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需求在哪儿,服务就跟进到哪儿——大商所动态优化交割库布局,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期货日报网】

清晨的辽宁大连北良港,一列满载玉米的火车驶入交割库,随着传送带的轰鸣声,成吨的玉米被精准分装入库。千里之外的山西介休焦煤交割库,起重机正将散装焦煤倾倒进一辆辆敞口货车的车厢。这些忙碌的场景,勾勒出大商所交割库的日常图景。

交割库不仅是商品流通的枢纽,更是实体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大商所坚持“服务面向实体经济,创新紧跟市场需求”的工作理念,精准捕捉产业变革脉搏,“一品一策”动态优化交割库布局,构建起覆盖主产区、主销区与贸易枢纽的立体网络。从东北粮仓到山西煤海,从长三角化工集群到北方新兴炼化基地,交割库布局的每一次调整都折射出中国产业结构的深刻变迁,也彰显了大商所“因时而动、因势而新”的服务理念。

从政策市到市场化

玉米交割布局调整织密南北协同网络

玉米产业的变革,是政策与市场交织的缩影。随着2004年国家退出保护价收购政策,玉米市场化程度持续提升。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玉米价格波动剧烈,国内启动玉米临储政策。2008年至2015年,临储政策托起“政策市”,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玉米产量从1.66亿吨上升至2.25亿吨,增幅达36%。但大量收储形成的2.5亿吨政策性库存也让财政承压,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后,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东北玉米从政策性“就地储”转向市场化“全国销”。

市场化进程催生了产业链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新需求。数据显示,2016年玉米期货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为50万手、113万手,分别较临储期间增长5.6倍、4.3倍。近年来,国内玉米市场产销量继续保持上升势头。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玉米产量、消费量预计分别达到2.95亿吨、2.98亿吨。玉米期货市场同步扩容,2024年大商所玉米期货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为67万手、145万手,较2016年分别上升34%、28%。

玉米期货交割库布局随产业变革不断迭代,经历了从立足辽宁、覆盖东北到辐射全国的演进过程。上市之初,大连是“北粮南运”的枢纽,交割库集中在该地区。随着辽宁地区港口设施的建设完善,营口、锦州等港口也成为玉米“南下”的重要通道,交割库逐步扩展至两地,形成以大连、营口、锦州为核心的布局,并维持了十余年。

临储改革前夕,大商所预判市场化后产业的风险管理和交割需求将大幅上升,提前布局。2016年,大商所将交割区域由辽宁扩展至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覆盖东北四省区。2017年,大商所推出集团交割制度,交割库总库容由660万吨增至1528万吨,增幅达132%,最低保证库容由50万吨增至120万吨,增幅达140%,有效满足了产业客户的交割需求。

近年来,依托集团交割模式,玉米交割库从东北向全国拓展,逐步构建起网格化的交割体系。目前,玉米交割库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浙江、陕西等9省区,基本覆盖了玉米主产区和贸易枢纽,并逐步向销区拓展。交割网络的持续完善提升了产业客户参与期货的便利性,为构建玉米大流通格局提供了有效助力。

光大期货农产品研发总监王娜表示,近几年贸易端客户参与玉米期货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这与交割库布局随产业格局调整密不可分。集团企业可以根据成本、运距调整在产区、港口的交割头寸,期现操作更为灵活。同时,交割区域的扩大提升了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的便利性。

大商所对玉米期货的精心维护获得了产业高度认可。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100%的大型玉米贸易企业、85%的饲料养殖前20强企业、70%的深加工前20强企业均通过玉米期货管理价格风险。

焦煤贸易格局深刻变迁

重构交割版图服务产业风险管理需求

与玉米产业类似,焦煤行业也经历了显著的变革。我国虽是煤炭资源大国,但优质焦煤储量有限。2020年以前,每年需要从澳洲、蒙古等国进口大量优质焦煤以填补国内供给缺口。2020年后,国内焦煤市场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国产焦煤供应量增长,自给程度提升。据记者了解,2024年,国内主焦煤产量为1.7亿吨,较2020年增长6%。其中,山西地区产量为1.05亿吨,约占国内总产量的62%。另一方面,焦煤进口量、进口贸易格局出现变化。据产业人士估算,2020年以前我国焦煤进口量超过7000万吨,受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2024年进口量下降到5000万吨左右,降幅接近30%。同时,我国焦煤进口来源格局由“澳煤+蒙煤”转变为“蒙煤+俄煤”,沿海港口的集散地位出现下降趋势。

