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航运业注入新动能 探索更多创新服务及衍生品

【来源:期货日报网】

5月23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2025上衍航运服务论坛在沪举行。论坛以“推动航运业风险管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航贸发展趋势等一系列业界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周英,中国船东协会秘书长张爱国,上海航运交易所副总裁顾云凤,上海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辉出席论坛并致辞。

期货市场为航运业注入新发展动能

周英表示,航运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历经二十余年的接续奋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海空枢纽能级不断提升,航运业绿色数智转型取得突破,航运服务能力不断完善。

对于在支持航运业发展壮大、对冲各类风险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的金融市场,张爱国介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自上市以来,不仅为航运企业提供了高效的风险对冲工具,更在应对红海事件等市场波动中展现了制度设计的优越性。其采用“服务型指数、国际平台、人民币计价、现金交割”的设计方案,不仅为船东、货主、货代等市场主体提供了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利器,更通过人民币结算机制,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航运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

上海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30日,航运指数期货平稳运行41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约5445万手,日均成交量约13万手,累计成交金额约4.7万亿元,日均成交额约114亿元。2024年航运指数期货成交量约为同期全球其他交易所航运衍生品成交量的6.2倍,活跃度远超境外同类品种。

此外,顾云凤发现,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已交割的7个合约期现价差控制在1%左右,指数期货产品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基本显现,已成为越来越多外贸物流企业管理运价波动风险的工具和航运企业远期定价的参考。

据李辉介绍,在红海局势紧张时,每年有大量从中国出口至欧洲的集装箱发运需求的某民营外贸企业因担心后期海运费上涨,所以通过参与航运指数期货保值避险,不仅抵消了运费上涨的损失,还降低了部分运费的实际成本,达到了帮助企业管理价格风险和稳定经营的目的。

“总的来说,期货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特的经济功能,为航运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李辉说道。

金融与航运的深度融合将大有可为

至于未来,张爱国认为,金融与航运的深度融合将大有可为。据他介绍,近年来,中国船东协会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等机构密切合作,不仅参与航运指数期货、船用燃料期货的设计与推广,更推动了行业从传统的“运力竞争”向“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竞争”升级。

据顾云凤介绍,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强源助企”的主要基地之一,充分挖掘自身行业资源优势,在新加坡和国内各大港口城市加大对指数及其衍生品的宣传推介。

考虑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周英表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将围绕‘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目标,推动航运硬实力、软实力、新赛道‘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立足上海特色,充分发挥‘五个中心’协同优势,强化上海‘航运’‘金融’两个中心联动发展,加强系统集成,强化综合能力,不断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中国船东协会则将继续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航运企业了解并善用期货工具,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并期待与期货交易所、行业同仁共同探索更多创新工具和服务模式: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丰富航运相关期货品种及不同航线覆盖的基础上,探索推出更具区域特色的衍生工具,同步优化合约设计细节,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市场流动性;二是加强行业培训与市场交流,联合高校、期货交易所开设培训班,邀请头部企业做实践案例分享,通过头部企业示范引领,推动中小企业从“不敢用”向“会用、善用”转变,形成全行业“学工具、用工具”的良性生态;三是探索“期货+物流”一体化服务、“期货+保险”风险闭环管理等跨界模式,实现从货主订舱到货物交付的全链条风险对冲,探索建立航运金融风险补偿基金,构建更立体的航运金融服务生态。

对此,天津乾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蔺宜坤表示期待。事实上,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地缘冲突、中美贸易摩擦大概率持续,国际航运价格仍会大幅波动,他建议物流和贸易企业利用现有衍生工具提前布局,做好风险管理。“期待未来有更丰富的航运衍生品,帮助贸易商及物流企业应对市场风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