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期货重塑中小企业生存逻辑
【来源:期货日报网】
逆周期扩张 优化库存管理
当碳酸锂价格从每吨60万元的历史高位一路下探至6.5万元以下,锂电行业迎来新一轮挑战。生产利润持续收缩,原材料库存贬值压力增大,中小企业首当其冲。然而,在行业洗牌过程中,部分企业凭借碳酸锂期货逆势破局。他们以期货套保对冲价格风险,以期现联动优化库存管理,以价格发现调整战略节奏。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期货纳入经营“工具箱”,一场从“价格被动承受”到“风险主动管理”的行业变革悄然拉开序幕。
“双保险”策略助力企业逆周期扩张
2021年新能源产业大踏步前进,吸引资金扎堆涌入锂电领域。随后产能大幅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碳酸锂价格急转直下。这一变化重构了锂电上游产业格局,曾经可观的利润逐渐收缩,不少企业只能选择缩减规模以稳住阵脚。
按照常规逻辑,在行业淘汰赛中,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往往率先出局,但厦门一家专注于锂矿开发及贸易的中小企业(下称Z公司)却选择逆势扩张。凭借合理运用碳酸锂期货工具,Z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硬是在行业下行周期闯出了一片天地。
Z公司进入锂矿行业不足五年,但已在非洲布局多个锂矿项目,且储量可观。此前公司主要做原矿贸易,将非洲的锂辉石原矿运回国内销售,赚取差价。“碳酸锂价格涨至每吨60万元时,买家直接拎着装钱的麻袋到厂里抢购。”Z公司经营负责人张民(化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感慨万千。
“我琢磨着,只卖原矿太‘亏’了,便增设了碳酸锂生产与销售业务,想跟着这波行情,多赚些钱。没想到,价格很快便开始往下掉。”张民坦言,从非洲采购锂辉石原矿运回国内加工,需要45天。价格下行周期中,每运回一吨原矿,就亏一吨。作为中小企业,Z公司面对价格剧烈波动毫无招架之力,只能陷入亏损困境。
2024年,碳酸锂市场供需阶段性失衡加剧,价格进一步下探。数据显示,当年碳酸锂价格由年初的9.7万元/吨跌至年末的7.5万元/吨,全年均价为9.1万元/吨,较2023年下跌65%。面对复杂环境,Z公司借助碳酸锂期货实现了可观收益。
例如,2024年3月,江西环保检查引发供应收缩预期,碳酸锂期货价格从9万元/吨反弹至12万元/吨,旺季供需错配预期得到充分反映。之后,期货经营机构提示Z公司,供需矛盾尚未完全消除,价格存在回落风险。此时,Z公司手握非洲锂辉石原矿进口合同,计划到港后加工成碳酸锂销售,但矿石运输及加工需要数月,若不进行风险对冲,将面临巨额利润流失。
为防范库存贬值,Z公司在现货采购的同时,以12万元/吨的价格建立相应空头头寸,形成矿石采购与期货卖出的对冲保护。后续走势验证了Z公司的判断,2024年7月底碳酸锂期货价格跌至7.1万元/吨。Z公司期货账户盈利丰厚,完全覆盖了现货库存浮亏,并通过分批销售现货同步平仓期货、盘面交割等方式实现了库存保值。
通过期现联动的立体化风险管理,Z公司不仅有效对冲了上游锂辉石原矿采购风险,更通过“期转现”操作,优化了下游销售节奏。在2024年6月的一笔交易中,Z公司持有碳酸锂期货LC2408合约空头头寸,出于降本增效的需要,在听取期货经营机构的建议后,采取“期转现”的交割方式,与已经在碳酸锂期货LC2408合约上建立多头头寸的正极材料厂合作,按照“协议平仓价+升贴水”的定价方式,了结了各自在LC2408合约上的头寸。这种“期货定价+现货交割”的双向锁价体系,不仅帮助Z公司缓解了库存压力,也省去了注册仓单的运费和质检费用,及时回笼了货款,实现了整体效益最大化。
这种“双保险”策略,使企业2024年7月底出场时,尽管在现货市场亏损72万元,但在期货市场盈利278万元,最终实现总体盈利206万元。
“这笔盈利太关键了,既稳定了成本,又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更重要的是通过‘期转现’操作,提前锁定了长期订单,真正实现了从矿山到终端的全链条风险管控。”张民告诉记者,碳酸锂期货上市前,销售渠道长期被传统贸易商主导,他们受限于企业规模和资源整合能力,即便矿石品位较高,也难以直接对接下游需求方。幸好,期货市场吸引了包括正极材料厂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使得像他们这样的上游企业可以通过期货交割直接将产品销往下游终端客户,拓宽了他们的销售渠道。
据张民介绍,在碳酸锂期货的“护航”下,在价格持续下行的过程中,公司也实现了较为可观的盈利。公司有了更多资本,才能在非洲收购更多小矿山,从而实现逆周期扩张。据了解,当前,Z公司经营规模已较2023年翻倍。
Z公司作为中小企业,刚接触期货业务不久,就能借助期货工具实现稳健经营,离不开期货经营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在过往服务新能源实体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深知期货服务的重要价值。此次与Z公司的合作,也让我们明白精准把握企业需求、提供专业定制服务方案、有效应对市场风险是服务成功的关键,提升企业对期货业务的认知和配合程度是确保服务效果的重要保障。”五矿期货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宝宁期待更多实体企业能够充分认识到期货服务的价值,合理运用期货工具,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期货工具破解库存管理难题
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 无论是传统贸易商,还是生产厂家,都需要进行库存管理,尤其是在常备库存和超期库存的成本管理方面,很多企业都会感觉这是一个束手无策的问题。
作为锂电行业的下游,贵州天美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天美锂能)致力于高纯锂电材料及锂系列产品、氟化工及氟系列产品、新能源相关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碳酸锂是该公司生产中的主要原材料,年度消费量7000~8000吨。
