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欢迎李菊仙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田进
李菊仙50岁,北漂了十余年,和丈夫赚了一百万元,在老家修了3层楼房,养大了两个孩子。
她身高一米五几、身材消瘦,皮肤偏黑,操着四川口音,干活非常麻利,平时话不多。但若客户挑起话题,她就边做家政,边讲起自己的故事。
从2022年开始,她的主要工作是清洁小时工。这是北京这座城市近年流行起来的用工方式,相比全职居家,这种方式更灵活、性价比也更高。
随着年龄增长,李菊仙发现工作上的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少,因此只要有订单,她基本来者不拒。1个月干下来,能赚7000元。
每次上门清洁大约两三个小时,她要不断腾挪物品、蹲起弯腰,还要笑脸应对客户的投诉和指责,有时甚至需要返工。旺季时,她1天能跑4家。
为节约支出,她和丈夫住得很简陋。她曾合租过没有暖气的地下室,也和5位工友以打地铺的方式蜗居在小房间里,还数次因政策要求被临时通知搬离隔断房。
近几年,手头宽裕些后,她和丈夫租了一间每月2300元、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次卧。
为什么50岁依旧留在北京?她说:“回四川老家,很难再找到收入这么高的工作,北京机会多。”
李菊仙是这座城市30万家政工的典型一员。多家北京家政公司负责人描述了这些人的群像:至少70%超过50岁,95%以上为女性。
过去,她们是这座城市不请自来的过客。如今,这座城市郑重其事地打开大门,欢迎“李菊仙”们的到来和停驻。
3个部门、2份文件,北京市希望在未来3年,每年对接引导1万名家政服务人员来京就业。
过去若干年,中国城市的管理者热衷于引进各类高端人才,但最近一段时间,在促就业、促消费、惠民生的多重动机推动下,从部委到北京、杭州等城市相继出台了促进家政消费扩容的相关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吸引家政服务人员来城市就业。
在家政机构的管理者看来,吸引她们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她们。
需要“李菊仙”
近两年,北京红山缘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相当一部分客户的家政需求从全职居家护理向上门护理的小时工转变。该公司负责人毕建青说,因为很多客户面临经济压力,小时工的整体成本相对更低。
尽管需求有所变动,但毕建青所在公司的营收仍处于上升中。她表示,“一老一小”的护理成本主要由中年人负担,尽管这些家庭的收入出现波动,但护理服务支出已成为刚性支出。
毕建青说:“只要家政人员不挑活、肯吃苦,基本不愁找不到工作。”
近年,北京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2024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超过500万,占常住人口的22%以上。这一人口结构特点支撑家政服务市场不断扩容。
北京家政服务协会第六届副会长、北京爱侬养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穆森表示,北京失能、半失能老人在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方面有巨大的服务需求,同时家政服务需求也逐渐细分化,包括陪诊、玻璃清洁、家电清洗需求等,因此家政行业的整体市场空间巨大。这些服务需求都将催生大量就业岗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人口流动不受制度性制约,高技能人才的集聚程度越高,对基础服务者的需求也会越大。以美国为例,每新增1名高科技人才,会带动5个就业岗位,包括1名律师、1名医生以及3名低技能岗位,如超市收银员、餐馆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等,带动的高低技能就业比例是1:1。(注:高技能和低技能仅是以学历为划分标准)。
2024年1月,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朱光耀曾表示,据行业协会测算,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大概3000万,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家政服务业是众多行业中,比较少见的供不应求的行业。
从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到2025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已成为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等多重政策目标的重要抓手。各类家政服务是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政府也一改此前的“冷感”态度,纷纷启动了一轮家政服务的提质扩容。
张穆森说,前几年北京在引进人才时更关注高精尖人才,相对忽视了服务业人才。但如果一线城市缺乏服务型人才,城市中的服务成本和服务质量都会受到影响,这些影响也将转嫁给普通消费者,进而影响“高精尖产业”的整体发展。家政行业是维持城市运转的重要基础。
2024年10月,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北京市促进家政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围绕扩大家政服务人员规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推动10家以上家政企业作为‘河北福嫂’来京就业输入基地”“会同河北、山西等家政劳务输出大省定期开展品牌宣传对接”等。
2025年3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扩大家政服务人员有效供给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全市每年对接引导1万名家政服务人员来京就业的目标,并力争到2027年建立起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化的家政劳务协作体系,形成稳定的家政劳务输入渠道。
“李菊仙”们
毕建青勾勒了一幅典型北京家政工的画像:住家保姆通常来自甘肃、山东或河北,她们耐力和体力较强,能够接受各种住宿环境,包括住在客厅,并能应对客户的大量护理要求;清洁小时工多来自四川,她们与从事体力劳动的丈夫在外租房,干活勤快且能吃苦,为了更高的收入可以不知疲倦地保持接单状态。