2013年焦煤期货上市初期,大商所根据当时的产业状况,将京唐港、曹妃甸等港口设置为基准交割区域。为有效应对近年来从相关国家进口量不稳定而带来的标的风险,2022年大商所将焦煤基准交割区域由港口调整至山西主产区,并对焦煤期货交割质量标准和交割区域升贴水进行调整,将期货标准品定位由进口煤调整为主流国产煤,进口煤可作为替代品交割。

对此,国泰君安期货焦煤研究员刘豫武表示,大商所紧跟产业变化,将焦煤基准交割地从港口调整至山西,并调整升贴水,为山西当地企业参与套保和交割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丰富了产业链贸易模式,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灵活性。

据记者了解,以上措施于2304合约开始实施,两年来,措施效果逐步显现。山西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积极性显著提高,大商所累计在该区域设立11家指定交割仓库,占比接近50%。从交割效果来看,2024年以来,山西地区交割量占比保持在20%左右,打破了以往山西地区企业不参与交割的局面。另外,期货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中阳智旭等山西企业已经与下游合作商建立基差点价的长期业务模式,在市场下行时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同时,大商所与相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期货价格于今年年初历史性地纳入“焦煤长协煤钢联动浮动值”编制,成为长协定价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大商所持续跟踪产业变化,进一步优化焦煤交割区域布局。3月,大商所将焦煤期货交割区域扩展至河北南部、内蒙古和河南地区。其中,内蒙古是国内重要焦煤产区,也是蒙煤的主要进口口岸,区域内企业有参与焦煤期货套保和交割的实际需求。

近期,中铝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大商所焦煤品种集团交割库。该企业交割业务负责人表示,增加内蒙古为焦煤交割区域,可以有效解决该地区焦煤产业客户无法在“家门口”交割的难题,有利于吸引传统交割区域以外的国产煤、进口蒙煤参与期货市场。

苯乙烯自给率提升

扩充交割区域更好服务产业升级

产业格局变迁同样出现在化工领域。自2019年以来,我国苯乙烯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产能扩张。在国家政策鼓励下,炼化一体化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苯乙烯装置投产力度显著加大。据信息机构数据显示,2019—2024年,国内苯乙烯新增产能1187万吨,至2129.2万吨,累计增长126%;产量增加698.75万吨,至1562.75万吨,累计增长81%。2024年,国内表观消费量达到1578.72万吨,净进口数值降至20万吨以内。另据海关数据,2024年中国苯乙烯进口量较2019年高点下滑283.55万吨,进口依赖度从27.41%降至2.58%。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苯乙烯市场的地位,也对市场供需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苯乙烯市场由进口主导转变为国产主导。同时,国内苯乙烯生产由华东向华北、东北扩散。

2019年苯乙烯期货上市之初,国内市场进口依存度较高,港口是现货贸易集散地和定价风向标。大商所根据当时的产业格局,将交割区域设置在现货贸易集散地和主产地——华东和华南。随着近年来国内市场供需格局变化,苯乙烯现货市场定价逻辑发生改变,国产苯乙烯大幅替代进口货源,定价权由港口向国内产区转移。

为了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和产业链企业风险管理需求,2022年8月,大商所扩充了苯乙烯交割区域,从原来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和广东省,进一步向北扩展至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和辽宁省,覆盖了全国近九成的苯乙烯产销量。

市场人士表示,此次调整符合产业发展实际并兼顾未来发展趋势,能够更好调动新增区域产业客户参与期货的积极性,是大商所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融结合、提高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水平的又一切实举措。

苯乙烯交割区域扩展以来,产业客户参与度明显提升。据记者了解,2024年苯乙烯期货产业客户日均持仓量超过38万手,较2022年提升122%。参与交易的客户数从2022年的1700余家提升至2600余家,增幅超过50%。同时,产业客户参与交割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扩区后,万华化学、恒力石化等龙头生产企业成为交割库,为企业利用期货市场护航经营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从北国粮仓到能源腹地,从化工基地到贸易枢纽,每一粒玉米、每一吨焦煤、每一升苯乙烯的交割,都在为产业链注入确定性。当期货仓单与现货物流无缝衔接,价格信号穿越地域壁垒,实体经济的血液在这一进一出间加速循环。

大商所持续优化交割库布局的实践探索,为产融协同发展写下了生动的时代注脚。玉米市场通过集团交割打通“北粮南运”堵点,焦煤基准地西移强化能源安全,苯乙烯交割区域扩展助力行业升级。“产业需求在哪儿,服务就跟进到哪儿”,大商所立足更好服务产业,动态完善交割库布局,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