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微观样本——基于“乐清模式”的思考
【来源:期货日报网】
浙江省乐清市针对中小低压电器企业在白银采购中面临的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构建了以商品期货为核心的“乐清模式”。该模式通过整合期货市场与现货交易,解决中小企业原材料采购的关键难题,在确保供应稳定的前提下显著降低采购成本与原材料供应风险,树立了新形势下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的应用典范,具有推广价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强调改革应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并推动金融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指导方针不仅为中国金融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路径,也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政策依据。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包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凸显等。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风险管控手段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如何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机制,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并助力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关键挑战。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抗风险能力较弱、资源获取渠道有限等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愈发突出。因此,探索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支持模式,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此背景下,乐清市的实践经验为破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乐清模式”以其独特的金融应用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经验具有区域代表性和推广价值。本文旨在探讨“乐清模式”对中小企业风险管控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乐清模式”的运作机制]
为深入贯彻相关政策强调的金融需“聚焦主责主业”,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精神,乐清市针对中小低压电器企业用银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乐清模式”。该模式通过期货工具服务实体经济,以新湖瑞丰和乐清金邦为金融服务商,构建金融产品应用新模式,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原材料采购难、议价能力低、库存占用资金高等难题,降低其价格、运输、保供风险。
“乐清模式”通过三级供应架构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与风险管理,如图1所示。一级批发商在“乐清模式”中扮演核心角色,负责从上海期货交易所综合业务平台的仓单交易市场批量采购白银并进行存储,同时通过期货市场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二级批发商作为连接一级批发商与中小企业的中介,负责将整批白银仓单拆分成小批量,并以点价交易的方式向中小企业零售。在三级供应架构的末端,中小企业与二级批发商进行点价交易,按需采购白银原材料。依托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白银期货实时报价,中小企业能够根据生产计划和市场行情,选择最佳的时机和价格下单。二级批发商高效的物流体系确保了订单在两小时内送达,极大地缩短了供应链的响应时间。这种“即时采购”模式使中小企业能够实现零库存管理,大幅降低了资金占用和仓储成本。同时,透明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增强了交易的公平性和效率。
图1为“乐清模式”运行机制
[“乐清模式”的推广应用]
“乐清模式”显著提升了中小企业的采购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如图2所示。其核心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形成规模效应,提升议价能力。一级批发商通过集中采购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白银采购成本,同时通过期货市场对冲价格风险,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价格稳定的原材料来源。这种机制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高质量原材料,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第二,定价更加灵活,交易更加高效。点价交易赋予中小企业更大的价格选择权,使其能够根据市场波动和生产需求灵活调整采购策略。相比传统采购模式,点价交易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通过透明的定价机制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
第三,实现零库存,优化资金使用效率。“乐清模式”通过按需采购和快速配送,彻底改变了中小企业的库存管理方式。企业无需持有大量原材料库存,资金占用成本显著降低,仓储空间和相关管理费用也随之减少。这种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核心业务中,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第四,强调风险管理,增强供应链韧性。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对冲和三级供应架构的风险分担,“乐清模式”保障了中小企业原材料采购的稳定性。即使在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等情况下,中小企业依然能够通过点价交易和快速配送获得所需原材料,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乐清模式”在解决大宗商品采购痛点中具有独特优势,展现了较大的推广潜力。结合大宗商品贸易产品相似度高、价格波动大、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紧密等特点,该模式可有效应对中小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中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效率问题,适用于多种场景,如图2所示。
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与加工:在一些拥有丰富资源禀赋的地区,例如内蒙古(煤炭产业)、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黑龙江(粮食加工产业),可以借鉴“乐清模式”产业集群建设经验,通过民营企业引导、产业链条延伸和地方金融配套,实现资源优势的就地转化和价值提升。
中小贸易企业参与的区域交易:大宗商品市场逐步向多层次、区域化发展,部分区域性现货交易市场(建材、化工)开始涌现,“乐清模式”在商品流通、市场撮合、信用管理方面的经验,可推动这些市场规范化与高效率运行。
“前店后厂”式的贸易加工:“乐清模式”中较为成熟的“前店后厂”模式,即贸易商与生产企业密切合作,可以为大宗商品市场实现“边贸易边加工”提供机制支撑,尤其在建材、能源设备、有色金属等半加工品领域,具备推广潜力。
图2为“乐清模式”的优势及应用
[思考和建议]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灵活性与创新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然而,受限于资源禀赋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内在特性,中小企业在当前商业竞争加剧与产业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挑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不仅是中小企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迫切需求,也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乐清模式”通过引入“订单+期货期权”组合产品、三级供应架构及点价交易机制,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及库存管理过程中的痛点。“乐清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深度融合,为大宗商品贸易提供稳定的供应链支持。
“乐清模式”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实体经济,构建了市场化风险分担与产业链优化发展的新型金融生态,充分响应了相关政策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等要求,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乐清模式”在部分层面与大宗商品贸易具有互补性,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融资相对困难。相较于中小制造企业的资金规模,大宗商品贸易对资本实力要求更高,且交易周期较长,风险敞口较大,目前很多地方金融体系在满足大宗商品贸易所需的信用担保、风险控制等方面尚显不足。其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乐清模式”依托的是高度集中和组织化的市场环境,这在局部市场中行之有效,但目前部分地方产业尚未达到此标准。其三,受到物流和基础设施等短板制约。大宗商品流通涉及铁路、仓储、配送等环节,相关设施体系需要匹配,而此类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政策支持单位介入。
为实现“乐清模式”的全国推广,需结合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金融创新,构建多方协作的实施框架,具体建议如下:
政策引导与区域试点
地方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采购补贴等,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优先在有色金属、化工等产业集群(如广东佛山、江苏无锡、山东淄博)开展试点,复制乐清地区的运营模式。试点地区可依托当地金融服务机构,建立区域供应链服务中心。
数字化平台建设
依托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平台的仓单交易系统,开发全国性供应链服务平台,提供实时报价、点价交易、仓单管理和物流跟踪功能。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透明性和数据安全,引入物联网技术等进一步优化物流效率。
区域协作与经验共享
建立“乐清模式”推广联盟,组织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产业集群开展经验交流,形成跨区域协作机制。通过行业协会、学术会议等平台,分享成功案例,吸引中小企业和大宗商品贸易商参与。定期发布推广报告,分析试点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提升模式影响力。
人才培养与宣传推广
联合高校、期货交易所开展培训,培养熟悉期货市场和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通过媒体宣传、行业论坛和政策宣讲,扩大“乐清模式”的知名度。(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