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查AI特征含量”我是不以为然的
【来源:虎嗅网】
一
小红书上搜了一下这个关键词:降ai率方法,竟然有37万+条笔记。
考虑到这个事,绝对算是新鲜事物,这样的数量,可谓是蔚为大观了。
显然这个行为的主要关心者,应该是论文写作者,尤其是毕业季来临,学生就毕业论文查重之后,开启了一个新的工作:查所谓AI特征含量。
这给知网这种平台,大概带来了第二条业务增长曲线。我知道知网是装在上市公司同方股份里的,于是和人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过阵子我一定要留意一下同方的半年报,天下学子们给它充了多少值。
二
就我所知,当下,相当多的高校开启了查疑似AI论文,也就是需要学生提交AI特征含量。这个行为来自于此起彼伏的学生不好好做作业,大量使用AI忽悠的说法。
这则视频获得了巨大的访问量,可能你也见过:
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个被相当多人盛赞为良心老师的没时间没地点没人物的三无视频,大概率是演的。因为视频里提到的quizard AI是一款主打K12的AI产品,而这个视频的场景明显是一个高校教室。高校学生去用K12产品,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总不大可能是乌泱乌泱的主流。
所以,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人类制造的幻觉,不知道比AI制造的幻觉多多少倍。担心AI幻觉的人吧,很有些舍本逐末的味儿。
当然,我也承认,确实存在一种可能性:这个学生自己啥都不干,就让AI帮写了一篇文章。或者说,帮写了很多段落,最后自己马马虎虎粘合一下。
用查AI特征含量行不行?
我旗帜鲜明地表示:在人文社科搞这个,我是不以为然的。
三
查AI特征含量,都是用AI查。而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家AI厂商,敢出具这样的结论:这个就是AI写的。它也只能这样表示:有48%AI特征含量。
这也就是说:疑似AI出品。
既然是疑似,那只能说不是。因为你并没有实锤证据证明,这就是AI写的。这和查重显然是不同的。
于是,有些高校们会说,学生查完AI特征含量,上报数值,做参考哈,是做参考哈,不是直接“定罪”哈。
这个就特别装外宾。试问哪个学生会直接把48%写在空格里,反正你做参考,我无所畏惧。
更有些高校,直接摊牌不装了,不是数值参考,而是硬性要求:不许超过15%(本科)。
搞到最后,必然出现小红书上的这一幕。
然后,就形成了一个产业:有专门的帮你降AI的机构来帮你做这件事,当然,肯定不是免费的。
天下学子,瞬间就多了两个支出:查AI、降AI。
四
AI查AI,到底靠谱不靠谱呢?
反正西语社会,已经爆出了好几条说查AI不靠谱的新闻。看看中文世界。
我前面说,几乎没有一家AI厂商敢言之凿凿,我用了“几乎”二字。因为这个世道,是真有AI会斩钉截铁的。
这篇文章真是让我开了眼界:《<滕王阁序>AI生成率竟达100%,高校AI检测逼疯师生》。
某互联网大厂员工看到后,用自家的AI测了一遍,跑过来和我表示不服:你看,我们AI就测出来《滕王阁序》AI值只有零。
我大笑,说你们互联网厂,牌子再响,在高校面前,算权威么?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再说了,你家免费吧?人说:嗯,一天20次免费。
曰:免费能有啥好货。
大厂员工恍然大悟,您说的对。
五
我一位当年厮混媒体日久的朋友打了个比方。
让实习生去查资料,整理录音,甚至布置问题让他们去做一些周边采访。
素材集齐后,也算一种拼拼凑凑,再加上自己的写作,出稿。
一般情况下,不大会去署实习生的名,最多文章后来一句:实习生某某为此文也做了贡献。
查AI率,就相当于查实习生率。
我一直认为,记者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提问。写作是其次的。
我能摆出问题来,从受访者获得答案——显然,答案就是“抄”来的——然后再去找其它受访者核实这个答案或进行补充——显然,这些补充也是“抄”来的——这才是一篇新闻生产过程。
这和我问AI,AI告诉我答案,然后我再去核对——或者是去问其它AI,或者是开着搜索引擎找资料,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一个一个字地码,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事是:问题意识。
学术paper,有一句话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it‘s all about research question。
六
好的,我知道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本科生论文,不用rq不rq了,没指望。主要是训练他们的学术写作。所以,得查一查,他们到底写没写。
先不说我认为本科论文是一件必要性值得拷问的事,我就姑且同意,重要的是学术写作训练。
那我们得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学术写作训练。
即“学术八股”:从研究意义开始,到文献综述,到rq提出,到建立多个hypothesis,到使用研究方法(定量的或者定性的),到展开研究,然后证实或证伪各项H,最后来一段进一步研究计划或者叫本研究不足。
这说白了,就是填空题。
它走的路数基本上就是从大胆假设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开始小心求证,并需要排除你想了半天前人早就给答案别想了的情况(文献综述)。然后开始了解,调研该怎么做,实验该怎么设计,焦点小组该怎么搞,等等和方法论有关的东西。
用搜索也好,用AI也罢,就得老老实实把一个一个空给填了。如果用定量,会有计算部分。用AI计算,在我看来,和用spss计算,也没啥分别。难道还要求自己用笔和纸来计算么?
重要的是对文本的捋顺,前后贯通,逻辑顺畅,计算无误。而不是什么文本有没有AI范儿。如果这些工作不做,不好意思,不用查AI,答辩就过不去。
对的,安排答辩是为了什么?到目前为止,答辩不是人类之间的对话么?
大部分学校,答辩设两次(开题和最终),有些学校,设三次(加一个中期)。
七
对AI的如此恐惧,总让我想起当年的互联网。
2008年,由北京某官方医院牵头,制作过一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就问你们知道不知道,还有这东西。
这个事当初央视新闻报道过。
“其中一项量化的指标是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6小时,而且这种症状达到或者超过了三个月。”
2009年,杨永信电击网瘾疗法,还真有不少家长趋之若鹜。此事被中国青年报首发报道,为国人所知。
我就问各位一句,你们现在算不算有网瘾这种精神疾病的人吧!
电击治疗要不要了解一下,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扯氮集,作者:魏武挥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