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一个都不少”|“文明创建耀三湘”专栏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俊)在开福区荷花池社区的一条小巷里,有一个“袖珍”小学——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学校占地仅5亩,只能容纳12个班约600名学生。
5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定命名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发布,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面积小,学生们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一个都不少”
每天下午3时30分,是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虽然连日来长沙持续下雨,但是在学校西北角的一个架空层场地上,仍有20余名学生在上着足球兴趣课。“学校仅两栋楼,两栋楼之间只有一个篮球场,西北角、东南角各有一个架空层。下雨天,学生们只能在这两个架空层上体育课,或者进行课余体育训练。”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总校校长张华告诉记者,虽然学校体育场馆缺乏、锻炼场地狭小,但学生们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一个都不少”。
没有足球场,但篮球场随时可变为足球场;没有田径场,但学校每年都在湖南省人民体育场举办“亲子运动会”;下雨天室外不能练球,两个架空层马上能成为学生们苦练球技的场地……在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基础上,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科学统筹社会资源,引进了篮球、足球全员参与的特色项目课程专职教练员,现在,学校各班每周都有足球课、篮球课。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建了田径、体操、攀岩、舞蹈等多个项目的学校体育训练队伍和社团组织,尝试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阳光体育活动,目前,学校建起了占地仅20平方米左右的攀岩馆,将攀岩引入正常体育课程。
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1912年,徐特立先生创办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并兼任首任校长,至今已有113年历史。徐特立先生曾说:“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当下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所百年老校曾经面临着经费不足、学位有限、校园狭小等发展瓶颈。张华还记得,2017年初,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到深圳参加活动,并带回了关于VR教学设备、智慧课堂系统的资料,张华说:“我们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孩子,需要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从现在就需打好基础。”学校由此开启了教育信息化之路。
因起步发展较快,学校被评为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教育部“中法百校交流计划”项目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学校等。
如今,通过几年来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校构建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平台三同步两主体四融合”新模式(简称“1324模式”)。
张华介绍,“一平台”指学校基于“畅言智慧课堂”平台搭建的一个前端入口统一、后台数据交互的“融平台”,实现数字化资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共享;“三同步”指依托“融平台”打造学校之间、家校之间、校社之间协同育人新环境;“两主体”指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基于精准大数据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四融合”指基于动态教情学情数据分析,全员、全学科、常态化开展智慧教育,实现课堂内外“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提升师生核心素养,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形态。
除了带领联合学校建立智慧课堂新型教学模式、解锁在线教学新路径之外,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还通过“1+N”网络联校项目,对新疆吐鲁番市第六小学、龙山县内溪学校、龙山县白岩书院小学、溆浦县葛竹坪镇中心小学、统溪河镇学校等多所学校进行结对帮扶,以特色课程分享、名师课堂共研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引领示范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帮扶地师生教育信息素养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