综合多方采访,近几年北京家政服务员平均收入略有增长。其中,住家护理老人保姆的月收入为5000元至9000元,北京核心城区的清洁工收费为40元至50元/小时,普通月嫂的月收入则为8000元至1.2万元。
尽管家政行业吸纳了大量中老年工人,但近两年北京家政行业逐渐出现了一种就业供需错配,即50岁以上的家政服务员呈现出一定的饱和状态。
北京嘉人佳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金华说,一方面,新生代客户更倾向聘请学历更高、技能水平更高、素质更高的家政阿姨,年龄较大的服务人员很难满足这些需求;另一方面,50岁以上的家政服务员供给仍在快速增长。
毕建青表示,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流水线工作被机器设备所取代,加上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大量中老年农民工只能离开工厂,寻找其他工作机会。此时,家政成为少数能吸纳50岁以上女性农民工就业的领域之一。《202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农民工平均年龄达43.2岁,比上年提高0.1岁。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占31.6%。2014年—2024年,50岁以上农民工数量从4684.5万增至9471.5万。
但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近期,张金华奔走在全国各地招聘家政人员。其间,在河北某一本院校,家庭陪伴师的岗位收到了140余份简历,超出了他的预期。
与传统的住家保姆不同,家庭陪伴师主要负责对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进行生活管理和学习辅导,通常会与家政公司签署劳动合同并享有五险一金,岗位通常也不需要做家务。
相比之下,在招聘住家护理员、上门清洁师等岗位时,张金华发现学生投简历的热情明显降低。张金华说,一直以来,年轻人对从事家政行业基本持排斥态度。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接受辅导小孩,但在职业观念上很难接受做家务或护理老人。“在护理员、清洁员等岗位中,年轻人可谓稀缺,这是目前家政行业典型的年轻人就业供需错配现象。”
一些连锁型家政公司正在通过更规范的运营吸引年轻人。
目前,张穆森的公司约有20%的家政人员只在本公司接订单。这些家政工通常与公司签署劳动合同并享有社保,工作内容主要是提供不住家的即时服务,包括家电清洁、上门助浴等服务。
张穆森表示,这些员工制的家政服务人员年龄集中在30岁左右,他们的工作内容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主要采取计时收费或单次服务收费形式。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立的住宿场所和更完善的劳动保障。“这既是迎合客户的新需求,也是家政企业吸引年轻家政工的重要工作模式。”
如何留住“李菊仙”
在家政从业者看来,要吸引更多年轻家政服务员来北京,让中老年家政服务员留在北京,仍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
张穆森说,只有通过各项举措进一步做大家政行业市场,才能容纳更多就业人员,进一步扩大家政行业消费。
为此,张穆森呼吁规范家政行业发展,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在行业内开展业务,引导消费者与家政企业签订家政服务协议,营造更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
一直以来,家政服务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市场上存在大量小而散的家政公司,同时很多消费者通过熟人介绍选择家政服务员,这导致目前家政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在多年运营中,张金华发现,部分家政公司为了节约几十元的体检费用,在为家政阿姨选择体检套餐上“偷工减料”,忽视了幽门螺杆菌检测这一重要项目。
张穆森表示,连锁化家政企业为了合规运营,在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培训、人员信息审核、商业保险缴纳等方面的成本显著高于小而散的家政公司。如果家政市场不进行合规化和制度化管理,就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进而影响潜在消费力的转化。
多位家政公司管理者也呼吁进一步改善家政人员的居住环境。
一位中小家政机构负责人说,此前家政公司给家政人员提供的住宿环境比较差,基本是上下铺或打地铺,一个房间里住好几个人。过去,在北京市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曾严查过一轮群租问题,当年许多家政阿姨因居住成本过高而离开北京。“那时正值年底,本就是需求小高峰,所以价格也出现了短期上涨现象。现在,家政人员的住宿环境虽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家政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在住宿方面打‘擦边球’”。
4月18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的若干措施》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家政从业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等。北京市发布的《若干措施》也提出“加强符合家政行业特点的员工住房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家政从业人员纳入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等。
张金华回忆,2018年参加北京市政府部门组织的一场会议时,曾讨论过将家政从业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范围,但此后几年并未看到相关政策落地。目前,北京家政人员工资相对有竞争力,但生活、住宿环境仍有待提高。如果家政人员租房,工资性价比会大打折扣。
张穆森还提到,家政人员及其子女想融入北京,也会面临户籍限制、社保缴纳等一系列问题。北京城区的生活成本逐年提高,因此绝大多数家政人员在北京更多是谋求一个工作机会,在挣到足够多的钱后便会离开。
北漂十余年的李菊仙从未缴纳过北京社保。直到现在,她对租住的周围环境仍感到陌生,也坦言从未想过留在这座城市。每年,她最向往的就是回
家过年。
在老家,她可以住自己的大房子,不必拘谨地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