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清算所护航实体经济稳健前行

【来源:期货日报网】

破局共生 链动未来

国际贸易新形势下,实体经济如何利用衍生工具保驾护航?5月14日,由海南国际清算所、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主办,上海佰掮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广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新湖瑞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协办的“新形势下大宗商品风险管理与市场创新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破局共生,链动未来,衍生品护航实体经济稳健前行”。来自大宗商品及衍生品领域资深专家和产业界、金融界的代表,就当前行业最新变化以及衍生工具保障实体企业稳健运营的逻辑、路径和相关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李正强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衍生品市场功能发挥的法律要求以及上市公司套保实践等维度展开深度剖析,认为衍生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意义重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流通分会副会长周旭从大宗商品行业的时代特征、待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三个角度,对大宗商品行业的变革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进行了阐述;海南国际清算所董事长冯博结合近四十年从业经验,深刻剖析了清算所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功能定位、大宗商品衍生品场内和场外市场区别、运用场外掉期工具开展风险管理的内在逻辑,认为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需要持续深耕;杭州热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劳洪波结合杭州热联的产业服务创新实践,详细介绍了衍生品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三大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认为运用衍生品可以提升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稳健发展的潜力;新湖期货副总经理兼研究所所长李强通过非标套保、产业链套保等案例,解析企业如何通过衍生工具创新实现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上海东证期货资深产品经理孙程红通过讲解企业痛点与解决方案,从技术和风控角度介绍了数字化工具在期现交易中的具体应用。专家们的独到见解和最新观点不仅为与会代表答疑解惑,更为实体企业在当下如何通过期现结合、运用衍生品有效应对市场波动明确了新方向。

2025年特别是近几个月以来,伴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大宗商品行业风险陡增,原材料价格、产品价格、利率、汇率等波动加剧,在此情况下,实体企业稳健运营难度较大,企业盈利状况、财富管理保值增值等面临巨大挑战。此时,场外衍生品作为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的有效补充,逐步得到更广泛的运用,成为企业避险的重要工具。作为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织者,海南国际清算所大宗商品掉期清算业务快速增长,截至目前,会员数量超过230家,累计清算规模近200万吨、清算合约价值近40亿元,同比增长速度均超200%。

以铁矿石掉期为例,海南国际清算所于2024年年初上线了针对港口贸易的青岛日照PB粉掉期,上线初期,市场依照惯性还是更多选择现货远期作为避险工具,但现货远期基于单边收取保证金原则,无法规避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在价格波动较大时容易出现收取保证金一方“跑路”等诸多风险。此外,现货远期链条较长,一家企业可能因为自己从未交易过的对手方而陷入纠纷,企业无法进行自主风险防控。自去年年底以来,随着铁矿石行业盈利能力逐步下降,远期市场风险事件不断,特别是今年3月开始,华东地区贸易商大规模违约,现货远期违约规模30余万吨,涉及保证金规模超3000万元。由于链条较长,受影响的企业众多,许多贸易商开始关注风险防控更好的场外衍生工具,场外掉期作为简单的衍生工具,其优势逐步凸显,仅4月份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海南国际清算所已经完成了50余万吨铁矿石掉期的清算,铁矿石掉期业务呈现快速增长之势。

针对近段时间掉期市场和远期市场的不同发展态势,冯博表示,远期市场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远期交易主要依靠企业信用,缺少系统性的风险防控体系,交易保障较差,一旦发生违约事件则影响广泛。对于衍生品市场的未来,冯博认为,场外衍生品连接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清算所、经纪人等衍生品服务机构数量将会持续增加,依据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优胜劣汰,而清算所在风险防控方面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场外衍生品是朝阳市场,需要较长期的发展过程,过程中充满希望与挑战。

面向未来,海南国际清算所将始终以实体企业真实需求为锚,持续开发新的场外衍生工具,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拓宽服务范围,以满足更多领域的应用场景。同时,海南国际清算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的“国际衍生品研究智库”也将于近期正式落地。双方将持续聚焦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前沿探索与政策研究,重点开展风险管理工具创新、跨境交易机制设计等课题攻关,致力于为健全多层次衍生品市场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助力区域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为国家“双循环”战略下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制度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