存不下钱。

结果去年,她丈夫一纸裁员通知到手,家里瞬间失去了主要经济支柱。再就业市场上,年龄歧视让他难以找到同级别的岗位,只能被迫接受更低的薪水——曾经的中产铁饭碗,就这样粉碎。

如此一来,即便是看似入账高达几十万的家庭,也难以承受失去主收入来源的骤变,“返贫”只在一线之间。

其次,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成本的持续上涨,正一点点蚕食中产的安全边界。

美国的房贷利率从几年前的3%一路飙升到如今的6%以上,房价涨幅更是远远超过工资增长(工资仅增 2%~3%)

旧金山、纽约等大城市,一套普通两居室租金往往超过3000美元,动辄就占去家庭收入的大半。

至于日常生活开销,从2019年至今仅仅过去了五年,美国民众手中的百元美钞购买力就减少三分之一。

根据尼尔森的计算,5年前100美元,老百姓可以买到肉、蛋、果、蔬、清洁用品等近30种食物和生活用品;但按照今日价格来算,100美元的预算你只能买到其中20样物品。

这期间只用了短短5年啊。

对此,我家深有体会。

我家每两周去一次Costco购物。2020年前,一家四口两周的食物和日用品开销,200美元出头就管够。这两年,吃的和用的没变,每次花费都400美元以上,价格再也打不下来了。

五六年前,我们加的是1.88美元/加仑的油,现在一样的加油地点、一样的油,要3.3美元左右。

前两天,还有一位华人家长发朋友圈,吐槽美国的一元店(Dollar Tree)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了。

过去店里大部分商品只要一美元,极少商品是三、五美元。现在你去逛,不仅商品价格的上限提高到7美元了,一美元能买到的物品也越来越少了。

最后,政府颁布的一系列行政令,也成为压垮中产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幅提高进口关税,让超市货架上的食物、衣物、日用品统统涨价。专家测算过,关税调整后一个普通家庭每年开销会多出3500美金。

此外,联邦赤字飙升,必然以削减各类联邦援助、缩紧医保覆盖为代价。手里存不住钱、养老金减少,不仅中产现在的日子难过、照此下去,晚景也堪忧。

在Reddit上,有网友提问:为什么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产,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养活全家、供房供车、供子女的教育、还能存下养老钱?现在的中产阶级,双职工家庭都达不到这种财富自由?

与过去相比,今天美国的中产是一种“伪中产”,大家表面上过着宽裕生活,实际上却在用信用卡、房贷、投资账面、和子女教育投资多重压力下努力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内部变量或外部环境稍有变化,看似体面的中产生活方式瞬间崩塌。

华人家长的执念:可以苦自己、不能穷教育

因为日子难熬,所以如何节流就成为中产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华人圈,三不五时就有人询问当前的环境下,开源无望,如何节流防止滑坡?

少用进口产品,少外食、三餐和家务自己动手、不旅游、应需购买,这些法子与世界上其他中产无异。

大家出谋划策,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进行节流,但少有人说要在孩子教育上省钱的。在财务上战战兢兢的华人中产必须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儿上。什么叫刀刃儿?对华人家长来说,就是孩子的教育。

可以苦自己、不能穷教育,是刻在华人DNA里的执念。

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执念走到天涯海角、无论环境几何,也难以抛弃。我认识的一对华人夫妻朋友,生活在美国加州科技公司云集的地区,两人都从事互联网行业。

女方在一家中型软件公司担任产品经理,年薪15万美元;男方在一家初创企业做工程师,年薪20万美元。他们的总收入在当地不算顶尖,但也足以让他们跻身中产阶层。

夫妻俩育有两个孩子:大孩子12岁,原本就读于当地一所不错的公立中学;小孩子6岁,刚到上小学的年龄。

他们攒下了60万美元,本打算用这笔钱支付房子的首付。当地的房价虽然高得离谱,但拥有一套好学区的房子一直是他们的目标。

然而,2025年政策发生变动后,事情出现了转折。

美国政府大幅削减了公立教育经费,他们所在的高质量学区也受到波及,公立学校的班级规模变大,师资力量缩减,老大的中学甚至取消了一些AP课程和课外活动。

于是,夫妻俩决定放弃买房计划,将这50万美元转而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他们的具体安排是:大孩子从公立中学转入一所私立中学,每年学费约4.5万美元;小孩子直接进入私立小学,每年学费3万美元。两个孩子的学费加起来,再加上兴趣班、夏令营等额外开支,一年共需要10万美元。首付这笔钱至少能坚持到老大读完初中和高中、老二读到初中。

现在夫妻俩就祈祷保住工作,这几年能再把老大读大学的费用和老二的教育经费攒出来。

现在,一家四口继续租住在一套三居室公寓里,每月4500美元的租金。虽然放弃了自住房,但朋友觉得这个决定值得。

用买房的钱投资孩子的教育,能不能换来一个光明的前途暂且不说,至少做家长的问心无愧。

至于房子,她和丈夫早就看开了:在国外,大多数老人的晚年归宿是养老院或老年公寓,房子迟早要卖掉来支付晚年生活的费用。与其执着于房产,不如把资源倾斜给孩子的未来。

要知道,买房也是咱们中国人一生必办的人生大事,当买房的执念和教育的执念不可兼得时,华人家长对名校、学历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还是占了上峰。

在财富增长举步维艰、支出却层出不穷的当下,如今的中产只剩一个朴素的心愿:不盼发横财,只求别返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留学全知道,作者: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