在日常运营中,天美锂能时刻平衡着原材料采购与库存管理的关系。“我们不仅要避免库存过多,因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而影响企业效益,还要顾及生产的连续性,确保库存能够保障生产不出现中断。”天美锂能期货负责人刘洋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原材料库存过多会占用很多资金,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息负担过重,也会带来库存贬值风险。但如果过度降低原材料库存水平,一旦原材料价格短时大幅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被迫大幅上升,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生产、销售断档的情况。
自2022年起,碳酸锂价格步入新一轮下行周期。天美锂能作为一家将碳酸锂作为常备原材料的生产企业,更是深切感受到了原材料库存贬值带来的风险。“当时,我们已经预感到后期碳酸锂价格将继续下跌。”刘洋无奈表示,即便明白仓库里存放的货物面临跌价风险,但苦于没有抓手,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行情向预期走去。
据刘洋介绍,碳酸锂期货上市前,为了尽量减少库存贬值造成的损失,公司往往选择低于市场价抛售一部分碳酸锂。“在价格下行周期,由于现货市场缺乏流动性,企业即便第一时间抛售原材料,也会面临流动性风险,进而陷入低价抛售的窘境。”刘洋坦言,公司想要的是相对稳定的收益和可控的风险,而低价抛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一种在交易过程中既能有效管理风险又能创造收益的工具。
碳酸锂期货的上市,打破了天美锂能的困局。在日常业务中,天美锂能在进行现货交易的同时,充分借助碳酸锂期货进行套保。以2024年7月的一笔交易为例,天美锂能在点价采购30吨碳酸锂时,按现货价8.2万元/吨签订点价合同,同步在期货市场建立27手LC2409合约空头头寸,以对冲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在交割时,碳酸锂现货价格下跌至7.5万元/吨,亏损21万元,但天美锂能通过期货平仓,巧妙地实现了现货与期货的盈亏对冲,最终净损失仅0.21万元,对冲效率达99%,有效降低了原材料库存贬值风险。
据刘洋介绍,碳酸锂期货上市前,他们会和上游客户签订长协合同,通常参考第三方平台的折扣价,锁量不锁价。此后每个季度,再重新议价。在价格下行周期,签订长协的方式增加了公司的采购成本。比如,2025年4月,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从4月初的7.4万元/吨下跌至4月底的6.9万元/吨,累计下跌11%。若公司不通过碳酸锂期货参与套保,采购成本仍为7.4万元/吨,而参与了套保,采购成本就能降低2000~3000元/吨。刘洋表示,通过套保,天美锂能提前锁定了生产利润,还能将部分利润让渡给下游客户,相对没有参与套保的企业而言,公司的产品更具价格优势。
与此同时,碳酸锂期货价格成为天美锂能生产、贸易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生产型企业,依靠客户订单来感知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化,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刘洋坦言,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结合客户需求方面的变化去把握市场行情的走向。然而,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样的判断方式,没办法确保每次都正确。倘若在某个极为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价格判断出了差错,那么就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碳酸锂期货上市后,价格发现功能逐渐显现,尤其是2024年一季度以来,碳酸锂期现价格逐步趋合,公司在设计采购策略时,会将碳酸锂期货价格作为现货价格走势的先行指标,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更强的价格指引。
为提高新能源金属期货品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高产业企业参与运用期货和衍生工具的能力,2024年9月,广期所开始实施“助绿向新”产业服务计划。得知公司情况符合培育计划的相关要求后,2024年11月,在期货经营机构的协助下,天美锂能向交易所提供了相关材料,并顺利通过了产业立项,进入了项目考核期。
“碳酸锂期货上市后,我们一直耐心对天美锂能进行系统性套保辅导。目前,该公司运用套保在库存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规避了大部分价格风险。”中信建投期货上海分公司产业总监谢江涛认为,碳酸锂期货为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强化了锂电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产业服务计划帮助新能源企业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期货市场的基本知识、操作规则以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度,还能增强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意愿和能力。
一路走来,锂电产业企业也对期货市场有了更多期待。刘洋表示,未来,希望广期所推出氢氧化锂等更多与产业相匹配的期货品种,来帮助企业优化风险管理。同时,也希望产业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市场培育活动,提升行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