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机是泡沫?这场对话揭开了智能硬件创业的真实状态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 (ID:ifeng_tech),作者:养乐多,编辑:刘毓坤
在AI席卷全球的当下,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们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是追逐风口做概念包装,还是沉下心来重构技术逻辑?
近日,在BEYOND Expo 2025科技大会现场,凤凰科技与零零科技CEO王孟秋、Nothing创始人裴宇展开了一场对话,揭开了这场科技狂欢背后的理性思辨。
这两位被戏称“泼冷水组合”的创业者,以AI手机乱象为切入点,延伸至小众品牌与巨头的生存博弈,再到全球化浪潮中的合规困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AI时代的硬件创业图景。
AI手机迷思,当“万物皆AI”成为行业病
当手机厂商纷纷以AI为噱头推销新品时,Nothing创始人裴宇直言不讳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现在谈AI手机很无聊,不过是把旧算法重新包装成AI概念。
“我们内部要求减少提及AI”,在他看来,行业正陷入“快消品式创新”,如同给洗发水贴上不同功能标签,手机厂商只是将AI作为营销符号,而非真正重构产品逻辑。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技术创新的乏力与商业焦虑的叠加。
王孟秋对此也颇为认同,他以自身多年在AI领域的研究经历为例,从早年间从事AI相关工作时行业的不被看好,到如今AI概念的大热,他目睹了因热潮涌入而导致的浮躁与盲目。他说,201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AI研究者一度迟疑于做AI,如今所有东西都是AI。
从“谈AI色变”到“无AI不产品”的极端转变。他毫不留情地批评某些车企堆砌7000亿参数模型的做法:这不是科研,而是工程hack,违背了自然的简洁本质。
他们的共识在于,AI不应是贴在产品上的标签,应该是驱动硬件从“被动工具”向“主动服务”进化的引擎。
以Nothing的探索为例,裴宇透露团队正跳出功能叠加”的老路,聚焦AI操作系统的底层重构。他大胆预言“后应用时代”的到来,未来手机可能不再需要海量App,AI将直接感知需求并调用资源。
而王孟秋的零零科技,则通过赋予相机AI自动感知与运动能力,让硬件从“被动记录”升级为“主动跟拍”,这种变革不是靠营销话术,而是通过11年持续投入7亿研发、350人团队的技术积累实现的。
他们的反思直指行业痛点,当AI沦为营销工具,真正的技术革命正在被泡沫掩盖。正如王孟秋所言:工程师不能拿锤子到处找钉子,而要从用户体验的本质出发倒推技术路径。
小众品牌突围,在巨头的阴影下找出路
当大疆、小米等巨头凭借规模效应碾压细分市场时,小众品牌的生存法则充满戏剧性。王孟秋将零零科技比作“生在老鹰窝的鹌鹑蛋”,面对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统治级地位,他们另辟蹊径抓住女性用户与普通消费者的蓝海。数据显示,其产品Harvey Air的用户中女性占比超60%,覆盖4岁至80岁人群,与大疆95%男性发烧友的用户画像形成鲜明对比。“创新永远有空间,关键是能否静下心观察未被满足的需求”,他说。
裴宇的策略则是用设计对抗参数内卷。Nothing以“反传统设计”吸引26岁平均年龄的年轻用户,这群热爱科技与艺术的消费者,愿意为独特的产品美学支付溢价。即便在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品牌仍坚持不做性价比产品,通过耳机与苹果设备的高适配性,在高端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我们不与苹果、三星比规模,而是做下一代用户的首选品牌”。他强调,当主流市场被巨头垄断,抓住不想与父母用同款的Z世代,就是小众品牌的生存密码。
谈及巨头的“降维打击”,两位创业者展现出罕见的从容。王孟秋笑谈大疆的价格策略:如果没人竞争,说明我们做的事没有价值。其团队用技术差异化破局,Pro Max系列在复杂环境下的跟拍能力,至今无竞品能超越;裴宇则直言:小公司的优势是灵活,我们比苹果、三星走得更快,但比初创公司更保守。
恰恰是这种精准的定位,让他们在巨头的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实现了后发者优势。
全球化困局:技术自主VS合规平衡
在特朗普关税政策与欧盟反补贴调查的阴影下,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之路布满荆棘。王孟秋的焦虑颇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在岸合资企业”,公司因担心制裁推迟新品发布,原因在于展示新技术可能毫无理由就被封禁芯片。这种被动性,暴露了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创新企业的共同困境,技术自主性与政治风险的博弈,成为无法回避的生存课题。
裴宇的“英国公司”身份虽让他暂避锋芒,但仍感受到贸易战的涟漪效应。尽管美国业务仅占2%,但也存在顾虑。他的应对策略是市场多元化,将重心转向欧洲、印度、日本,通过本地化知识产权布局降低风险。这种“去单一市场依赖”的思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另一种解题视角。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技术生态的主导权。王孟秋坦言,低空经济的关键是低功耗芯片与固态电池技术,仍受制于国际供应链。“我们跟10家电池供应商打样测试,却发现离C端应用还差很远。”这种技术瓶颈,让全球化布局显得尤为沉重。两位创业者的共识是,中国企业需要“耐心资本”的长期支持,更需要在核心技术领域建立无法被轻易替代的壁垒。
对话现场,当聊到对年轻创业者的建议时,裴宇的回答简单直接:不要浮躁,不要去追别人的梦,去想自己怎么做,一把汗一把泪地做。
王孟秋给出的答案是,在人人都想挣快钱的时代,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当对话以”你体验过的最酷产品"收尾时,两人选择出人意料。王孟秋推荐竞品大疆OSMO Pocket 3,裴宇则称赞OpenAI的记忆功能。这种开放性或许揭示了“泼冷水”的本质:批判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让创新更可见。
从这场对话中,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敢于打破了AI时代浮躁滤镜的创业者,当行业沉迷于“AI+万物”的概念狂欢,技术本质、用户真实需求与全球化生存法则,这些看似“不性感”的话题,可能恰恰是智能硬件产业的根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 (ID:ifeng_tech),作者:养乐多,编辑:刘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